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1)

我一直觉得,一首宋词,就是一幅国画。

词人执笔运腕之间,勾勒或断或续,渲染或浓或淡,落笔或重或轻,泼墨时大开大阖,攒花时点簇巧挑,皴擦时艰涩难行,写意时行云流水。几行字写罢,一曲新词停驻于指尖,一幅国画就印记在脑海。

诸君请看,只一句“碧云天,黄叶地”,纸上就框染出天地;又一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地间就纵深而去远水云烟;再一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淡墨就铺满画纸,天、地、云、水、山、斜阳、芳草,远近相交,高下相随,无一笔不图画,亦无一笔离于情。

这就是宋词的魅力,让人看见,引人遐想,捕捉到字迹,就显现出画卷,就将看词人的思绪,扯出俗尘凡体的繁杂斑驳,投入到秋水孤云的天清盛景。读词的人与写词的人,一世情皆可入画意,豪情时固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伤感时亦能寄情良宵淡月与吹梅疏影。

因此中国文人,无人不读宋词,而读宋词,谁又绕得过李清照呢?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这是现代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她被称为“词国皇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力巨大,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十五座环形山,“李清照”被选为其中之一。

李清照以词作著称于世,《宋史-艺文志》中的集部,列出她的作品“《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排在《辛弃疾长短句》十二卷之前。当然史书中生怕别人不知道易安居士是谁,特意注明为:“宋李格非女撰”。真是好巧不巧,风水轮流转到今天,现代的人恐怕都要问一句:“我当然知道易安居士,但请问李格非是谁?”

好吧,那我们本期的访谈就从李格非先生开始,以时间与空间为经纬,来展开我们本期的访谈人物:从“藕花深处”的争渡中,惊鸿照影而来,亲身经历南北宋交替时期的家国之殇后,于晚年“阴满中庭”时,仍然“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2)

时间: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

地点:山东章丘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的访谈主角李清照,因为父亲是李格非,很幸运地拥有着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

李格非,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是苏轼的学生,与当时的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文采非凡,担任过宋朝的太学博士;他研究儒家经典,著有《礼记说》;他熟读历史,写过《史传辨志》;他对诗词歌赋都造诣颇深,然而将他载入文化史册的最好作品,却是女儿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李格非的女儿于章丘明水镇出生,他读王摩诘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因此为女儿取名李清照。这首诗中有明月风松修竹与清泉鸣石莲舟,承载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最好的祝福,李格非希望女儿随意驻足之处,都会铺满春芳,又或许暗搓搓地希望女儿有个归于公子王孙的好姻缘。

李清照的生母早逝,继母是宋仁宗天圣八年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是一位书香门第的才女,她对幼年的李清照视若己出。有着这样的父母与门庭,李清照无疑是被文字与诗书涵养着长大的。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读书极大的兴趣和过人的天赋,这让远在京城作官的父亲李格非惊喜不已,他经常从家信中为她开列书单,时刻关注着女儿的成长。

人人都读的《三字经》里说“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所以如果让你选择,你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书籍啊!孩从书里乖,书籍是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籍送给孩子们成长最丰富的营养;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送给孩子们不同的财富价值观;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送给孩子们对异性的判断力;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书籍送给孩子们最高远的视野和最广阔的胸襟。

而现在经常被吐槽的“丧偶式育儿”,其实呼唤的并不是爸爸们单纯的时间陪伴,而是心灵的注视。李格非在京城作官,却能关注远在章丘老家的女儿读书的进度,关注才是最好的陪伴。

如果说幼年时的李清照,读书只是小儿乖巧,是与父母之间交流的天伦游戏,那么随着岁月的增长,读书在她的生命中,才开始展现出一波又一波的威力,让这个女孩,从富贵林中青梅架下,青涩倚门回首的少女,经受住婚姻的起伏,经受住时代变迁带来的打磨淬练,走到中年时的光华璀璨,又走到暮年时的古朴温润。这期间人生沉浮跌宕,她象一叶兰舟于风波中飘荡,却始终没有被洪流淹没,那都是源自从幼时起藏于心中的万卷诗书,给了她最柔韧的无穷力量。

