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是广西桂林恭城县人在广西,近代历史上实际上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在南宁本地来讲例如雷沛鸿当然近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还是要属马君武先生当时就有“北蔡南马”的说法北有蔡元培南有马君武如果这样对等下去,可以这样说马君武时代的广西大学的学术实力是可以和北京大学平起平坐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广西大学全国地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广西大学全国地位(曾经实力超过北京大学)

广西大学全国地位

马君武是广西桂林恭城县人。

在广西,近代历史上实际上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在南宁本地来讲例如雷沛鸿。当然近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还是要属马君武先生。当时就有“北蔡南马”的说法。北有蔡元培南有马君武。如果这样对等下去,可以这样说马君武时代的广西大学的学术实力是可以和北京大学平起平坐的。

马先生他出生于1881年,先后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和广西大学。马先生16岁时,康有为到桂林讲学,设立"圣学会",创办《广仁报》,宣传变法维新的主张。马君武深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其实,目前来讲,中国是逐渐西化的过程。如果你要说有一些中国思想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那也是在西方视角下的发展。

当然,我们国家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创立的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使得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可见社会主义模式还是曾经有很大很多的可以借鉴的地方的。18岁时,马君武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努力学习数学、英语,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马君武牢记校长"科学救国"的教诲,他的英文、数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书刊,尤其是科普知识,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

19岁时,马君武从桂林到达广州,进入法国教会主办的丕崇书院学习法文。同年7月,马君武赴新加坡,拜见康有为,请教救国大计。21岁时,马留学日本。期间结识孙中山,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26岁时,马奔赴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冶金专业。1911年,马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马君武先生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同时,马先生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再次来到德国,并在德国柏林大学经过4年钻研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李宗仁统一广西后,决定在广西建立一所大学。马君武被聘为第一任校长。上任伊始,马君武就给广西大学提出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立校宗旨。马君武主张“学校要养成科学的智识,工作的技能和战斗的本领。读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我们要能工作,为生活而工作,用新的方法改良我们的生产"。 马君武向广西大学全校师生指出:广西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技术的学习,还应与国运的隆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

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 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马君武力主抗战,并且在广西大学率先举行军训,"准备作战的本领",这一创举随后被全国高校采用。

1935年,广西大学成立植物研究所。为了聘请时任国际植物学会副主席的中山大学著名教授陈焕镛任所长,马君武曾"五顾茅庐",还特地为他建了一所别墅。除陈焕镛外,竺可桢、陈望道、千里驹、李四光、费孝通、薛暮桥、王力、李达等,都曾是广西大学的教授或兼职教授。 特殊的时代背景,马君武曾用一句话来描述广西大学的教学气氛,"西大有一种精神,就是'大家拼命',这或许是别间学校所没有的。"当时,广西大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到梧州第一次见到繁华的城市,有人总爱往城里跑,影响了学习。(近代,梧州曾经是广西的经济商业中心,掌握着广西的经济命脉。这主要是近代的交通运输业并不发达。特别是铁路公路运输里程远远落后,所以水路运输在近代仍然是经济贸易最重要的方式。梧州地处桂江、浔江、西江的汇合之处。这个城市作为货物中转站,可以经过水运把货物送到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乃至西北地区。)马君武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于兹正值春风惠临,绿柳发芽,水碧山青,春鸟乱鸣,应乘时努力学习,往应该去的地方,如往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和大自然去,以求得智识,练好身体。"

他还写下一首《示梁生》:"守身严似犬防贼,治学勤如蜂筑巢。但使每年增一尺,到头终比万山高。"勉励学生注意品行修养和勤奋治学。为了办好广西大学,马先生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身体每况愈下,却毫不在意,经常带病坚持工作。抗战期间,此时迁建于桂林的广西大学吸引了很多学术界知名人士任教,学生也来自全国各地,学术氛围浓厚,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学术氛围浓厚,以其当时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均不逊于国内名牌大学。

抗战后期,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因胃穿孔症医治无效,在桂林雁山校区病逝,享年60岁。此时,距他第三次担任广西大学校长不足一年。马君武去世后,蒋介石白崇禧、孔祥熙、戴传贤、张发奎、陈立夫、朱家骅等军政要人都发来了唁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决议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发给治丧费5000元,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特派委员黄旭初代表致祭,举行了隆重悼念仪式。一位亲历当时送葬的学生回忆道:"西大(广西大学简称)至雁山脚下,一里多路,沿途笼罩着哀伤,人们肃立路旁,供奉水果、香烛,伴着泪水,伴着无尽的思念。2000多人,西大的学生,马君武的亲友,生前好友,行列蜿蜒,护送马先生的灵柩。"从那时起,马君武长眠桂林雁山脚下,已经整整70年。2018年12月7日,广西大学雕塑园中有大师级校长雕塑6尊,分别为马君武、白鹏飞、盘珠祁、雷沛鸿、杨东莼、郑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