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到头条里关于古诗格律控的文章,也总是看到不同作者之间的互相辩论,这是为啥?吃饱了撑得难受嘛?还是压根就从未考究过诗学渊源?

我看过不少头条作者所写的诗,很少去作评论,为啥?没意义啊。动不动就是唐诗宋词,动不动就是平仄格律,好像他们所学所见就只有唐诗宋词。一说到诗词,就必言唐诗宋词,仿佛唐诗宋词成了中国诗歌历史的鼻祖似的。

殊不知,唐诗宋词也是有来历的,并不是直接空降到那两个朝代的。下面我就来说一说中国古代诗词的历史渊源。

诗话渊源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

音声动耳,诗语感心。

——《汉书~礼乐志》

一、最早的诗是用于和歌

上古时期,颂诗者,必拊以音声,而音声就是音乐。音乐本是人之性情,浃肌肤而臧骨髓,虽历经千载,其遗风余烈犹不绝。昔日,孔子访问齐国,闻听舜帝后裔留存的古音乐,竟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诗经》《楚辞》,文载其言,而歌和其声。比如《南风歌》、《麦秀歌》、《黃鹄歌》、《琴歌》等等。

只是后世人,只识得其文,而不知其声。

汉高祖刘邦作《大风歌》,令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习而歌之。不过百年,其文尚存,而其歌已无人记得了。至于项羽兵败垓下所做的诗,也只有虞美人能和声歌唱了,后世谁能知道是什么声音?什么调子呢?

虽然无从知晓古诗声调,但从字里行间还是能找出一个规律,就是多有韵脚。无论诗经,还是秦汉时期的古诗赋词,都注重韵脚的一致,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唱出音声时,更加合拍合律,与今天歌曲的填词如出一辙。

汉武帝时期,大音乐家李延年更是作为协律都尉,专门替诗赋配乐,因此司马相如才显名于朝堂之上。

自周代,春秋以来,礼乐是为了王朝规政。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的说法被汉武帝时代特别强化,并且形成了制式,奉行雅乐声律。武帝时期,有《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祠歌》十九章,都配有诗文,但基本都是以三言、四言为主。

汉武帝本身也喜欢诗赋,其中有一首《秋风辞》,对后世颇有影响。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庄几时兮奈老何

二、汉乐府的来源和形成

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汉乐府诗的源头,我认为来自汉初的两位女性。

第一个是美人虞姬。

项羽兵败垓下,起饮帐中自为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虞姬和诗为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看看吧,这就是虞姬虞美人当时最真实的心境写照,她所写或所唱出的是真实心声,遣词造句皆无半点华丽之处。

第二个是刘邦的戚夫人

吕后先是囚禁戚夫人,派人剪掉她头发,穿红色囚衣,令她每日舂米,于是她就作了一首舂歌诗,经常一边舂米,一边唱,却不想被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惹来了人彘之禍。

子为母,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

注:史记,汉书里,经常用“女”字来通假汝。

同样,这个戚夫人也是满腔真情控诉在她自己的唱词里,毫无矫揉造作之嫌。而当时的文人世界里,如果要作诗,大都学高雅,古风,要么作离骚体,要么诗经体。尤其是两汉兴起的赋,都有一个感叹字“兮”。但无论虞姬还是戚夫人,她们的唱词里都没有兮,仅仅就是简短几句浅显易懂的带有韵脚的唱词而已,或者叫做俚语也行。但就是由于简短浅显易懂,才被当时社会的底层所传唱或被记录,否则史官是没法采集到的。她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唯一留下了一首,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她们对后世诗和词的鼻祖。

在她们之后,只有李延年作的诗没有用“兮”,而是直接用接近五言体和歌。就是很有名的那首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再之后,到了汉成帝时期,又是一位女性作了五言诗,而且自她开始,后世所谓的乐府体诗歌正式形成。这位女性名叫班婕妤,是《汉书》作者班固的祖姑。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飈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①每行尾字都押ue韵,其中“发”字读音与今天不同,当时韵为“ei”韵,如西汉杨雄的《长杨赋》有“纷纭沸渭,云合电发”

②箧笥(qie si),竹编箱子。

班婕妤写这首诗过后四百多年,梁朝有个诗人叫江淹,模仿她写了一首《班婕妤咏扇》。注意,从班婕妤这首诗开始,诗就开始独立成为诗,而不是专门写出来用于和歌和音了。至此,诗总算脱离了宫廷礼乐,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载体用以描述心声。