时间:公元1098年,宋哲宗元符元年

地点:汴京

汴京:春秋郑庄公时期取名开封;战国魏惠王迁都为大梁;北周时为汴州;北宋时期四都城之:东都

最契合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北宋末年的汴京是什么样的地方?是聚集大宋朝代文化最繁荣之所在。王安石,苏轼,司马光,范成大,陆游,米芾,晁补之,张耒。。。诸多闻名于后世的大家,都辗转活跃于当时的政坛与文坛。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排云殿阁下,九曲回廊间,青石古路上,若隐若现着他们衣带当风的身影,他们揽起袍袖,挥起檀笔,一层更深似一层地渲染着北宋文化颠峰时期的墨色。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随着母亲王氏和弟弟李迒,就来到了这样的汴京。随之而来的,是一缕婉约之水,注入宋词的清泉。

十四岁,多么好的年纪啊,即将及笄,女孩要嫁人啦。李格非见到了女儿,这样的天真绰约与清雅出尘,怎么忍心让官媒来品评!让她的文字飞出闺阁去吧,那词文里隐着的清逸风华与千顷诗意,会替女儿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说,易安词的流传,与李格非这个开明家长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然古代严父们一句“闺阁字迹不许外传”,就将女子们的惊世才华,轰然关在四方天内,随着风飞月落,花谢云走,再不见踪影。

让李清照在汴京名声初起的,是两支《如梦令》:争渡与知否。那时的汴京是文人的世界,宋朝,也是少有的由文人在庙堂之上发号施令的朝代,这让那个时代由朝至野,对文字都是包容的,一位小小的女子,问一句卷帘人,答一声海棠依旧,为当时的文风,注入了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这让文人之间又多了新鲜的话题。随着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不断问世,当时的文坛接受了这个出身清华的贵族少女。

李清照在诗词里静待花开,爱情就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她遇到了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时的吏部侍郎,后在宋徽宗时官至宰相。在朝堂之上,赵挺之属于王安石新法一派的新党,而李格非却是苏轼为代表的元佑旧党一派。这为年轻人的爱情凭添了一点波折。但年貌门弟才华无一不相当的两个人,还是走进了一段令世人堪羡的婚姻。

从订婚成婚后,李清照的才华没有因为婚姻而隐去,她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婉约词作,她的笔力日臻成熟,被太多人喜爱,也被后来一些人诟病。南宋理学家王灼就在《碧鸡漫志》中,直接批评她的一些词句为“肆意落笔”的“荒淫之语”。然而李清照有她的审美与坚持,词人眼中的世界与世人是不同的,这一时期中的文字中,大量占尽富贵风流的瑞脑金兽与月移花影,展现给人们看到,什么是锦瑟年华与花月情浓的美好。

能让女人变得更加耀眼夺目的婚姻,就是最好的婚姻。李清照的才华没有被淹没,幼时是因为开明的父亲,长大后是因为遇到了开明的爱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李清照流传下来的几十篇词作,已经奠定了李清照第一女词人的文学地位,要知道她实际上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用灿若星辰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其中,怎么会少了赵明诚的支持与鼓励,他欣赏她,赞美她,成就她,才能让她的落笔可以无拘无束,才能让她心中的美慧,横逸盛放于笔端。

姑娘们,想要知道你是否嫁对了人,就看看你在一段婚姻里,是不是变得更美好。婚姻从来不应该是束缚,女人的光华不应该因此被雪藏埋没。

时间: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地点:青州

人生若有低谷,书籍会垫起你的心灵,使它不入尘埃。

现实永远不是童话世界,词人在文字里织补静美的梦境,政客在朝堂罗列冰冷的现实。

1100年宋哲宗崩逝,弟弟赵佶继位为宋徽宗,徽宗重用历史上著名的奸佞上人蔡京为丞相,当时的童贯和蔡京等人,开始对哲宗元佑年间得势的旧党人物展开了打击报复,元佑党人以苏轼、司马光和文彥博为主。

