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

乔鸣鹤老师今年80岁了,每天保持着三篇中文朗读,三篇英文配音的线上产出,不重样,不间断。

他在国内从事英语教学五六十年,他的公开课曾是当年校园一景,来观摩的同行挤爆了教室,竟要排到门外,看不见人,只能听声。晚年他随女儿移居美国,在华人老年活动中心继续教英语,帮助越来越多的老人突破英语关,在美国过上有尊严,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最近,他又乐而不疲地学上了同声传译,这个翻译界的高难度山头。

他非常肯定地总结到,自己内心的精气神,幸福的家庭生活,全都受益于英语,“英语给了我一生的幸福。”

学习者品质

“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是乔老师几十年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泛听、精听如一日三餐般泡茶式熏陶,日常遇到任何场景都想着用英语怎么表达,这种方法也叫“英语过电影”。

01.

闻咖啡香识英文

毛秉信先生的园子

1957年,青岛河南路一幢二层小楼的狭小屋子里,充满了上海奶油烟丝和浓郁的咖啡味,刚刚初中毕业的乔鸣鹤,从一位戴着高度近视镜的洋派学者口中,第一次听到了一种英音、美音混合着的 mixed English,语调流畅,甚是好听。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3)

青岛河南路中段的二层小楼(图源:老照片)

“我16岁那年夏天,一天晚饭后坐在马路牙子上,就看见电线杆上贴着一张英语招生广告,上面画着一位大鼻子老先生,他戴着厚厚的眼镜,一手端着一杯咖啡,冒着热气,一手握着一个大烟斗,冒着青烟。

“这张广告,有浓浓的洋味,和我们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感很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但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从此就走进了毛秉信先生的英语世界。

“毛秉信老师是上海人,1949年前,到美国大学读的英国文学硕士,他这个人个性比较活泼,他的生活习俗、礼仪以及平常说话的习惯,自然的就带有一种海派的味道,比较十里洋场,比较洋气。

“他的头发梳得很平滑,抹了生发油。那时候人们还不敢穿西服打领带,他也没有,不过他的衣服很挺括,白衬衣一尘不染,领子很硬,是浆过的。衣服也都熨过,整整齐齐的。他还有一个英国的大烟斗,在当时50年代那就不得了,一个大烟斗在当时算是洋货!

“另外,他爱喝咖啡,在班里上课就喝咖啡,屋子里充满了上海奶油烟丝和浓郁咖啡味,他不大喝白开水,也不大喝茶,总之,他的洋味特别浓。

“他眼睛高度近视,戴个眼镜,镜片很厚,一圈一圈的,把眼睛映的很小,镜片加上衣服,给人一种洋学者的派头。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4)

1976年,乔老师在青岛42中办公室里听英语学英语

“他说话也是这样,普通话说的一般,上海音也有一些,但不是太浓,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英语口语特别好。在上海时,他上的是教会学校,英国人办的,带了一点英音。后来在美国上的大学,又带了儿话音特点的美音。所以他的口语不是很纯的美音,也不是很纯的英音,一种混合的mixed English,挺好听!

“最特别的就是他的语调很流畅,这在50年代是非常少见的。比方说,他模仿一个英国绅士和一个美国老头因为一些琐碎事儿吵架,他把英国的绅士派,和美国老头随便、张扬、不受压抑的个性,表达的一清二楚,他表演的天赋也挺好,上课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而且一个声粗,一个声细,把美国佬和英国佬的形象全弄出来了,那时候把我们这些小孩都震住了,他非常自然的,把我们带入了英文世界里的绚烂多姿。

“在他这个园子里头,生活色彩特别浓,不是那种很生硬的、很死板的课堂英文,这在当时的中国,很稀缺。

“他很注重发音,对音标的要求非常严。他的夫人教初级班,他教中级班,两口子都是对音标,拼音,语调的流畅性、连贯性、连读非常在意,这在当时难能可贵!所以给我们印象也比较深。

“他的班里有十几个同学,有年轻人,有中年人,他不会对某一个学生特别的照顾或特别的培养,他就是在班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以自己讲为主。

“教学的时候,他会放唱片给我们听,就是那种手摇的唱片机。然后,每个同学发音,他会给每一个人正音。一个都不放过,很认真的。当时听唱片里播放美国人转播球赛,还有美国人讲话,那个抑扬顿挫的语音就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5)

青岛四十二中教导处老师们聚餐合影 (左起第四)

三个月之后,乔鸣鹤上高中了,再没时间去了。等到再拿起英语,已经是高中毕业,分配到学校教了几年俄语,苏联老大哥与中国结束友好关系之后了。

那么,一个家境贫穷的学生,为什么当时会去学一门既不是热门学科,也不计入高考总分的英语?

