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好莱坞性侵丑闻持续发酵。
黑幕被撕开,缺口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业界大佬也牵涉其中。
原以为这场运动到今年会渐渐烟消云散,谁知两周前又先后曝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导演吕克·贝松,资深戏骨摩根·弗里曼涉嫌性骚扰。
鱼叔简单追溯下这场搅乱好莱坞的 「MeToo」运动的由来。
去年十月,《纽约时报》揭露了好莱坞金牌制片人哈维·温斯坦长达30年的性侵丑闻。
据不完全统计,他参与制作和发行的电影,一共捧回了70多坐小金人。他也被媒体称为「好莱坞领奖台上被感谢次数最多的人」。
但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他臭名昭著的性侵史。
紧接着,著名导演兼编剧詹姆斯·托拜克,又被38名女性指控性侵长达十年。
他多次以试镜的名义,对女性进行言语和身体上的骚扰。
这也就是所谓的好莱坞式的「沙发试镜」,而这几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业内潜规则。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重磅的好莱坞丑闻,渐渐地从幕后蔓延到台前。
凭借《纸牌屋》重新走上演绎巅峰的影帝凯文·史派西,也卷进了这场风波。
他看似诚恳地道了歉,再甩出出柜的消息,想用彩虹旗来为自己挡刀。
不过,这不足以平息舆论,也不足掩盖已经被撕开伪装。
越来越多的受害者站了出来,越来越多的衣冠禽兽被曝光,这场已经打响的战争,已经不可能停止。
无论这场战争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这都将是一次改变的机会。
鱼叔今天要推荐的美剧,跟这场风波有着特殊联系——
《好女孩的反抗》
Good Girls Revolt
这是亚马逊影业出品的美剧,讲述的是美国70年代女性为了打破行业潜规则,争取女性正当权益所进行的努力。
剧中涉及大量对职场性骚扰的描述。
可是仅播出一半,就宣布第二季告吹。
而告吹的原因,并非是剧集质量不佳,更不是因为收视率。
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剧,在首播时就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并创下了首播女性观众(18-49岁)收视率历史第二名。
而IMDb评分也高达8.2分。
《好女孩》的流产,看起来像是个意外。
不过,莱坞性侵事件却让这次「意外」停播事件,显得有些令人玩味。
与哈维·温斯坦同时段爆出丑闻的,还有另一位好莱坞巨头,亚马逊影业总裁罗伊·普莱斯。
他因为性骚扰被无限期停职。
而当时砍掉《好女孩》,正是在罗伊任职期间的决策。
更讽刺的是,《好女孩》的主创人员表示,罗伊在做出这一决定时,甚至根本没有看过这部剧。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罗伊叫停《好女孩》与他自己性骚扰历史,是否有直接关系;
但他的下台,给了这部剧集重见天日的机会。
而时下好莱坞发生的大动荡,正好与《好女孩》的剧情相契合,该剧很有可能乘着这次风浪,重回银幕。
该剧主创Dana Calvo表示,正在积极促进第二季的回归。
但鱼叔才搜索到的消息是,《好女孩》复活失败!
真是可惜!