西汉武帝之后有不少鼓吹曲词,基本上都脱离了先秦诗歌体,变成了一个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组合体,而且开始有了曲词牌名。比如《巫山高》、《将进酒》、《有所思》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多介绍了。

后世诗评家,比如南朝齐梁时期的钟嵘认为五言体诗出自西汉苏武和李陵的对答诗,包括明清一些诗评家,比如陆时雍、鲁九皋都以为五言体鼻祖源自苏、李。实际上在《古诗十九首》被梁朝昭明太子选为汉乐府诗之前,有文人已托名于苏武、李陵而写了五言诗,都是无名氏。历史上,李陵只写了一首诗,是与苏武别离时,也不是五言体。晚清丁紹仪编著的《全汉诗》里面就没有收录托名于苏、李的五言诗,只有《汉书~李陵传》记载的唯一一首。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东汉时期张衡的《同声歌》,郦炎的《诗二首》,全诗都是五言体,而且增长了行文。秦嘉的《赠妇诗》有三首,行文也比班婕妤的五言诗长。

其中之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引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注意啊,人生譬如朝露这句,就是后世曹操四言诗短歌行里的渊源和出处。

东汉中后期,诗开始完全独立成诗,并不一定非要和歌而作。秦嘉的《赠妇诗》就是其中的代表,完全是以诗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到了汉末,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开创了乐府诗的新高度。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它的特点是不仅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用诗来叙事,这种风格跟以往是不同的。其中一句“客从远方来”被后世很多文人模仿。

辛延年干脆就用五言诗体来描述一个故事。

《羽林郎诗》

昔有霍家女,姓冯名子都

依依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加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这首诗很真实,没有夸张。也为后世包括今天的人,揭开了汉代酒家女,而且是胡人酒家女的穿着打扮,非常形象。但在正史上,是没有记录的。

而蔡文姬写的《悲愤诗》行文篇幅更长,我就不载录了。至于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是后世文人托名于她而写的。至此以后,乐府诗自成一体。在大量汉代谚语,歌谣的基础上,发展成乐府古辞。试举几个: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来源于此)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魏晋南北朝期间,模仿这首诗的文人很多。西晋的傅玄在其《艳歌行》里面,干脆就把前四句只改了一个字,而全部照搬。自名为罗敷,改自字为罗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昔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未见……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末建安中,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行文篇幅悠长,完全就是用五言体叙事。这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叙事五言体的范例。

汉乐府还有的诗只有两句,估计是零散下来的。

秋霜白露下,桑叶郁为黄

行行复行行,白日薄西山

天寒知被薄,忧思知夜长

以膠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曹魏建安时期,诗先注重文华,后在文华中取真实。辑录曹操一首《卻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丕杂诗一首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何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曹植一首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暑,凉风飘我身

清釀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三曹作诗八十九首,尤其以曹植诗最多(53首),后世有文人评价他“骨气奇高,诗采华茂”。他的诗历经魏晋南北朝,唐朝以后,李白,杜甫,韩愈都深受其影响,被誉为建安风骨诗。当然,三曹所作诗未必都是五言诗,也有四言、七言。只是七言最少。曹丕有的诗命名为《失题》,这为后世写诗命名《无题》开创了新思路。除了曹氏家族,还有建安七子也写了不少,但基本都是模仿曹氏诗为多。

但他们在五言体里面,有时会偶尔出现诗句的对偶。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恰巧用上了。所以还不能算正式的格律诗。

三,格律诗的形成

两晋至南北朝期间,文人墨客,写诗成风。陶渊明所作诗虽有个别仿痕,但更像是浑然天成,他闲情逸致,工于诗词造句的精密,唐代很多诗人风格都取自他。谢灵运工于自然,以险字险句为主,李白,杜甫取深处多以他为榜。

南北朝期间,写五言诗除了注重韵脚,题材基本不限。五言诗注重律体的以沈约为名。这时期的诗,文辞开始矫揉造作,粉饰的,模仿的,雕琢的痕迹随处可见,所以没有什么太值得推崇的诗。

初唐时期,格律诗尚未完全形成。李白的诗很知名,但他却写过近六十首诗是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是从未听说过的。这些诗被他命名为《古风五十九首》。所谓古风,无非是汉乐府。也不是每一首都有名字,而是总命名。而这些诗,都并不一定讲究格律,也不限于俳句,只讲韵脚。比如

其三十一首

郑容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素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其三十九首: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李白写的这些诗,模仿前人的痕迹也不少。今人只看唐诗三百首,而三百首里压根就没入选李白这些诗篇。