他总结有两点:

一,英语的语音太好听了!当时听唱片里播放美国人转播球赛,还有美国人讲话,那个抑扬顿挫的语音就深深地种在了心里;

二,虽然当时中苏关系交好,但作为一个小孩子已然知道,英语的重要性比俄语要大。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语言,欧美绝大部分国家都说英语,世界科技会也全是英文讲话。包括中国学者的论文必须英文写,发言也必须英文。

结合这两点,就树立了英文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毛秉信老师当年给我打下了热爱英文的基石,从此把英文作为我生活的一盏明灯、一种依靠,融化到我的血液里去了,成为我这一辈子研究英文、教书育人的一条康庄大道,我没想到,一杯咖啡,一个大烟斗,一个美国留学的洋学生,给了我这么大的影响!

“另外,毛老师教学一丝不苟,那种认真劲儿,那种献身的奉献的精神,也给我印象很深。以后我一直以他为榜样,始终很怀念他。”

02.

不一般的贫困

不一般的努力

少年时能够早早接触到地道的英文,无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一份幸运。但是乔鸣鹤出生的家庭,却并不算富裕,甚至是格外地清贫。

“我的父亲生我的时候已经43岁了,他是一个棉花销售店的店员,这个店在青岛市甘肃路12号,门口有三个台阶。

“那时一个警察的月薪有20银元,那时候也叫袁大头,一块袁大头能买一袋面,我父亲一个月就挣5块银元,也就是5袋面,可想而知,我们生活得很困难。解放后,这个买卖慢慢就解体了。当时有棉纺厂、纺织厂在大量招工,但是我父亲已经51岁了,人家只招十几、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哪会要一个老头?而且他还做过脊椎大手术,干不了重活。我家一下子陷入到绝境。

“我母亲没有办法,就叫父亲给我在北京的叔叔写信,买回来一台缝纫机,是用脚踩的那种。她开始学绣花。但也一直挣不了多少钱,我母亲还有糖尿病,后来眼睛看不清了,一只眼出血。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6)

乔老师的母亲(1992年因糖尿病肾衰竭去世)

“家里就我自己一个孩子,听话,从小学习很棒,我父亲美的不得了,觉得生一个比生一群一窝都好。

“我那时候看到同学在集邮,不懂事,偷着给我叔叔写信,青岛那会儿没有集邮公司,北京有。我喜欢外国邮票,我叔叔就从北京集邮公司给我买了一个集邮本,里面满满的插满了邮票。咱中国邮票当时印的很粗糙,外国的是照相版的,彩色的,有奥林匹克,有动物,非常漂亮!是来自于一个叫圣马力诺的国家。听说那个国家很小,就靠印邮票来支撑国家经济。

“我叔叔买这个集邮册,我估计得花好几十块钱。叔叔很亲我,因为我父亲跟他讲了,我学习多么的好,多么的听话,多么是个上学的材料,学校开家长会,他多么的荣光。我叔叔就拿着我给他的4个孩子做榜样。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7)

乔老师教过的初三毕业班合影(第一排右四)

“我父亲一直干到70岁因病去逝。1958年后他做过街道工厂的负责人,后来在青岛靴鞋四厂看大门,烧锅炉。从那时起一直工资都是30块钱,养活我们全家人。

“这种经济情况下,我一直念到高中毕业。班主任老师给我的评价是:学习一贯努力,成绩优异。

“不是还好,不是优秀,是优异。

“我是全科都是全优,没有哪一个缺科,也没有哪一个瘸腿。13门功课都是5分满分。

“老师说他教学几十年,从来没有遇到我这样的学生。我问是什么样的学生?他说,第一,经济穷困;第二,非常的懂事、刻苦,不是一般的努力;第三,不是一般的聪明,思路非常敏捷,总能单刀直入找到最简单的方法。

