#创作挑战赛#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存在明显的尊刘贬曹色彩,也即以刘备为正统,认为曹操是篡逆。自古以来,关于魏国和蜀国谁是正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显然以曹魏作为正统,比如陈寿原先是蜀汉的臣子,蜀汉灭亡后,陈寿来到西晋,并写出了《三国志》。

曹魏吞并蜀汉后的局面(西晋以曹魏为正统)(1)

对于《三国志》来说,《魏书》中有《武帝本纪》、《文帝本纪》、《明帝本纪》,《蜀书》中则只有《先主传》。由此可见陈寿没有将刘备归入皇帝一列。“先主”这个名词也不是皇帝的称呼,而是割据一方的诸侯。陈寿写《吴书》的时候,也是将孙权的传记写成《吴主传》。并且,在《三国志》中,也是将刘备集团称之为“蜀”,而事实上,刘备集团的国号是“汉”,这同样体现出西晋官方的倾向。

不过,东晋建立后,却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甚至可以说是将蜀汉作为正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皇帝的宝座,从而取代东汉,建立了曹魏王朝。到了公元265年,司马炎也是如法炮制,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于是,西晋也是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曹魏。因此,西晋需要奉曹魏正朔,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强大的合法性来源。

曹魏吞并蜀汉后的局面(西晋以曹魏为正统)(2)

但是,西晋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因为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西晋在公元317年正式灭亡。而司马睿则是在逃到南方后,建立了东晋。东晋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观念,也即认同蜀汉和刘备皇帝身份的合法性,最具代表的便是习凿齿。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便是以蜀汉为正统,治史的时候使用蜀汉的纪年。

习凿齿是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观点可以代表东晋朝廷。在《汉晋春秋》中,习凿齿认为曹魏是篡逆,司马氏代魏称帝则是替汉朝“报仇”,也即西晋的皇帝宝座承继于汉朝,认为晋越魏而继汉。

为什么习凿齿如此煞费苦心令两晋越曹魏而继汉呢?因为东晋立国不稳,觊觎朝权、意图取东晋而代之的权臣实在太多,而东晋皇帝对自己天命的正统又缺乏自信。而且东晋同样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权,其境遇与蜀汉如出一辙。

曹魏吞并蜀汉后的局面(西晋以曹魏为正统)(3)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对抗北方中原地区的王朝,东晋只能转变态度,开始以蜀汉为正统的。蜀汉和东晋不仅都面临着割据一方的困境,二者也都有北伐中原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来说,刘备的皇帝之位,不是汉献帝刘协禅让,而司马睿也不是西晋皇室的指定继承人,从这一角度来看,司马睿肯定刘备,也就是在增强自己的合法性。

最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是蜀汉的正统之争,还是刘备称帝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讨论,主要看后人的立场。所以,东晋建立后,因为自己偏安江南,如果再承认曹魏为正统的话,那么占据北方中原地区的前秦是不是才是正统了?于是,习凿齿苦心孤诣,非要把蜀汉刘备认为正统,把晋的正统加到汉的尾巴上。

曹魏吞并蜀汉后的局面(西晋以曹魏为正统)(4)

两宋同理,北宋大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又以曹魏为正统;等到了南宋时期,又以蜀汉为正统。至于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明朝时期,但是在南宋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这一倾向也被罗贯中继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