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在《晓说》中,曾经对比过《红楼梦》和《金瓶梅》,他说《红楼梦》中所写的不是生活,而是一个乌托邦。而《金瓶梅》里描写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各色各样的人显示了复杂、多面而又冷酷的人性。

孩童时期,我们总是用“好坏”来区分不同的人,好人伟光正,甚至连相貌都是俊秀的。而坏人恶到极致,长相也相当猥琐。长大后,我们会明白,黑白分明的其实不是真正的人,好人也会有戾气,坏人也会有底线,灰色才是人性的底色。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1)

《金瓶梅》中的打虎英雄武松是急侠好义,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直男。可是,他也有鲁莽,有勇无谋,滥杀无辜的一面。正因为思虑不周,才在潘金莲勾引他时,揭开了挡在武大郎和潘金莲之间的一层伪装面纱,间接推进了武大郎的悲剧宿命。

一、武大郎对潘金莲是真爱

潘金莲原是清河县潘裁缝的女儿,排名老六。因为脚缠得好,因此名叫金莲。9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就把她卖给了一个当官的人家,王招宣府中。

因为貌美,潘金莲只需要每日学习描眉画眼,琴棋书画,用以取悦王招宣。12岁的时候,王招宣死了,潘金莲被赶回自己家中,又被母亲卖给了张大户。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2)

待潘金莲长大,张大户想纳她做妾,却又怕自己的老婆。因此,张大户与潘金莲有了夫妻之实,却不给她妾的名分。为了怕老婆责难,张大户将潘金莲送给武大郎,在武大郎之妻这个名分的遮掩下,张大户继续占有着潘金莲。

说起来,潘金莲也是个苦命女子。小小年纪就被母亲卖了两次,买家都是对她心怀不轨的老头。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潘金莲成年后,成为淫荡无度、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女人,与她童年的遭遇息息相关。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3)

武大郎作为“矮穷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他心目中,潘金莲不亚于神仙的存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武大郎除了感慨自己太幸运了,心里也明白娶了这么漂亮的女人,要付出什么代价。那就是他得和张大户共同拥有一个女人。

武大郎内心是接受这样的相处方式的,只要潘金莲在他身边,他就身心愉悦。张大户死后,潘金莲依旧勾三搭四,武大郎其实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他没钱没貌没事业,自然要付出其他方面的代价,来维持与潘金莲夫妻生活上的平衡。

武松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

二、武松“好心办坏事”

武松打虎归来后,成为清河镇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是不得已的,心里饱含着委屈。她也是有着公主心的青春少女,有一个伟岸的英雄站在他面前,动心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于是,她趁武大郎不在家,设酒席勾引武松,被武松当头呵斥。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4)

武松到外地当差之前,当着武大郎的面,揭露了潘金莲的行为。并在言语上对她进行了威胁和警告。他本意是让潘金莲守妇道,却在潘金莲心里埋下了阴影。

其实武大郎对潘金莲的种种行为心知肚明,只是他在权衡利弊后,愿意接受这样的生活模式。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偏偏武松没有看破武大郎的这种心理,他将挡在潘金莲和武大郎之间的一层遮羞的面纱不留情面地拉下,逼着武大郎直面这样不堪的局面,为他冲动地去王婆家捉奸做了铺垫。

武松这样做,是一种替哥哥打算的“好心”。对于正常男人来说,老婆拈花惹草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可是对于武大郎来说,这只是他底层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磨难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潘金莲带给他的满足,远远多过于耻辱。武大郎心甘情愿地选择“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5)

武松临走时,告诉武大郎,要看住潘金莲。如果有什么事,莫要冲动,等他从外地回来,一切会为他做主。这句话又进一步将武大郎推向死亡。

武大郎得知西门庆和潘金莲在王婆家胡搞时,在邻居的怂恿下,忘记了要隐忍,而是直接冲进去捉奸。结果被西门庆踢了一脚,卧床不起。

如果他聪明一些,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示弱,稳住潘金莲。偏偏他想起了武松可以给他做靠山的话,因此威胁潘金莲道:“ 你要是不好好伺候我,等我弟弟回来,我就告诉他你做的龌龊事,让他来替我报仇。”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6)

打虎的武松实在太过强大,成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噩梦。而武松临走时,和潘金莲撕破脸后的威胁,更让潘金莲夜不能寐。惴惴不安中,两人心生毒计,武大郎一命呜呼。

武松好心为武大郎撑腰,反而成为武大郎的催命符。设想一下,如果武大郎没有遇到武松,在潘金莲出轨的时候,多半是忍气吞声,就像他面对张大户一样。继续过着他守着天仙妻子,卖烧饼度日的平淡生活。至于是否幸福,外人不足道,只有当事人心里的感受最为真切。

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是哪一集(武松揭开潘金莲的遮羞面纱)(7)

三、结束语

教书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因地制宜”。

出于武松强大的实力,他遇到任何不平事,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择直面问题,用“快准狠”的方式来解决。

可是,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个性懦弱,头脑简单的武大郎。武松对潘金莲毫不留情,撕破脸的训诫,使得接受这样现状的武大郎相当难堪。而他对于给武大郎撑腰的誓言,又让武大郎忽略了本身的能力,有恃无恐起来。

当然,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恶毒是武大郎死亡的直接原因。可是武松的出现,是否是武大郎死亡的一个间接催化剂呢?

---END---

古今多少剧,都付笑谈中。欢迎关注@福小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