“我当时还是数学课代表,在当年,数学不是一门综合课,它分科分得很细,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代数,分4个老师教,除代数外,我三科都是课代表。

“老师说我应该学数学系,我当时的意愿也是想考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因为那里有苏步青教授,他专门搞曲面几何的,我是奔着他去的。

“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还有我家的经济条件,我高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中学教学了。一开始教俄语,后来教语文,再后来改教英语,没想到,英文一教就教了一辈子。我老师说这就叫‘歪打正着!’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8)

乔老师2015年回国时与高中同学聚会(二排左起第一人)

“你问我当年放弃数学理想时,有没有迷茫和不甘心?我没有。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也没有选择。

“高中时,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写的非常好,筛查了5遍,一点毛病都没有,没有用橡皮擦擦过,卷面一点黑色痕迹都没有,非常干净。我交卷时,非常自信是满分。

“但我考了97分。那三分是我老师故意扣的,有一道题,叙述单位圆的定义,要求我们要照书上的字,一字一字地叙述。这个要求很死,数学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讲。我的叙述很清楚,完全对,没有任何逻辑错误,但是,我是用了自己的话来讲的,这不合数学的规范,被扣了三分。

“毕业后,我没有上大学,而是分配到了青岛三十七中,教俄语,第一年工资30块零5毛,第二年35块5毛,再加上我父亲的30块钱,总共65块钱,我们家的生活,终于勉强可以了。”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9)

1966年5月1日,乔老师和老伴的结婚照

03.

用英文来过每天的生活

就像过电影

就是这样的经济条件,这样的不由自主,但是,年轻的乔鸣鹤用他超出年龄的成熟很快就接纳了命运加诸他的所有不如意。

没有反感,没有抵触,就是国家需要,组织分配,需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义无反顾的。

上大学的梦想不能继续了,那就好好教书。让教俄语?也是一句“好的” 。

就没有一丁点心里的疙瘩吗?

“没有。因为我学什么都学得好啊!学俄语,我3年6个学期全是5分的满分。我比俄语课代表学的好多了。我的口语好,发音好。很软,很柔和,而且连贯性、粘着性都好,很受学生欢迎。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0)

高三级部任课教师聚餐庆高考胜利(前排左起第一)

“后来领导又安排我教语文,语文我也教得好。全区的老师都来听我的公开课。我上课比较动情,会讲一些课文的故事,分解篇章结构,讲得头头是道。另外我的普通话也好,我的表演天赋也比较强,和学生能合到一块儿去,非常的亲民。所以我没有这种反感和抵触。上面的命令,我都觉得挺好啊。

“再后来安排我教英语,英语我也教的好啊!就像我班主任老师说的,我这是歪打正着,歪着歪着,结果正打着这个靶子了。”

在毛秉信老师那里学了三个月,他自己都没有想到,那三个月的水平,给他的英文语音、语调,打下了那么好的基础!

直到1972年,也就是15年之后,31岁的乔鸣鹤被学校安排教英语。同年,他进入青岛教师进修学院读大一,开始正式学英语,一上手,就把同学们甩出几条街,他才真切体会到了当年短短三个月的学习,竟是有如破天荒的天赐之福。

断断续续进修了6年后,他专科毕业。1987年青岛第一届专升本统一考试,他以英语精读98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直到本科毕业时,他已经49岁。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1)

乔老师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校长袁斌等合影(后排左一)

在英文学习中,他发现了,自己有学英文的天赋,这可能是上天给的,也可能是毛秉信老师影响的,反正一学英文就特别地快,突飞猛进,语言的吸附能力和模仿性都非常好。同样一篇阅读文章,他读得快,别人刚读一半他已经读完了,而且能快速抓住要点。

而且,输出,也就是教学能力,也似乎有一种禀赋。从教初中,到教高中,再到教大学专科,到本科。一路飞升。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2)

1985年居家

他自创了一套“一看、二比较、三记忆、四使用”的学习方法。

很多人学外语,抱着词典背来背去,单词本写完一本换一本,但是背到三四千时,靠记忆力就不行了,扩展到上万时,更是没门了。

他没有单词本,一本都没有。他觉得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动脑,先去注意单词的结构,注意它的用法,它的词性,它的组成。