1102年被牵连的李格非被罢官回乡。

1103年朝廷下诏驱逐元佑党人的子孙,李清照因此回到明水娘家。

1105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被作用为宰相,李清照又进京与赵明诚团聚。

1107年3月赵挺之病逝,同年秋天,赵明诚携妻李清照回到赵家的老家青州,二人在青州,度过了十几年清静相守的日子,那是文人最美好的状态。

自古文章憎命达,文人在仕途得意又车马喧嚣的时光里,是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的。所以当你的事业人生将近低谷,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迎来创作的黄金岁月。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有一句怀念亡妻的“赌书消得沷茶香”,赌书沷茶之语正是出自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每每看到此处,都要为之喜悦和羡慕得叹出气来。

那是何等悠然快意的相知相和!每次吃完饭,坐在书房“归来堂”里烹茶,一边赌谁的书记得准确,赌中的人举杯大笑,笑得茶都倾覆在怀里!这是雨水交融的酒朋诗侣,可以书香并立、朝夕随影;这是真正的“腹有读书气自华”,无论何时,都不惧“粗缯大布裹生涯”。

序中记载的“归来堂”是李清照的书房,她的居室为“易安室”,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辞中有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之处易可安心,易安居士也因此得名。由此可见,李清照是真的“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4)

这里提到《金石录后序》,是由已经散佚失传的《金石录》而来。赵明诚从做太学生时期,就开始从事金石的收藏与研究,在当时的金石收藏界很有一席之地,娶了李清照后,更是凭添助力,二人一边收藏研究,一边合写《金石录》。赵明诚在京城时就曾因收藏古玩而借贷,更是因为要买到苏轼和黄庭坚的墨宝,而典当过身上的衣袍。可以说夫妻二人的全部身家,都投入在这一项事业上。他们多年收藏的大量金石古物,虽是文化至宝,却也是身外之物,国之殇从来都伴随着文物之殇,在南北宋动荡交替的年代,这些身外之物累了李清照的半生流离。

从1107年到1120年在青州的相守,是岁月给李清照最好馈赠。

时间:公元1121年

地点:莱州

孩子是婚姻里的必然吗?或许不一定,心心相印才是家庭牢固的真谛,没有锦上添花固然可惜,但如是真的锦缎,依然让婚姻层层铺满春晖。

光阴经曾对李清照如此慷慨,童年时赠给父母爱重,书墨启慧;少女时赠给她声名鹊起、风华初绽;成人时赠她门当户对、如意檀郎;婚姻里又赠给她十几年诗书相和、世外桃源。然而终究“人意不如山色好“,再长的梦境也会被现实惊醒。

1120年赵明诚被朝廷启用,去莱州出任太守,此时被家族和俗世重新注视的两个人,受到没有子嗣带来的压力,赵明诚开始在莱州有了侍妾,为二人的静好的婚姻带来了一丝阴影,李清照此阶段的词中,更多的离愁别绪开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普通人的伤感是眼中流出泪水,李清照的词中却少有泪痕,她将清愁掩映在重重花影浓荫下,从指间文字里流淌出千缕寸思绪,几点催花雨。伤心,却不欲绝;雪清玉瘦,憔悴却不坠芳姿;兰舟外红藕香残,自省时内心却依旧月满西楼。

如果你有金石一样厚重的低蕴,生活里的磨难,都会变成打磨您的流沙,淹没你,却会让你蓄积光华。

1121年,李清照告别独守青州的日子,去莱州与赵明诚相聚。

1123年,赵明诚调任淄州太守,她步步相随。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底有了砂砾,最好的作法就是用一层层坚硬的外壳去包裹它,而不是逃避。二人一直无子,但这个问题最终不再困扰他们,他们毕竟不是烟火夫妻,而是灵魂伴侣,那种心灵上的共鸣,终于帮助他们渡过婚姻里的困境。

