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 红色当阳(26)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

当阳农村新貌村。周星亮摄

1953年,抗美援朝的硝烟渐渐散去,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阳人民激情澎湃地投入其中,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

农业改造激荡沮漳。1953年5月9日,宜昌专区第一个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当阳县半月区王荣义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12户农民实行土地入股分红,大型农具集中使用,社员评工记分,按劳计酬。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2)

合作社示范章程

县委大力推广王荣义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而加入到半社会主义的初级社,再到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到1955年,占全县总农户86.8%的5.36万农户入社,建立初级合作社875个。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3)

先锋高级农业社成立大会。图片来源于《当阳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1955年10月,当阳县委展开并社升级、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将王荣义初级合作社和杨家金初级合作社合并,组建了半月乡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慈化区群联、群利、群益3个初级社合并,组建了慈化区群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社的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保留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等,共同经营,统一管理,优势明显。至1956年,占全县总农户99.8%的6.13万农户积极入社,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44个。至此,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4)

《人民日报》刊发中央“决议”

手工业改造如火如荼。1955年12月,中共中央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当阳县委抽调108人组成工作队,分赴各区、镇协助各地培训骨干,发动群众“抱团结社”,指导各社做好“确定股金和入社费,工具折价定值,评定技术等级,制定社章及民主管理”等工作。到1956年底,全县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组建生产合作社27个,社员1057人。并发展党员90人,在合作社普遍建立了独立或联合党支部。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5)

我国“一五”计划图本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风生水起。当阳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全面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3月,城关镇商户陈家裕等7户小商贩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商业合作小组——当阳县城关镇新生合作小组,县委及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城关镇228个工商户消除顾虑,纷纷报名加入合营组织,成立公私合营公司4家,合作商店9家,经销组2家。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6)

公私合营热情高涨

1956年1月21日,宜昌地委编发简报,介绍了当阳城关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做法和经验。1月29日,全镇300多人上街游行,敲锣打鼓庆祝,更加点燃了人们的“合营”热情。到1956年底,全县参加公私合营公司的210户、合作商店1010户、代购代销73户、经销小组207户、单线挂钩的135户,基本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7)

公私合营的河溶镇酱园。彭远光供图

三大改造,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完成了伟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当阳人民从此走上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当阳市2022年环城路规划(当阳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8)

当阳市融媒体中心:张勇 王先进

(根据《当阳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