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字长卿,一个春秋晚期在齐国成长起来的兵家先贤、军事天才,被后世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千古兵圣”,也就是先秦诸子中的孙子或孙武子,司马迁曾在《史记·孙子本传》中讲,孙武在当时扬名于诸侯之间,是因为他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赫赫战功,而他能够名传后世,享誉中外,是因为他写下一部流传千古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孙武的兵学思想,来自他过人的禀赋和对兵法的浓厚兴趣,来自齐国的兵学传统及家学渊源,也来自他在大量实战指挥中不断反思、总结的经验。两千多年来不仅得到曹操、李世民、戚继光等军事家的称许推崇,《孙子兵法》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海外传播,也成为当下外交、商业等领域竞争活动中广泛取用的策略,拥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在孙武的兵学思想中,用兵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战无不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说不通过直接交战来使敌人屈服。对此的解读向来颇有争议,有人说,这只是一种虚设的幻想而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集中体现了孙武思想的精华。那么,既然孙武的兵法主体内容都是在讲如何克敌制胜,却为什么还要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他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东周早期的战争还带有西周“军礼”的痕迹,尤其是春秋前期的战争确实时常避免直接交战,转而凭借军力威慑、会盟的方式来达到战争目的。然而到了春秋中后期,战争规模扩大,过程也更加残酷。战争一旦发动,对国家对百姓而言无疑都是场灾难。所以古人既认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讲“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后战”。再从战争的影响来看,作战前的筹备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人力,给百姓造成极大负担,更何况无论多周全的筹谋都难以避免士兵伤亡,倘若战败,不但大量将士殒命,更可能导致倾国灭国的后果。孙武讲“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时,都是说发动战争的决定一定要异常慎重,决策者要保持高度清醒。因为军队的存在、战争的准备最终目标都是保国安民,而不是穷兵黩武去满足国君的个人喜怒,任何情绪或鬼神观念的干预,都可能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于是孙武提出,用兵之法要“全军为上”、“上兵伐谋”,“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以全而争,不是消极怠战,而是更加积极、更加迅速、更加周全地进行筹备,调动并彰显出最强的实力,因而对主帅谋划能力的要求更高,涉及到政治、外交力量的综合比拼。春秋战国时期发生过上千次战争,其中不乏在交战前通过瓦解政治联盟、展示军事实力等手段来使敌人屈服进而放弃开战的意图,比如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墨子退楚的史事。

春秋中期,晋国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两国大军压境,郑国的兵力难以抵挡,顿时陷入危局之中。郑国国君听取了臣子的建议,派烛之武出城去见秦穆公,希望烛之武能说服秦国退兵,进而打消晋国攻郑的计划。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站在秦国的利益立场分析攻打郑国的危害。他谈到,秦国灭掉郑国,最终只是拓展了晋国的土地而已,何况晋文公这个人并不守信用,一旦晋国变得更强大,就会成为秦国的威胁;相反,如果保全郑国,反而可以让郑国成为秦国在中原地区的补给中转之地。秦穆公认为烛之武的分析确实有道理,转而与郑国订立盟约,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晋国考虑到与秦国的盟友关系,也不得不撤兵。于是烛之武通过外交途径陈述战争的切实利害,离间了秦晋关系,使郑国避免了一场本来败局已定的灾祸。

战国初期, 楚惠王想要夺回霸主地位,于是重用鲁国的巧匠公输班,命他负责赶造攻城的器械云梯,准备进攻宋国。听到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墨子从齐国赶往楚国都城,想要说服楚国停止攻宋。见到楚王之后,墨子先尝试用道义来劝说,可是楚王丝毫不在乎,认为有了公输班营造的攻城器械,攻下宋国轻而易举,因此坚持一定要攻打。墨子看到楚王有恃无恐,于是在楚王面前与公输班比试攻城器械,演示对抗公输班的机变之法。结果公输班多次进攻都被墨子逐一击退,直到公输班攻城的器械用完了,墨子守御的器械都还有剩余,公输班无计可施,只能认输。然而公输班此时已经动了杀机,他认为如果这时杀掉墨子,宋国人没掌握防御的办法,自然无法抵抗楚国,于是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我不说”。墨子冷静地回答,“我知道你想要怎么做,我也不说”。观战的楚王听不懂,就问他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墨子告诉楚王:“公输班的意思,不过是想把我杀死,这样宋国就无法坚守。可是你们或许不知道,我的学生禽滑离等三百多人已经带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头上严阵以待。即便你们杀了我,也一样无法攻下宋国”。楚王想了想,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就这样,墨子赶在交战之前,凭借展示出的军事实力令楚王屈服,成功遏止了这场战争。

从这两则史事中不难发现,凡是能成功避免交战的实例,都是先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争取主动权,在战争之前根据局势充分准备了克敌制胜的谋略。在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中,“不战”并未否定作战的必要性,而是出于国家和百姓的切实利益考量而强调慎战。兵法中以取胜为目标的主体内容,恰恰说明了孙武的兵学思想始终以保国安民为目标,不提倡盲目挑起战争,但也从不畏惧战争。战争一旦开始,他会竭力调动谋略和机变来应对敌军,争取战争的胜利,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实际上,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整体性、全局性谋略的要求更高,不仅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也是将谋略使用到极致的状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

春秋战争起到了怎么样的客观作用(经常有人说战争的最高境界是)(1)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