比如,先看一个单词的结构,它有几个音节?这几个音怎么拼起来的?有几个元音?音节拼音它有什么特点?它的词尾是什么?结尾是名词还是动词和形容词?它的词首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然后根据这个单词的特点,按照音节拼上两、三遍,再把这个词放进简单短语里,再连续说上五六个句子,再放在生活里头不断地回想,温故而知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雪球越大。反而是词越多越好记。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3)

乔老师的英文板书

除了吃喝睡觉,其余的时间就是想英文,用英文思维,用英文想事儿,用英文过电影。最终都忘不了。

教学生的时候,他最强调的就是“过电影”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终生受益,教学也令学生终生受益。

过去中国式教学,中学英文课一个星期四节课,上课讲英文,下课铃一打,学生们一出去,全部都是中国话,再也不说英文了。

乔鸣鹤老师要求,只要是他的学生,上课必须只讲英文,建立一个English Kingdom。下课以后,还要带着英文,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都要转成英文:While looking around, try to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看到一只鸟,马上:bird。

什么颜色?red bird。

在哪里?here is a red bird in the tree。

谁看到了鸟?什么心情?I was surprised to see the red bird in the tree。

这就像一幕电影的场景,有了细节,再一点点铺陈。有人问他,学英文累不累?他说,不累!因为已经成了习惯。讲中文也是讲,讲英文也是讲,何乐而不为呢?母语是中文,不用过多地学,自然忘不了。英文是个外语,不学就忘,一扔就没了。很多人在校学了三年,毕业了等于什么都不会。所以他要求学生们终生保持一种习惯,用英文来过每天的生活。这叫“过电影”,跟看电影一样。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4)

乔老师教过的高中毕业照留念

乔老师还会将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用英文交流讨论。他有一套“四层次、循环、整体”的教学法。

一套教科书发下来,他会把整本书当成一个整体,分解成一周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分解成每周四节课。像扒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扒皮。

第一层,集中力量,在全篇的基础上解决词汇的音、形、译、性。音,就是发音,音节之间怎么拼写的?重读在哪个地方?

形,词根,前缀后缀的拼写是怎样的?

译,就是它的译意。

性,就是组词的性。就像一个氧分子在空中进行化合作用一样,它是怎么组合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性是一个词最活泼的元素。掌握了词的词性,就掌握了它组词的灵活性。

第二层,把生词所在的句子拿出来,看这个词在句子里面是怎么用的。

第三层,做语法结构的分析,这是高考的重点。

第四层,在整体技术上全文谋篇。文章是怎么开的头,是总结性的,还是启发性的?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段,是怎么过渡的?最后的一段是怎么下结论的?这种谋篇的结构,对学生将来的英文写作,大有好处。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5)

乔老师和学生合影

这四层分别讲完后,交给四人小组去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分析:你认为最好的是哪一部分?最美的句子是哪一些?《汤姆历险记》里,密西西比河上汤姆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个性有什么影响?汤姆最鲜明的个性是什么?

讨论后出短文,不要多,写出100个词儿左右就行,这就把短文训练也放在里头了。

这一套教学方法,让乔鸣鹤老师桃李满天下。

04.

老骥伏枥

教英文教到了美国

采访的那天,乔鸣鹤老师在朋友圈上传了他配音的第3055个作品,摘取了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一个小片段,取名“我有一个小梦想”:

When life gets me down, I play my guitar,

The rest of the world may follow the rules,

But I must follow my heart.

在这个配音App上,他已经日复一日地玩到了第1215天,他的用户名叫:“德克萨斯牛仔”。头像是老夫妇俩并坐,目视镜头。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6)

乔老师和老伴儿在科罗拉多大峡谷

看得出岁月的知足、快乐、幸福在他们身上的痕迹。一个人做着自己热爱的事,而且往家里拿钱,一个人支持着他去做热爱的事,并且数钱。快乐是三份的。因为还养出了事业有成的儿女。

女儿也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她考入青岛一家五星级国际酒店,后来被送到美国培训,改学医学,考入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毕业后执教行医。在当地成家,置业,2008年又将乔鸣鹤老夫妇申请到了美国定居。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7)

乔老师与孙子女儿和老伴合影

贫困少年时遇恩师,中年时声名大振,家庭和睦,晚年陪女儿移居美国,还能在他乡继续教学,只是高中生、大学生换成了一群打着盹儿来上课的老人,身体不好,坐不住,记忆力不行,有效学习时间短,还容易打盹。