时间:1127年

地点:由青州到江宁

江宁又称建康、金陵,今南京

越是繁荣的文明,越需要强大武力的护佑。乱世人如犬,无论何时,人们最该祈愿的,都是家国强大,盛世太平。

公元1126年,以创瘦金体字休闻名后世,最全才的艺术家、最失败的皇帝宋徽宗,惧怕金军大举南下,匆忙将皇位传给宋钦宗逃走,但他最终没有逃出悲惨的命运。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同他们一共踏上地狱之旅的,是几千名皇子王孙、王公贵戚与后宫嫔妃,可以说当时汴京内的顶级贵族被一网成擒。而随之而来的,是大宋百姓的在金军铁蹄践踏下的风雨飘摇与无边悲苦。被这一场浩劫所挾裹的每一个人,都开始走向自己叵测的结局。

人都如此,何况外物。赵明诚和李清照二十多年收藏的大量金石,也踏上了不断伤逝之路。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当时他们存在青州的金石:“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

由此可鉴全盛时期,这些金石数量之巨大,将东西删了又删,减了又减,赵明诚带了十五车去往江宁,先奔母丧,后任江宁太守;而留在青州老家的李清照,要照管的古玩还是装了十几个房间。

此时,康王赵构新继位,为宋高宗。由于政权不稳,很多朝廷里的军队处于无人管辖的状态,各地的残兵开始为祸一方,兵乱四起。

同年青州发生兵乱,这十余间的古籍文物,被一把火付之一炬,李清照只好随身携带少量最珍贵的字画,去往江宁与赵明诚汇合。

而在江州城兵乱时,身为太守赵明诚居然在叛军作乱时,与身边的两个人一起缒城宵遁,城墙缒着绳子逃跑了。文人被迫任武职,这也是宋朝战斗力不强的直接原因。被抛下的李清照,虽然气愤之下写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但那样慌慌不可终日的乱世,一时的懦弱肯定会被亲人最先原谅。李清照与赵明诚收拾留在江宁的金石收藏,离开江宁,开始了流浪生涯。

可不久赵明诚又收到了复任湖州太守的诏令,于是他与李清照匆匆别离,赶去建康复命,却在途中得了疟疾后病逝。临终时李清照去往夫君身边照料,她亲自记载了他的结局:“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他给了李清照二十几年美好的婚姻生活,至此终于“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留下羸弱的词人,独自面对江南温暖中也泛着寒冰的余年。

赵明诚死后,他留在半途中的文物又经历了一次战火,已经毁损大半,仅剩下少量小件易藏的拓本抄本等,无一不精,李清照只好独自带着这些夫君生前最重视的心血,开始了金兵铁蹄下的逃亡。她追随着宋高宗被金兵追得乱窜的踪迹,斜阳古道、衰草寒烟,走得万分艰难。从建康、镇江、绍兴、宁波、台州、温州又到绍兴,精骑护卫的皇帝慌慌如丧家之犬,疲惫的李清照如一缕将散又未散的烟霞,缀在君王的仪仗之后辗转追随。一路上,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经历着零落不堪的伤痛,山河大地,处处可见国破家亡的衰败。

时间:1132年

地点:杭州

《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公元1130,年韩世忠围困金兵四十多天的黄天荡之战,终于阻止了金国继续南侵的步伐,金兵仓皇渡江北上,为偏安的南宋争来了喘息之机。1131年宋高宗定都绍兴,1132年又定都杭州,以他为首的南宋统治者们,就此枕着玉树后庭花的梦境,开始歌舞升平起来。

不管怎样,李清照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安身在杭州。她已经48岁,疲惫沧桑,女子天性里的脆弱,让她想要找一个让日渐苍老的心灵,可以栖息的归宿。赵明诚曾给了她几近完美的二十几年婚姻,给她带来了的错觉,让她误以为婚姻本身是美好的。

