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总结试题)(1)

No.1

《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No.2

陋室铭(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神异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惟:只

(5)谈笑有鸿儒  鸿:大

(6)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雅,所以陋室不陋。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No.3

爱莲说(周敦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只  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莲与菊和牡丹对比,突出莲的高洁情操。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No.4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4)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5)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6)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7)是非木杮  是:这

(8)湮于沙上  湮:埋没

(9)沿河求之  沿:顺着

(10)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11)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确:正确

(12)转转不已 已:停止

(13)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溯流:逆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文章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要综合分析,不能片面考虑而做主观臆断。

No.5

三峡(郦道元)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3)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6)不以疾也 疾:快

(7)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8)清荣峻茂 荣:茂盛

(9)良多趣味 良:甚,很

(10)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12)空谷传响 响:回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声明:本文转载和整理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