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1)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王冕学画》,是说有个叫王冕的穷孩子趁替人放牛的功夫,照着湖里的荷花学画画,经过不断地练习,他画的荷花就像真的一样,好像刚从湖里摘下来放到纸上,甚至还在滴着水滴。

长大后,才知道这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一篇课文,《儒林外史》的第一章楔子就是讲的王冕的故事。《儒林外史》是一部虚构的长篇小说,而王冕却是历史上真有其人。

王冕生性高洁、淡泊名利、疏放狂逸,非常有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科考的小说,作者吴敬梓就是把王冕当作《儒林外史》中的一面镜子来写的。

不过,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和历史上真实的王冕还是有些许差别的,而且我们人人熟知的“王冕画荷”的故事,也是《儒林外史》中虚构的,事实上王冕最擅长的不是画荷,而是画梅,他最著名的一幅画就是诗画俱佳的《墨梅图》。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和历史上的王冕有哪些不同之处。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2)

王冕画作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给人做手工针线活之类,挣了钱供他在村子里的学堂读书。

三年以后,王冕十岁了,母亲实在没有能力再供他读书,就让他去隔壁的秦老家放牛。王冕虽然不能再去上学,但是却没有耽误读书,他把放牛挣的钱都买成了书,每天把牛拴在草地上,就坐在树荫下读书。

这样过了三四年,王冕差不多读了所有经典,成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王冕正在放牛,忽然浓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大雨过后,王冕发现湖里的荷叶愈加翠绿,荷花愈加娇艳,他就想把荷花画下来。

从此以后,王冕挣了钱不再用来买书了,他托人从城里给他买回胭脂水粉之类,学画荷花。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3)

画了一段时间后,王冕的画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画的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乡亲们见他画的好,都纷纷来买,王冕卖画挣了钱,便不在秦老家放牛了。每日在家侍奉母亲,读诗词,画画。

这时的王冕学问又好,又画的一手好画,早已名声在外,但他性情怪癖,既不想出去做官,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看见《楚辞图》上屈原的画像,便照其打扮,戴着一顶极高的帽子,穿着极宽阔的衣服,用牛车载了母亲,自己拿着牛鞭,唱着歌,在乡村镇上到处游玩,惹得一帮小孩子跟着他笑,他也并不在意。

人怕出名,树大招风,王冕名声在外,又性情不同,难免会招惹是非。

秦老的亲家让王冕为县令画画,县令见画的好,就献给了他的老师乡绅危素,危素便有心结交王冕,王冕知道危素是个仗势欺人的人,便不屑与他结交。但他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偷偷地离开家乡,去往外地躲避。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4)

王冕画作

王冕来到山东一带,在济南卖画为生。后来,黄河发洪水,受灾的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官府又不管。王冕见状,自己无力帮助百姓,又不忍目睹其惨状,便打点行李回家了。

回到家的王冕依旧侍奉母亲,卖画为生,六年后,母亲病重不治而亡,弥留之际,嘱咐王冕,说他性情高傲,不适合做官,只让他守着自己的坟墓终老。

王冕守孝期满,天下也大乱起来,各地起义军纷纷造反。

当时已经身为吴王的朱元璋慕名来拜访王冕,王冕告诉他若想取得天下,必须以仁义服人。朱元璋点头称善,等他终于推翻元朝,做了皇帝之后,就派人来请王冕做官。

王冕只好隐居到会稽山中,后来得病去世,山邻们凑钱将他葬于会稽山中。

这篇楔子回末,称王冕一生未仕,且不曾参加过科举,一生未仕是真的,从未参加过科举就与历史不符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王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5)

王冕画作

历史上的王冕

王冕,浙江诸暨人,出生在元末明初(1310—1359),字元章,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他自学成才,是著名的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冕出生时,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小时候家里穷,七八岁时,他父亲便让他去放牛,有读者说了,他父亲不是在他七岁时就去世了吗?那是吴敬梓为了突出王冕身世可怜,故意编造的。真实情况是王冕的父亲不但没死,而且死活不让王冕读书,非要他去放牛。

但是王冕太爱读书了,便一边放牛,一边偷偷地读书。有一次,他脑子里全是读过的书,傍晚回家,竟然忘了把牛牵回去。父亲大怒,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父亲才罢手。