不,从来不是这样的,同样是婚姻,嫁给不同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闭着眼睛走进婚姻,你走进的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

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温润儒雅的张汝舟,或许,让李清照想起了赵明诚,想起上一段婚姻带给她的岁月静好,她接受了张汝舟的追求,在逃亡路上惊魂未定的动荡余波里,匆匆走进一段婚姻去找寻自己的安全感。

当你迷惘,只有冰冷的现实会让你清醒。两段婚姻的巨大反差,一下子敲醒了词人被一度遗忘在心底的烈性。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她同时经历了再婚,离婚,入狱,无论哪一种,在当时女子身上发生,都会惊世骇俗,引起舆论汹涌的惊涛骇浪。

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5)

朱彧(YU)的《萍洲可谈》、王灼的《碧鸡漫志》、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章中,几乎都将李清照的“晚节”与“孤苦”“流荡”等做成了因果关系,这些文人纷纷腌制了陈年的老醋,迫不及待地浇在自己的文章里,难得绵延出上千年冲天的酸气。

李清照对自己这段经历,在她出狱后,写给赵明诚表兄的《投内翰綦公礼书》里写的非常清楚:“忍以桑榆之晚节,兹配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风度翩翩的张汝舟,婚后才露出狰狞面目,是个贪财无德的伪君子、家暴侵凌的真小人。彼素抱璧的李清照,何堪与之为伍,宁可投身牢狱,也要挣脱出污泥之地。

千年前的词人,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诉身后无数走入不幸婚姻的女性:家暴零容忍。

就象那些人说的那样,李清照因此才晚景凄凉吗?可是谁告诉你词人晚景凄凉的?只凭词人一时伤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就准备片面的得出结论,以此概括李清照二十几年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吗?

有没有试着从流传千年的笔墨里,去体会一下词人眼中唯美的世界,她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那么她到底归于何处?

大半生已过的李清照,经历过最美好的人与事,看见过最惨淡的现实与最卑劣的行径,终于在将近五十岁的最好年华,收回试探外界的触角,“更须三沐三薰”,洗去半生铅华;“依旧一瓶一钵”,回归自己怀素抱朴的初心。

李清照因为什么离开(时空访谈录李清照访谈)(6)

她爱喝酒,每饮必醉。谈访者查过她收录于《漱玉词》中的47首存词,写酒的就有23首。

她爱赌,爱打麻将。她写自己“余性喜博”,兴致盎然地创作了《打马图经》和《打马赋》,文中写游戏,更引谈历史政治,立意高远。

她爱交友,重视亲情。弟弟李伉、伯兄赵思诚、明诚表兄綦公礼、米芾长子李友仁、谢伋的父亲谢克家等等。

她关注时政,曾写《上枢密韩肖胄诗-其一》和《其二》,为入金朝的南宋使者壮行。

她忠守诺言,用大量时间与精力,研究编辑与亡夫赵明诚共同的《金石录》,完成后进献给南宋朝廷,又补写《金石录后序》,对史学、考古学、典籍文献整理、金石书法等文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据。

她晚年惜自己一身才华无人可传承,就在一位女性朋友来拜访她时,起意收朋友聪明伶俐的女儿为徒,这个女孩言词振振的拒绝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当然是孩子说的话,却绝非孩子自己想法,那是孩子对成人偏见的一句鹦鹉学舌。

然而“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有的人,历经尘世百年,却从未活过;而有的人,哪怕生不逢时、幽于空谷,依旧远游文履,雾绡轻裾,微兰芳霭,踟蹰流连于诸君的梦境,美成千年不灭的永恒。“上下观古今,起伏万千途”,时光不老,长河浩荡,读书从来都是女仕们最好的妆容。不要被世人骗了,才藻,最该为女子事!

参考书目:《宋史-本纪》;《宋史-艺文志》;《金石录后序》;《漱玉集》;《打马图序》;《碧鸡漫志》;《萍州可谈》;《苕溪隐渔丛话》;《李清照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