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又称七段锦,潮语称为“沙蟒”。寸多至两寸长,宽一公分至一公分半,身上有红蓝色横纹十左右条,脊鳍、胸鳍及较长的尾鳍也杂有红蓝色。雄鱼性悍好斗。生长于淡水河塘、山坑及水田里。每当春末夏初,斗鱼已成长了,人们在沟渠田窟或水田里常可捕到,选那些强壮、凶悍的分养在玻璃瓶里,一瓶养一条,培养它独占水域的性格。天天换新鲜的水,打些蚊子或抓几个臭虫给它吃,瓶里还放些小卵石给它磨练硬嘴巴,养在光线柔和的地方。青少年各养有这种斗鱼时,就常拿出来聚斗,看谁的斗鱼厉害。斗时先把两瓶斗鱼靠近,让它们隔瓶打照面,便可挑起斗性,怒目张鳍。这时人们便将这两条斗鱼放在一个玻璃瓶里,两条斗鱼就互相敌视,各张鳍逞威,互相逗转。当一方先用嘴挑咬对方时,战斗就宣告开始。至高潮时,两口咬得很紧,两条鱼便在瓶里使劲翻转。围观的人们紧紧注视,低声地叫好或助威。当两口放开时,便算是一个回合,如果势均力敌,就要斗几个回合。最后,败者鱼身色彩变淡,鳍也收敛,灰溜溜地向瓶壁乱钻寻逃;胜者色彩依然浓艳,很是得意。这种斗鱼玩乐,常在夏天闲暇之时,潮人中不仅是青少年喜欢养观斗鱼,上层人物家里,也常有养较大而更凶悍的斗鱼玩乐消遣的。在城市里也有小商贩向农村廉价收集斗鱼,经过挑选,在城市高价出售的,还把那些大而凶悍的给以古代英雄的花名,如“关公、宋江、秦琼、黑旋风、李逵”等等,这些有定名的斗鱼价钱就更高了。民间还有一套选养的经验,如“选斗鱼要选那些嘴巴大而短的,身上横纹要单数的,九条、十一条,最好是十三条。鳍要长而完整,张开起来大而有力,色彩要浓艳。斗鱼的品种,最好是“坑蠎”(即在山坑里生长的斗鱼),斗起来更为灵活、凶悍。养在瓶子里时,没有敌对,要以手指在瓶壁挑它发怒,培养斗性。 斗蟋蟀也是潮汕民间夏天的一种玩乐,潮语称为“咬蟋蟀”。青少年常在四、五、六月间黄豆成熟的季节里,到豆园抓蟋蟀。雄蟋蟀会振翅作响,声音清脆好听,会打斗。养在透气的小盒子里,并给些黄豆、花生吃。斗时,先用头发一根套在颔下提着打转若干遍,然后将两只雄蟋蟀放在同一个较大的盒子里或陶钵里,用小草杆赶,使两只蟋蟀碰头。如果都是凶悍的蟋蟀,一碰头便都振起翅膀来,并张开大牙,挺起后腿,斗了起来。咬斗一次为一个回合。如放在一起而不发斗性,主人就把它抓起,再用头发套提转几圈,然后放下,就斗起来了。围观的人们紧盯它们斗打而欢喊。最后,胜者振翅高鸣,败者逃窜。潮人有一顺口溜:“咬呀咬蟋蟀,咬输捻掉骨;咬呀咬杜猴,咬输捻掉头。”杜猴即是蝼蛄,也会斗打,但它不会振翅高鸣,形象又很丑,又是啃坏豆苗的害虫,人们见到它就把它踩死,不愿养它,所以斗杜猴的玩乐过去虽有,后来也很少了。(金子)

潮州蛐蛐笼(潮汕民间玩乐斗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