盛唐人写诗很普遍,估计只要能识字的都能写,所以篇幅太多。于是,许多知名诗人开始限定格律,平仄,这就人为替诗增加了难度,达不到要求的诗就不入流了。官府甚至为了科举考试而限定了格律。正所谓“唐以诗取士”。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不少并不讲格律的诗流传千古。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格律诗,上品是言语精简,却又对仗工整。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对于作诗者来说,要求格外严格,不仅要押韵,还要对仗对偶,遣词用字甚至可以说,不能有替代的。我这么说,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那么,今天的人是不是就难以超越或者说不能超越他们呢?我的答案是未必不能,要看你的领悟能力和境界。有时候在同一个境界下,估计确实是不能,比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又如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种情景写法,已经不仅仅是诗,而是画了。中古时期的山水画,它可以作很好的代表。因此,中国古典的山水诗,成就了古典的山水画。正所谓我曾经说的“诗到绝处无人仿,语境空留后世想”。与杜甫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道理。

到了宋代,由于盛行理学,在诗的基础上特别风行词。但宋词的来源在汉曲,只是宋词比汉曲更讲究格律。宋人对待诗词严谨,考究,既传承了唐诗的特点,又开创了新的格式和高度。宋词似乎领略了诗歌的风骚,成就了古典诗歌里面最高的成就。

宋代词人,诗人一大把。名家我就不说了,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但有一个现象,有的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词,却只有那么一首被人记得住而这一首诗里面,也只有一句最为出名。这人就是杭州西湖诗人林和靖,号梅妻鹤子者。

山园小梅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研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里面,也就这一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被后世所铭记。但凡写到疏影暗香的诗,都源自它。

自宋词后,中国再无新诗的体裁。所以元,明,清,尤其是元代以后,曲成了普罗大众休闲的代替品。而曲又离不开诗,离不开最古老的歌唱形式,但曲必须深通百巷,为平民所接受,因此很有局限性。而诗又必须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因此民间又回归到了诗的主题。

马致远即写了诗,也写了词,但他更多写的是曲,恐怕现代人都不知道。世人只知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有几人知道他写的《汉宫秋》呢?移风易俗,当时他是以曲闻名于世的,他自己都不知道死后多少年,他的《天净沙》已经超越了《汉宫秋》。

因此,各位头条号里的格律控,各位互相指责辩论的人就不要斗地主了,以上关于诗词的渊源都不知道的人,还是先埋头再学学吧!

我写到这里,很可能有人或许会问:那你既然了解这么多,为啥不自己原创几首呢?

好吧,我乃性情中人,故作性情之诗

其一:汉乐府~长歌行

客从远方来,待尔如尔家

酒酣知音近,心乐志趣佳

红尘有醉乡,百世无端霞

人生长远道,万卉短芳华

昔日别恨多,情款离愁圧

恍如隔世梦,隔世梦天涯

天涯不遥远,何时就君驾

期我几许顾,顾我几时暇

其二 江南春语

春梅竞春晖,艳傲正当时

梨愁花乱飞,风恨雨不直

海棠欲垂丝,辄恐后来迟

新柳不忌寒,芽嫩窈窕枝

百鸟戏芳菲,百卉争琼姿

譬如梳妆女,谁比谁颜值

人生花如意,花意如梦织

此消彼复至,年来年复痴

其三卜算子~醉梦缘

月满莲叶间

花想清秋远

一袭夜纱拂面过

忽觉水墨寒

心醉星宿下

情寄浮云巅

一鸿惊梦抱枕眠

不知谁来缘

其四 玄鹤吟

神鬼拊灵,师涓写琴

靡靡之乐,濮水习听

习听习听,鼔瑟通晋

平公问曲,有无悲音

何奈君德,师旷援琴

援琴援琴,玄鹤跹临

且跹且临,羽阖延颈

延颈延颈,唳唳野鸣

且唳且鸣,舒翼舞形

再奏朝歌,风雨凋零

凋零凋零,飞瓦不宁

不宁不宁,鹤去不惊

这是《史记》里面记载的一则春秋时期的故事。上古时期的人喜欢琴音,不仅学习音律,还追求音声的境界,以至于琴音一起,居然引来了玄鶴,还产生了共鸣。

四言诗今人已经不擅长了,但如果你深刻体会到了古意,还是能写好的,前提是自己要有领悟能力。

而这个领悟能力,头条号里有几人呢?

注:文与图均为原创,不是网络下载编辑!请勿私自转载!!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1)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2)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3)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4)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5)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6)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7)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8)

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古诗五言体来自虞美人虞姬)(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