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自开播以来,每期都能带来许多话题,很多时候甚至都超过了这些导演的短片作品。
尤其是这制片人和专业影评人的点评,戏太多。
如果说毕志飞导演改编的《新小城之春》是一边倒地批评和怒怼,那么这第三期则是全场各种花式尬夸,仿佛身处“夸夸群”。
王文也拍摄的短片作品名为《我的外星女儿》。
讲述的是一位父亲鼓励患病女儿的故事。
小女孩身患重病,父亲卖了房子给孩子看病。
为了鼓励女儿勇敢面对,父亲就编制了一个“外星人”的故事。
看似有点科幻,但是故事的核心还是父女亲情。
有点低低低低配版《美丽人生》的感觉。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别说观众了,这些业内人士估计都看腻了,完全没有新意,一眼就能看到结尾的故事。
即使如此,4位制片人却纷纷开启夸夸模式,将王文也的作品夸得天花乱坠。
方励一开口,就说这部片子打动到他了。
甚至还用自己女儿生病的故事作为例子,表明态度支持王文也。
陈祉希简单直言: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王晶也顺着大家的说法,表达了很喜欢的观点。
估计是考虑到大家都说好话,显得太假。
郝蕾勉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先表示自己不太满意这个片子,因为镜头运用太单一了。
接着话头一转,帮王文也甩锅给了摄影师。
不得不佩服郝蕾的情商。
除此之外,更别说制片人们一口一个“小王导演”,显得特别突兀。
要知道之前的几位导演,都是直呼其名,或者在全名后面加个“导演”。
“小王导演”这称呼一叫,似乎将现场点评那应有的紧张犀利的气氛,变得非常温馨亲近,像是家中长辈指教自家小辈一样。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文也华谊小公主的身份。
不过现场还是有一位“勇者”指出短片背后的问题。
这位影评人指出,这个短片太“悬浮”,没有辨识度。
先是问王文也,拍摄前有没有去医院实地了解和考察。
接着指出了短片中不符合逻辑和现实的几处硬伤。
最后甚至说这部短片引发的泪点太廉价。
面对这一番点评,王文也脸色凝重。
场外的包贝尔心疼王文也,表示对方评价太狠,王文也不过二十三岁。
在点评的最后阶段,鉴影组的孟中教授提问四位制片人:如果这部影片你们都赞同的话,那你们会投资这个影片吗?
方励用打太极的方式,回应了这一问题。
吴中天拍摄的短片作品名为《售》。
简单概述就是一个独居老人卖房子的故事。
开头涂们饰演的老人要出售自己的豪宅,可是每次谈及价格的时候,老人总是“坐地起价”,给人感觉并不是真想卖掉房子,只是由于孤单为了找人陪自己聊天。
镜头一转到了结局,老人原来是借由高得离谱的定价来“钓鱼”找出杀害儿子的凶手,并“下毒”的方式亲手报仇。
温情文艺片瞬间变成悬疑片。
在制片人点评阶段,郝蕾、陈祉希赞不绝口,盛赞吴中天。
但是王晶、方励却发现了问题。
王晶婉转暗示:短片结构类似希区柯克的风格。
方励也直接:询问故事从而何来,因为以前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
接着以“保护”为名,向吴中天询问短片的灵感来源。
吴中天的解释是自己平时有收集新闻的习惯,还有朋友们说的故事,结合姜太公钓鱼这一IP,组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售》这个剧本。
随后专业影评人对这一作品也是交口称赞。
可是节目播出后,影迷们表示这是和上世纪50年代,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最佳房屋》,有惊人的相似。
网上也有影迷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对比。
不但发现剧情结构类似,一样的主题,一样的摇椅,一样的高价房,一样的柠檬水,一样的报仇手法,甚至连很多台词都是一模一样,除了将钱改为了珠宝。
吴中天深夜社交评论发文,再次解释故事是来源于十多年前自己的姑姑从文摘杂志上看到并口述的,他又综合了不同的社会新闻,才写出了这个剧本,绝无抄袭之意。
作品之类的就先不说了,不过这影评人的评判标准倒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记得上一期德格娜拍摄的短片《回到伯勒根河》,在开头和结尾处使用了两组谢飞导演《黑骏马》的镜头,就被批评说不是她的作品,而是谢飞导演的作品。
这《售》却和希区柯克的电影《最佳房屋》有着众多巧合,现场那么多的业内,有导演、制片人、影视学院教授、专业影评人,却几乎无人提及,像是完全忽视了这一“巧合”。
相信如果这是毕志飞的作品,估计一个个早就站起来破口大骂了。
这评判的标准,是有够双标的。
这一期看下来,虽说是尽显娱乐圈这一名利场本质,不过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艺术太高深。
倒是可以多学学嘉宾们高情商说话技巧吧。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