针对这些特殊人群,他调整了教学方法,集中力量在十分钟内讲要点,少而精,而且语言简约生动,不断地和老人们互动,调动起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实用性。

乔鸣鹤老师始终坚持一个语言的信念,那就是:语言是个实践性的学科,它不是理工科,靠演算,靠推导。语言不是,它靠理解,靠实践。所以一定要多听,多用,运用到生活里,养成一种语言的惯性模式。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8)

乔老师在美国老年中心教授英语课

教华人英语,他结合的都是日常美国生活,一个是医疗看病,帮老人看懂药品说明书,能用语言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病症;一是公寓居住,看懂各种收费单据,怎么读电费和水费,怎么交费,空调坏了,水龙头坏了,怎么用英文填工单;一是出行,认清交通图,东南西北怎么说,自己的家住在哪儿,要去哪里;一是怎么领社会福利,能找到社区协调员的办公室,把下发的食品箱领回来。还有每年的流感疫苗,需要带上什么卡,到哪里打?

这些点点滴滴全是日常生活所需,这些老人学了英语后,能自己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不再是两眼一抹黑,哪里也不能去,处于无助的“受洋罪”状态。从此他们通过掌握英文,从而在美国过上独立的,有尊严的,衣食无忧的老年生活。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19)

乔老师在美国老年中心教授英语课

“你问我为什么同样是学英语并从事英语教学,很多同行在中年或老年退休后就走向了日落,而我却一直在上升?

“你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有趣,也很深刻。

“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因为我深思熟虑这个问题很多年了。

“我和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出身不一样,人生的阅历、学历不一样,人生的拼搏不一样。

“当年,一个本科生一个月工资51块钱,提一级就是57元。大专生工资44块5毛。我当时还只是高中学历,工资是35块5,差了一大截。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0)

1980年秋和老伴在青岛小鱼山顶合影

“他们很稳定,也不求上进了。大学一毕业,那些书,那些知识也够教的了,不会犯什么很大的知识性的、技术性的错误,也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不会犯什么其他的经济错误,甚至生活错误而被解职。所以,他们只求明哲保身,‘求稳’的思想是主要的。

“我不一样。

“我是厚积薄发,我要‘知识改变我的命运’,对我来说,只有拼搏,我才能有出路,这是关键!

“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是越教越乏味,主要是不求上进啊,‘我够用就行了。’教初中,课文会念,会写就行。教高中,能辅导,能做题,也就差不多了。教大学,照着教参书,照本宣科就行。反正什么标准答案都有了,只要讲不错就行了!到了50岁以后,由于身体的原因和生理的原因,精力不行,体力不行了,人都处于下落状态了,日末途穷。他们更是保病、保身体,随着疾病、老年病多了,更害怕了。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1)

2015年回国时与高中同学聚会爬山

“而我的身体好,精神好,精气神十足,而且我一直是飙着往上升。

“这一反差,一个下坡,一个直升机上去,不同的原因就在这儿:个性不一样。我是认准一条路以后,头拱着地我都要走到地,我爬山要爬到山顶,我干事要干到第一流,我什么东西都要有第一名,我从小就这么一个习惯、这么一个脾气,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点混日子,等着一退休,千恩万谢,一句话你知道吗?——船到码头车到站,阿弥陀佛,平安着陆了!‘我终于熬到退休喽,我可以怡养儿孙,享儿孙之福喽,我得好好地保命了,吃喝玩乐,啥都不干了……’多少年就这个样子。

“我不行,我退休了还兼课,一直在大学兼课。到美国来的前三天,我还站在讲台上讲课,课后和学生告别,我说再过三天,我要到美国去了,学生当时就掉眼泪了,因为我讲得好,都有感情啊,班长站起来带头和同学祝福我,我也很感动。

“到了美国,从2008年到现在,13年的时间,我一天都没有停止学习,越学越成了惯性了,不学难受……我在老年中心也兼课,我没有一天是享受的,没有一天是浪费的。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2)

