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都城”,历史文化厚重,风景秀美】

在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建都五百年的王朝都城,历史文化厚重,自然环境秀美,宋代大政治家、史学家、诗人司马光多次探访,称颂道“青松敝庐在,白首故人稀…巫咸旧山色,相见尚依依。”明代诗人马珂“匹马冲寒过禹城”,写诗道“行经海角归功地,驰想天涯治水情。”当代国学大师姚奠中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称这里为“华夏第一城”,这就是位于运城市夏县禹王乡的禹王城遗址。

山西运城有名的古镇(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1)

《史记》记载,舜禅位于禹,禹即改国号日“夏”,定都安邑。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历经500余年,即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县禹王镇)。汤王伐夏逮住夏桀于鸣条岗即现在盐湖区安邑镇北。古代安邑有两个,一个是北安邑,即现在的运城市夏县禹王乡,一个是南安邑,即运城市盐湖区安邑镇。

山西运城有名的古镇(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2)

夏王朝结束了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家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进入奴隶制社会。夏王朝都城一直在安邑(即夏县禹王镇)。禹王城遗址,即古安邑,存在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十五华里的禹王乡一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地处青龙河平川和鸣条岗丘陵地带,西距司马光祠约六华里 。

山西运城有名的古镇(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3)

夏朝国都禹王城,北依鸣条岗,南对中条山,东据青龙河川,西濒碧波荡漾之盐池,地势形胜,风景优美,物產丰腴,确实是古代建都必選之地。在夏县禹王乡一带,民间流传许多有关大禹和禹王城的故事。

禹王城,地势略呈北高南低的傾斜状,分大、中、小三城及禹王庙(即青台)遗址四部分。

大城:城垣西接司马村,南垣至秦寺村,城内北有郭里

村,西有庙后辛庄,南面有禹王村。仅北城墙北段长约1530,残墙高度2一一5米。

中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呈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北墙长1522,基宽5.8,残高1-一5米。夯层厚8一一10厘米。

小城:在大城中央,为长方形,缺东南面。墙高3米左右。

小城东南面的方形夯土台上,建有禹王庙。台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现有明嘉年间的残碑。遗物有鬲釜类、缸类、盆甑类、豆类、缽碗类、板瓦、筒瓦、瓦当。有的遗物上还有“长乐未央、干秋万岁”等文字。

山西运城有名的古镇(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4)

走近禹王城,首先映入眼睑的是髙高耸立的禹王台,又称“青台”。这是古人祭拜天地的地方。传说大禹妻子涂山氏,思念丈夫经常登台瞭望,盼夫归来,因此后人又将此台称为“望夫台”。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盼夫心切,忧伤而亡。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启继位,重修“青台”,将祭祖、祭拜天地活动搬上“望夫台”。

山西运城有名的古镇(山西运城市隐藏一座古)(5)

据《夏县志》记载,汉文帝曾在“青台”建筑禹王庙,正殿雕梁画栋,急碧辉煌,大禹塑像庄重肃穆;正殿后建有娘娘殿,塑有大禹之妻涂山氏坐像,还配有启祠、少康祠。附近群众每年祭拜,形成了农历三月二十到二十二日和农历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的传统庙会。每逢庙会,人来人往,盛况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