王冕从此便离开家,住在了一座庙里,每到晚上,他就跪在佛像前读书,书声琅琅一直到天亮。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6)

王冕如此勤勉好学,安阳的一位老师韩性听说后就收他为学生,王冕因此更加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一位博学的大儒。

学而优则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王冕也不例外,可惜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而归,他一气之下把那些科举文章书籍付之一炬,从此专心做学问,再不参加科考。

王冕的老师韩性去世后,他的那些学弟学妹们敬服其学识,就把他当作老师来侍奉,跟着他学习。王冕相当于接了老师的班,成了一名留校老师。因为不能再回家奉养母亲,便把母亲一起接来同住。

王冕性情狂逸,行事怪癖,他时常戴着高帽,身披绿蓑衣,脚蹬木齿屐,手持木剑,引吭高歌,在市镇上穿梭往来。

他的母亲离家日久,起了思乡之情,王冕便买了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回乡。回乡路上,王冕仍是那副怪异打扮,孩子们见了便追着笑他,王冕恍若不闻。

只是,仅靠卖字画为生,毕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的朋友王艮、李孝光都劝他出去做官,并承诺做他的举荐人。王冕却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吗?”

这简直就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白话版啊,两位朋友也知道王冕生性高傲、狂逸,便不再勉强他。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7)

王冕画作

王冕在游历时,路经黄河北一带,正遇上黄河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王冕便预言:“天下要大乱了!”

回到家乡,王冕经常说“天下即将大乱”等类似的言论,为统治者不满,甚至许多熟人怕被连累,也对王冕产生了不满。

这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多年,母亲也因病去世了,王冕守孝三年后,便带着妻子儿女隐居到了会稽山中。

宋濂在《王冕传》中写到:“冕既归越,复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草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王冕在山中自耕自读,他一生酷爱梅花,隐居后,便在山中种了大片梅花,他种梅画梅,把自己的山中小屋称为“梅花屋”,他自号“梅花屋主”。

王冕虽然屡试未第,但是他的清名却远远流传,朱元璋在做皇帝前就曾拜访请教,做皇帝后更是派人来请他去做官辅佐自己,王冕以出家为名拒绝了朱元璋,也因此只得住到了寺院里。

王冕先是住进了白云寺,后来又到了兰亭天章寺,并卒于此寺中。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8)

王冕画作

后记

《儒林外史》中称王冕从未参加过科考,历史真相是他屡试不第,对科考极度失望,甚至把举业文章都付之一炬。

如此看来,似乎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品性更加高洁,更有一代名士的风范,甚至有人评王冕的隐居是诸葛亮式的,不是陶渊明式的。

窃以为,不然,诸葛亮以卧龙自居以待明主,他的理想是“兴复汉室、造福百姓”;陶渊明是生逢乱世、看清了自身的渺小,进不能兼济天下,不如退而独善其身。

王冕其实是更接近于陶渊明的,他不是没有遇到明主,朱元璋可谓当世英主,但王冕只是向他提了一点儿怎样做明主的建议,便隐而不仕,这不是更加陶渊明吗?

陶渊明“带月荷锄归,晨兴理荒秽”,王冕“种豆三亩、粟倍之”;陶渊明是修篱种菊,王冕则种梅画梅,他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或别具一格。

王冕所作诗画作品《墨梅图》,既是对梅花的歌咏,亦是他对自己品格的写照: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还有他的《白梅》诗: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都是他的自况,无论是《墨梅》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是《白梅》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都表明他是一个不会同污浊之世同流合污、高洁傲岸之人,如浊世的一朵清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许这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杜撰“王冕画荷”的原因。

王冕画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静读经典原来王冕并没有画过荷花(9)

诚然,也有评价说王冕作为一代饱学大儒,不出来治世救世,反而隐居起来浪费学识、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不值得称颂。

但是,生逢乱世,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如王冕那样的大学问家,能够独善其身已属不易,更遑论改天换地,救民于水火了,那不是王冕、陶渊明等人能做到的,那是曹操、朱元璋之辈的抱负。

王、陶之辈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洁癖,如一朵白梅、如一朵白莲,凌寒独自开、出淤泥而不染——这,或许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一种高贵品质。放在这个充斥着浮躁焦虑,纷繁复杂的今时今日,这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