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天团

赵瑞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李思闻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辟谷”一词,“辟”通“避”,为避却之意,“谷”即五谷,泛指食物。

从字面意思来看,既然是“避却食物”,望文生义很容易将辟谷与节食,甚至绝食相关联,认为这是减肥或养生的方法。

21天辟谷日记(现代辟谷不用饿死自己)(1)

其实辟谷是一种古老的、为道家所发扬的祛病修身之法。

西汉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是最早有关辟谷的专著。

《史记》也有关于西汉张良通过辟谷疗病的记载:“留侯性多病,即行导引不食谷。”

古代常有“道医同源”之说,《肘后备急方》的作者葛洪不仅是个医家,也是道家,他在《抱朴子》中也谈及“张良遂修导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

从《史记》到《三国志》《宋史》等诸多古籍都有辟谷的记载,可见辟谷在古代社会是有一定认可度的。

辟谷是如何进行的?

很多人都有疑问,辟谷难道仅仅是绝食吗?显然不是。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陶弘景不仅是医药学家,也是爱炼丹的道教学者,他的三传弟子司马承祯也是个道士,他在《服气精义论》中记载了辟谷的精髓:“食谷者智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不食者不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

这说明辟谷不只是不食,而是食气,通过调气的方法来修炼,以气修身,气满不思食,自然形成“不食”的状态。

也就是说不食是辟谷的基本要求,道家认为在不食的状态下,身体没有受纳腐熟水谷的负担,修炼之人更容易调控自身气血,而“调身、调息、调神”才是辟谷的核心,三调合一自然达到辟谷的修炼境界。

21天辟谷日记(现代辟谷不用饿死自己)(2)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长喜教授认为,辟谷能维持人体正常的各种活动,在于服气导引的修炼,其理论是运用人体与外界的所有渠道与自然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进而得到维持生命活力的元素。

由此可见,辟谷绝非简单绝食,其有深邃的理论内涵与技术方法,不能随意混淆、迷信、神化,不能随意修炼。

目前营养学中流行的限制热量疗法与辟谷都包含饮食控制,在限制摄入上有异曲同工之效。

而中医养生功法中的八段锦、站桩功等也有“调身、调息、调神”的要求,多用于配合治疗心身疾病。

若能理解“辟谷”的精髓,是完全可以转化为适合广大人群的养生理念方法的。

辟谷养生于健康有益

《黄帝内经》认为生病起于过用,而当下人们的饮食习惯多属于超负荷使用我们的机体。

研究认为,限制约15%热量就可能延缓衰老;还有临床研究发现,限制热量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减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从而延长寿命。

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限制食物摄入对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21天辟谷日记(现代辟谷不用饿死自己)(3)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应用辟谷结合医学理论,创制现代“辟谷”方案,如“柔性辟谷”(仅服用特殊代餐食物达到辟谷)可以调节体重、血压,且未发现不良事件。

辟谷的正解方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充实,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频发。

我们急需靠吃点什么、补点什么来保证健康,而“辟谷”养生观念却在反其道地叫我们“做减法”。

传统“辟谷”的过程,浅层含义就是“导引” “辟谷”,可简化为适应节食疗法(限制热量)并结合导引气功的养生“组合拳”。

我们老百姓不是专业“修仙选手”,“辟谷”自然就没必要追求食气而不思食物的境界,更做不到把全部精力时间放在导引修道上,真正的养生保健应该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

通过对饮食做减法,比如每餐吃七八分饱,或者每周选一两天减少饮食量为平日的一半等方法,再结合站桩、坐禅等导引方法,甚至是耳熟能详的八段锦、太极拳这些养生功法皆可,来调畅形神,如此气血和畅、心身合一,不仅可以有轻身瘦体的效果,更是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

如此,病安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