以往,在介绍这一类与女性权益有关的影片时,我们总会用“每一个女孩都该看”这样的表述。
但这一次,鱼叔想这样介绍——
这是一部每一个男人都该看的剧集,是一部该给儿子看的剧集。
故事发生在一家知名杂志社。
因此也有人将它称为亚马逊版的《广告狂人》,70年代版本的《新闻编辑室》。
在杂志社,男女分工鲜明,一般都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组合。
所有记者,都由男士担任。
女士们呢,则成为他们的帮手。
为他们搜集一切报道所需的材料,她们的职务被称为调查员。
而这些提供主要报道信息的调查员,她们的名字却不会出现在报道当中。
来做个简单的判断题。
一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另一位只读过两年市区学校,而且没有顺利毕业。
这两个人里,谁应该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
答案明显是前者。
但是仅仅为前者加上一个附加属性:女性,在70年代,这道简单问题的答案就会颠倒。
在杂志社,情况也是如此。
女性没有机会,就算她们的能力比搭档的男同事更强也不行。
因为女人就是不能当记者,改稿都不行。
杂志社一名勤勤恳恳的老调查员,在自己的职位上干了40年,从未升职。
除了职务的不平等,男女薪酬间的差异也大得惊人。
女士付出相同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了新闻的主题部分,酬劳却只有男同事的三分之一。
而职场对女性的恶意,还不止于此。
性骚扰,成了一些行为不检点的上司对女员工的一种职务特权。
而大多数的女性,会选择沉默。
因为作为女性能够获得这样一分工作实属不易,尽管遭受不公平,遭到侵犯,这也是她们现阶段最好的境遇。
勇敢辞职的女孩,毕竟是少数。
除了职场,在家庭里,女性也处于被动位置。
一名热爱小说创作的女士,她跟丈夫达成共识,在杂志社工作一年搜集小说材料。
可是这位丈夫连一年都等不了,他偷偷给套套戳了个洞,希望用怀孕将妻子绑在家中。
他对妻子的控制欲,甚至延伸到该穿什么。
妻子想穿漂亮裙子去聚会,但他却用下流来形容。
当妻子想丈夫坦白,她参与了女性平权运动,并会状告自己的公司以获得当记者的权利时,他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恼羞成怒:
如果你每日待在办公室里,
你还怎么当一位妻子和母亲?
你真他妈自私!
《好女孩的反抗》很不同的一点在于,片中所有站起来反抗的,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女孩」。
因为,她们忍无可忍。
一开始,她们中还有人认为,男人嘛,是我们的丈夫,父亲,亲人,朋友,而他们是可以沟通的。
但事实上,无法跨越的性别鸿沟,让男性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杂志社调查员主管,优雅大方,而且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
一开始她坚决不参与这次反抗,她认为,可以用实力打破天花板,获得应有的职位。
但最终发现,无论她证明了多少次,她连一个机会都没有。
上司还会借着她的工作热情,趁机揩油。
她才发现,这场改变,不是需要进行,而是必须进行。
其实杂志社的负责人,看起来并非迂腐愚昧的那一类型。看起来优雅绅士,充满个人魅力。
在女孩子准备公开起诉的当天,他的情人不忍心,准备提前告诉他。
但是当她看到当天杂志封面,用极具性暗示的烈焰红唇来吸引观众时,她头也不回地回到发布会,为女性发声。
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
女性平权运动,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事了。
这样的运动以各种形式在各个领域,以温和或是极端的方式进行。
我们对「女权」的理解在加深,对「女权」二字的误读也在增多。
面对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作为男性,男权社会里的「一等公民」,我们真的知道她们在愤怒什么?在争取什么吗?
说实话,女孩们所遭遇的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很难感同身受。
她们要的平等,已经不是一句口头上的「尊重」,「理解」就能敷衍过去的了。
她们要和男性一样的机会。
要的是真实自由的做自己,不是谁的妻子,谁的女儿,谁的母亲。
她们要大写自己的姓名。
这正当吗?正当!这困难吗?困难。
一个关于70年代的故事,至少在今天看来还具有参考意义。
换一身行头,当成现代剧看,也没差。
好莱坞丑闻,让这部美剧的停播,充满了讽刺色彩。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初愤怒的女性,现在却还在愤怒。
剧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
一名黑人女性,拒绝加入这次反抗。
她认为作为女人所受的歧视,比起她作为黑人所受的歧视,好多了。
作为在杂志社工作黑人,那么多关于黑人的新闻,却从来没有参考过她的意见。
黑人女性,这样受到双重歧视的身份,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本参与这次反抗。
可事实是,炼狱就是炼狱,它不会因为看上去好一点,就不算水深火热。
这句话,对于现在也试用。
现在女性的地位,看上去比起以往好了许多。
可是在变好,并不意味着,现在就该停止。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