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既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心血管领域的重点之一因为监测血糖做得到位,可以帮助医患双方了解血糖控制得是否理想,有无发生低血糖的情况等同时也给改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予以佐证,最终为调整饮食和用药提供真实依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血糖分析有哪些指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血糖分析有哪些指标(血糖的检测指标)

血糖分析有哪些指标

血糖监测既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心血管领域的重点之一。因为监测血糖做得到位,可以帮助医患双方了解血糖控制得是否理想,有无发生低血糖的情况等。同时也给改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予以佐证,最终为调整饮食和用药提供真实依据。

一、血糖监测很重要

在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血糖监测是重中之重。指标的任何变化,都提示我们应想到代谢情况的异动。我们通过有效的监控病情变化,得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尿糖等,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血糖是从饮食中分解而来的单糖(葡萄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当下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尿糖,也就是测试尿液中的含糖量。正常健康人尿液中含糖量极少。

对于做过支架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该测量值往往因为不同的仪器测定而出现波动,总体上确保控制目标小于7%即可。在糖尿病患者决定治疗方案前,应每三个月监测一次,对照几次结果再做具体的治疗。治疗达标后可适当放宽至每半年检查一次。

二、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

尽管糖尿病患者的关注焦点是“糖化血红蛋白”,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它和血糖监测有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

假如某一次监测发现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说明近2~3个月平均血糖控制还可以;假如单次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则说明近2~3个月血糖控制得不够好。

然而现实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过往疾病的关系,多被要求注重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下意识地忽略血糖监测。实际上前者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的情况,故而不能代替日常的血糖监测。尤其当患者感到不舒服时,还是要快速监测一下血糖。

三、采血不当影响结果

测血糖就需要采血,很多人以为采血就是字面上“抽血”那么简单,其实不然,我们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正确的采血方法是:采血前将手臂下垂10~15秒,待指尖充血后,在左手无名指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扎针,让血慢慢溢出。

有正规的,就有不正规的。比如有些人为了加快速率,会用力挤压扎针的部位,实际上这么做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再比如,扎手指前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没有等完全挥发就开始抽血,或者一次采血量过少等,这些也会导致最终的监测结果偏低。

四、测量前不可盲目停药

糖尿病患者无论是检查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检查前都应该正常吃药。很多患者盘算着通过测量停药后的血糖值来验证药效,其实这并不奏效。因为血糖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显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病情,而且还会干扰医生的判断,严重者更会因为血糖波动而加重病情。

五、采血时间把握不准

现在医院门诊的号不是很好挂,即使做检查也一样要排起长队。很多时候还会有老年患者因为坐车、行动不便等原因,快到中午了才进行血糖监测。那么问题就来了,饿了一上午,此时的空腹血糖数值还有参考价值吗?

严格来讲,空腹血糖反映的是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理论上只有过夜禁食 8~12 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空腹血糖。如果空腹时间过长,势必引起体内各种激素发生变化,此时所测数值显然不标准。

六、血糖监测不能跟着感觉走

包括常人在内,都有一种“不舒服了再看医生”的习惯。糖尿病患者也如此,他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如出现多尿、视力模糊和口干舌燥等症状后才到医院。实际上这么做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有些患者血糖很高,但是症状不明显。这类患者如果没能及时通过测量血糖来制定必要的诊疗方案,高血糖状态很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汪芳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来源:《别让你的血管比你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