乔老师以川鸣为笔名写作的文章合集

“外语有一个很高层次的翻译,叫同声传译。发言人讲话不停,你听完他上句,想着怎么翻译,他的下一句也要听到耳朵里。这就是一心两用。很难。联合国开会的时候,同声传译不是一个人,是三个人,一个人最多能译十分钟,时间长了就头晕脑胀。要三个人轮流着翻译。这个行业,外语毕业以后,1万个人只能培养出来几个人。可想而知有多难。尤其对于老年人,听力、反应速度都不行了,就更难。

“但我就是不服这个输,就是人有了乐趣了,我买了本大学教程,模仿着学。平时就看电视做练习,我老伴就烦了,好好看个电视剧,就听着我在旁边叨叨叨的。我就告诉她,我在学习同声传译,能不能支持我?她很支持我。她一直都很支持我,这些年也在和我学英语。

“即使是在美国了,看病食品不用钱,我还是一天都没有享受过,一天都没有浪费过,每一天都是学习进取。”

05.

当年的你在哪里?

在同龄甚至更低龄的学者专家都已经怡弄儿孙,尽享晚年之乐时,乔鸣鹤老师还在精力十足的“更上层楼”,既有这个心气,也有这个体力。

他每天保持三篇中文朗诵,三篇英文的配音,有外国诗,有中国现代诗,古典诗,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物,有时是动物世界配音,有时是童话故事,有时是新闻报道,有时是电影,这样的生活丰富多姿,规律有序,推动着他始终有着对生活的乐观心态,而且规律性生活带来良好的新陈代谢,气血运转流畅。

只是经常的,他会想起青岛河南路那幢二层小楼的狭小房间。不止是那个抽着大烟斗,喝着咖啡,从厚厚的眼镜片看向人的那双眼睛,还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是毛秉信老师的儿子毛善岭。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3)

乔老师发表在世界日报上的文章《咖啡与英语》

“他比我小三岁,我16岁,他13岁,他的英文特好。他当时要替他父母刻蜡板,刻完了在油印机上印,连刻带印都是他的事儿,小手冻得哈哈儿的。他写的一笔一字儿,写得很棒,excellent,很漂亮!他还那么小,就要用红钢笔水给同学批作文,他那个字儿写的原文比大人还漂亮,和老师的一样。

“后来,英文热起来后,他也教英文,在各个地方教学也挺好的。他也认真,和他父亲一样,语音语调好听,教学方法也活泼,非常受欢迎。我还有幸和他碰面过,但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我们没有交谈。后来听说他也来美国了。我在《世界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怀念毛秉信老师,也想要找到他。可能他也没看到。我也希望通过你们的这篇报道能联系到他。”

采写手记

我的微信名后辍了几个藏文,因为看起来好看。这吸引了乔鸣鹤老师的注意,他问我这几个字是何意?我以为他也会点儿,他回:“我不会,只是好奇!”感觉我这几个藏文,寂寞的挂了这么多年,终于被庄重地看到。这就是学语言的人对于语言的敏感和注意力吧。

而乔老师结识友邻优课,竟也是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里的一条转发文章吸引了他,打开一看是我们的“友邻口述史”栏目,一看里面的采访对象,是翻译界大家许渊冲老先生,他想,名家荟萃的地方一定不错,便提笔给我们写信,表达了自己愿意成为友邻的教学一员。

他的记忆力超强,不愧是当年数学三科的课代表,他甚至能记得小时候,父亲工作的那家店前面有三个台阶。记得工作时的工资,不止是自己,还有其他人的工资,能精确到一毛钱。而且历年来的老师、同事、领导,甚至是英语教材编写者的名字,他都能随口说出。感觉他们一直活在他心里,而且反复回味,见字如见面。就让人觉得,凡是被他看见过的事物,都染上了一层爱的光芒。

他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了一部英语电影。每一天都沉浸式地泡在里面。从来没有down过,只有 up。即使八十岁了,他没有“东皋薄暮望”的惆怅和不甘,只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踏实。

他的英语之路,就是传说中“学什么爱什么,爱什么会什么。”仿佛不是他爱上了英语,而是英语爱上了他。来了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的爱。他没有辜负它,它也没有辜负他。潇潇洒洒策马一起奔驰的日子真好!

-THE END-

第60个友邻故事

口述 | 乔鸣鹤

采访 | 语鸿、周阔

撰稿 | 语鸿

排版|陈维

脑暴支援 | 友邻内容团队

本故事版权为友邻优课独家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感人的侨胞集结(人生没有天花板)(24)

点击查看更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