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1)

祭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军事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知军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祭祀能与军事并列为国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足以证明其在时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一、祭祖

《说文解字》曰:“祀,祭无已也”,“祀”在篆书里面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祖先的牌位在祷告,而祭祀的对象刚好是祖先、神灵。祭祀先祖,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先祖致以敬意,使用丰厚的牺牲、祭品供奉神灵祖先,请求其帮助后人实现自己难以达成的愿望,庇佑子孙后世幸福安康。

1、祭祖的心理原因

祭祀祖先是祭祀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本质是人们对自己祖先的虔诚与信奉,这种情感最初来源于人们对于灵魂的信仰,认为灵魂和人格化的自然力量可以主宰人间的福祸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灵魂、鬼神之说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是期盼丰收,驱邪避祸的的心理,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人们的精神生活。

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2)

虽然孔子提出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崇拜鬼神,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进步,但是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所以祖先崇拜在各国民间信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与先祖在血缘和感情上的天然亲近,祭祖便不仅仅是祈求庇护和保佑,也是一种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2、祭祖文化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基本家庭观是宗族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合成一个大家庭,大家各有分工,在族长的带领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加上儒家对于父子、君臣等纲常关系的灌输,使得祖先、长辈具有极高的地位,所以祭祖这一行为便很好理解了。

祭祀祖先的地方被称为宗祠,又称为祠堂,被视为宗族的象征。自周朝开始,我国便有了宗族制度,《礼记·王制》中对帝王以及贵族的宗庙制度已经有了记载,起初能拥有宗庙的都是达官显贵,“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便是当时的社会现状。

到了宋朝时期,朱熹提出了建立祠堂的设想,每个家族建立供奉“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宗法制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加强,又反向促进了祭祀文化的发展。宗族家庭观念是形成祭祀文化的必要条件,祭祀这一行为又使得宗法制得以强化,两者相辅相成。

到了后期,祭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宗族内的祖先,还扩展到了在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和民族英雄,例如黄帝陵祭祀、端午节祭祀等。

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3)

祭拜的对象从狭义的祖先变成了整个民族内具有崇高历史地位的人物,祭拜行为也不在偏重于祈求祖先的庇佑,而是表达对于先祖的尊重、敬佩以及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期望。

二、祭天地

古时候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了解极度有限,对于自然界感到非常神秘,也对一些自然现象极度恐惧,因为农业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当高,所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们便寄希望于上天的保佑,有着极为强烈的自然崇拜,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有祭天地的仪式。

1、祭天

《尚书》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古人祭祀的对象相当多,但是拥有最高地位的当属昊天上帝。“昊天”原来是指广阔的天空,后代指天上最强的神明。除了昊天上帝,天神还有日月之神、雷电之神、风云之神等,掌管四时更替,日月变化,都是祭天的祭拜对象。

祭天即祭祀天神,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讨好和收买神灵,祈求其能护佑自身的一种行为。

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为了免受灾祸侵扰,人们便举行盛大的仪式进行祈祷,期望将自己的愿望上达天听

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4)

祭天仪式在我国古代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其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念,国家的统治者被称为“天子”,意为上天的孩子,“受命于天”来统治人间。

由于当时人们对于自然以及宇宙等缺乏客观的认知,他们相信一切灾祸都是因为触怒了上天而引起,所以天子便成了人与天沟通的桥梁。

祭天仪式一般由天子主持,通过盛大的仪式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泽被万物的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上天保佑,不要降临灾祸,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便是天子失德触怒了神灵。

皇帝在祭天之前,需要斋戒沐浴,表示自己对上天的虔诚之心。祭天的礼仪极为复杂,主要的过程包含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

盛大的仪式必然要在极为庄严的地方举行,坐落于北京的天坛便是明清时期古人为祭拜上天而建立的大型祭天坛庙建筑群。

按照典制规定,皇帝每年要亲自主持两次天坛祭天仪式,分别是正月上旬祈求风调雨顺举行的祈谷礼;和冬至时拜谢皇天上帝的祭祀,并且还要祭拜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诸神排位。

此外,如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等皇家大事,也需要皇帝亲自到场或派遣亲王举行告祭仪式,久旱还需在天坛祭祀秋雨。

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5)

告祭仪式虽然也是祭天,但是与真正的祭天又有所不同,告祭仪式可以由皇帝指派的亲王担任,但是祭天仪式是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所以祭天仪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政权和神权的结合,所以历朝历代的天子都对此极度重视,所以祭天仪式一直流传,直至近代才得以消失。

农业社会对于天时有着天然的依赖,加上我国古代时期物质文明相对匮乏,没有便利的技术条件去应对自然灾害,旱灾、涝灾、蝗灾等对人民的基本生活会造成极大的打击,所以祭天最初是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畏惧和崇拜

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种政治惯例,既有人们的祈祷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帝王不同于其他人的证明。

2、祭地

天与地向来同时出现,有祭天仪式,便必定会有祭地仪式。《周礼》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这是历代地坛祭祀仪式的理论基础。由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古时候有时天地同祭祀,有时却分开祭祀。

明清时期单独修建用来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坛,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也代表了祭地仪式的最高规制。

国家在我国古代不仅仅被称为天下,也称为江山或者社稷,前者为天,后者为地。

古人对祭祀神都有什么讲究(从祭祖到祭天地)(6)

先民们称土地神为灶神,《说文》曰:“社,地主也”《礼记》中也记载:“社,所以神地之道也”《说文解字》:“五谷之长,从禾畟声”《山海经》记载:“帝俊生后程,稷降以百谷”。地承载万物,所以在农业社会中,其重要性不亚于天,祭地主要是祭拜社稷之神

对于古老的农业文明而言,天时和土地就是命脉之所在,大地孕育万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也提供了丰富的失误,所以按照先民们“万物有灵”的观念,土地背后一定有神灵,赋予了大地无比的力良,出于对于神灵的畏惧和祈福心理,人民举行祭祀祈求庇佑

最开始社稷神地祗神时一起祭拜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地坛和社稷坛的分离,社稷神和地祗神的祭祀也逐渐分开进行。社稷与地祗,两者都属于土系,属阴,其祭祀的根本目的都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祭祀的根源又都可以追溯道以农业为本的土地崇拜。

其区别在于,社稷神有着比较具体的化身,都是五谷之神,类似于天神中日月、风云等神的存在,而地具有抽象的性质,有着更高的地位象征,可以视为时大地的自然神

三、结语

虽然我国古代祭祀的种类众多,但是比较重要的便是祭祖祭拜天地,前者是宗法制社会下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缅怀,后者则是农业文明对于天时和地利的依赖。

无论是哪种祭祀,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对于自然以及宇宙的认识匮乏,所以对于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东西,创造出来了神这个概念,在面对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出于对自然的畏惧心理以及当时物质水平的限制,人们寄希望于神祗,期望其能保佑众人得到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左传》

2.《孙子兵法》

3.《说文》

4.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

5.中国祭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代性

6.天坛与古代祭天文化

7.从“社”、“稷”两词透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