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那个时代文化人的楷模,心怀天下,为国为民。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十分有才,但极少有人提起,究其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他的风头完全被鲁迅盖过。
一、鲁迅和弟弟的文学之路
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尴尬,但不能就此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年少的周树人和周作人是一起学习的。
鲁迅当年去日本留学,最初是学医。后来他深感医学无法救世人,毅然弃医从文。
当时弟弟周作人也和他一起在日本,并因为经费原因,他们四个中国留学生生活在一起。
文学史上的鲁迅,是个极具批判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善于讽刺。通过他的文章也能看到他对国人“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但是弟弟周作人却不同,他的文章表现出一个让人向往的美好盛世。
闲暇时,看看他的文章,幻想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痛苦悲伤。读者可以怀着憧憬,在作品中补充继续前进的动力。
而对于周作人本人来说,他成不了鲁迅,没有办法犀利,便只能够退居二线。
二、周作人和胡适的好友关系
文学史上的周作人,似乎处于一个反派的地位。
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否定他的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周作人和胡适私交颇深。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回来,对日本文化十分关注。当时日本兴起一项“新村运动”,新村主义运动是一种倡导无政府、无剥削、无强权、无体力和脑力劳动对立的理想社会的运动,为日本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发明并实施。
五四时期,周作人将其介绍到中国,又组织“新村北京支部”。
他认为:“新村运动,却进一步主张泛劳动,捉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尽了对5人类的义务,一方面也尽各人对于个人自己的义务。”
周树人对此很推崇,写文章在国内介绍,最后引起了胡适的批评。
胡适认为新村运动是“独善个人主义”,提出四大理由反驳。
周作人对此予以反驳,最后做了自我批评。
周作人表示胡适对新村运动存在误会,主要原因是介绍者没有介绍清楚。他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能看出他敢于自我批评。
两人因为主义不同,经常书信交流。
后来发生逼迫末代皇帝溥仪出宫这件事,胡适表示反对这种暴力行为。
然周树人写信说到:
“这次的事从我们秀才似的迂腐的头脑去判断,或者可以说是不甚合于‘仁义’,不是绅士的行为,但以经过二十年拖辫子的痛苦的生活,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经验的个人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
周作人和胡适,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看法,生活上却推心置腹。
1936年时,胡适的一生挚友丁文江因病去世,他的病是工作太过劳累导致的,周作人又想到好友胡适。
胡适经常工作到半夜,有时候还要到凌晨三四点。周作人担心胡适的身体,于是给他写信。他劝胡适多休息,把心思都用来研究学问即可。
当然,这其实也是他在劝胡适,别掺和政治上的事情了。
周作人的信感情真挚,倾诉衷肠。
他看到不幸的事就想到自己的好友,可见周作人确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文人。
三、弟弟的小错被无限放大
不论从作品还是人品来看,周作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来可以更高一些。
但是作为鲁迅的弟弟,他的错误会被放大,变得比常人更加不可原谅。
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是从日本嫁入中国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一种说法是,周作人与鲁迅之所以不合,都是这个日本妻子从中作梗。
这就好比,纣王的无道与灭国,尽数都怪在了妲己的身上。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日久生情。羽太信子深深爱上这个来自中国的少年,决定离开家乡,随他回到中国。
至于周作人与鲁迅的反目,羽太信子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是起因,也是导火索,但绝不是根本原因。
有人说,羽太信子挥霍无度,是因为她对中国很多东西十分好奇,买东西也就显得多了些。但是羽太信子却十分讨得婆婆喜欢,因此这一点很难站住脚。毕竟婆婆不至于喜欢一个败家的儿媳妇。
鲁迅与周作人真正决裂,还是因为他与羽太信子起了冲突。而作为丈夫,周作人二话不说选择了相信妻子。
不久之后,鲁迅搬出了北京四合院,两人决裂。
他们两兄弟政见不合,又因生活的原因开始唱反调。
世人喜欢鲁迅的品格,他们推崇鲁迅,自然对这个决裂后的弟弟没有好感。
当时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周作人只能寂寂无名。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弟弟这个身份,反而害了周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