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资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语提心吊胆和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语提心吊胆和什么有关(是真的吗从成语)

成语提心吊胆和什么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资源。

比如,成语就是代表之一,也是国人日常使用的隐喻、原型,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短小精悍,浓缩的是精华。

杯子,是江南人生活中的常用器皿。有一个成语叫“杯弓蛇影”。

故事最早的出处,是东汉时应劭写的《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文章不长,也不太难懂,故事梗概几乎无人不知,照录如下:

“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后来这个故事的核心元素,被衍生成一个比较简单的版本,也是通行版本。也照录如下: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日:“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日:“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

笔者愚钝,每日饮茶,平时也喜用各种茶杯,于是作了小试验。首先是杯中的水,分别用三种:较浓的红茶(模拟色酒如黄酒),浅色的绿茶(模拟过去家酿的有些浊的米酒),无色的水(模拟白酒);其次是杯具,无论是用透明的玻璃杯,还是不透明的内外基本同质不反光的暗色杯(如纯紫砂杯),还是内为白釉可以反光的杯子;再者是喝酒时的观察,以及墙上挂了一些物件。综上初步观察,酒杯即使平平地放置在桌子上,都无法清晰映照出墙上的物件,更何况为表示敬意,时不时端在手上,看到的只能是水纹(玻璃杯有可能有旁边折射进来的影子)。

但抱歉,真正意义的上的全透明玻璃用品,是直到清朝中后期才进入中国,普通百姓广泛使用玻璃水杯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以前家里店里一般用碗,武松“三碗不过岗”嘛。

推测一下,如果喝的是酒,可能是当时没有过硬的过滤乃至蒸馏技术,是有可能留有不完整米粒的(我的大姨夫擅于酿米酒),或者是不小心掉进去一个小虫子的。如果这个故事说的是茶,倒也有可能,是明朝以前主要是煮茶而非泡茶,可能是弯曲的茶叶、茶梗。

蛇,在古人生活的时代,毒蛇比老虎危险多了。小时候碰到蛇是常事,捉蛇打蛇是我们男孩子的日常生活。如今生态好了,在我生活的城里小区里,几乎年年会碰到小蛇,把我的家人吓了好几回。

蛇的意象,在集体潜意识中,是危险,且是无声无息的,这个几乎是世界相通的。可以想象 正因此,对蛇的恐惧,加上蛇的灵性及医用药用价值,倒让蛇变成了医疗的象征,蛇杖慢慢变成了国际通用的现代医学标志。

回到这个成语上来,故事的本身可以有不同的叙述,甚至有不同的“真相”,但的确是成为了国人共同认可的隐喻。

应劭版本的故事,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非常精彩。如果用现代心理咨询角度来解读,也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这位上司“郴”,水平很高。有威严,下属不敢抗令;但又善于关心人,亲自去看下属,又用车(辇)载他来到家里进行了“治疗”,且是“徐”且“扶”,可谓十分温柔(心理学上的“抱持”),可谓恩威兼有。从人格上讲,郴是一位比较理想的上司。他还用了很对路的治疗方法。即“认知疗法”,改变了杜宣的误解,也就疗愈了。

从短程治疗的角度,这件事可以基本结束了。那如果再探究一下这个心理过程,或者假设一下深层治疗也很有意思,或者说有借鉴意义。

首先这个杜宣好像在酒杯中看到了蛇,很害怕,这时主人兼上司要他喝酒。那么他可以再观察一下是否真的有,也可直言“杯里有东西”,或者假装一不小心翻了酒杯。但他心里极为恐惧,又不敢不饮。引起了强烈的冲突,引发了躯体反应,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化障碍”。

那么一是杜宣这个反应好像超过了正常的程度。为什么呢?这可能与其童年时的创伤有关。当然不一定是蛇咬的或惊吓的,比较可能的是他遭受伤害时,没有受到足够的保护有关。也可能是原来是饮酒时曾混入什么东西,导致他曾大病一场。古人没有细菌病毒的认知,会将病因归于如“虫”一类,比如牙疼了,是“牙虫”所致,甚至出现了捉“牙虫”的街头职业,类似的还有“捉眼虫”之类,这个我们以前都见过。还有比较典型的是蛔虫,这个是肉眼可见的,疼起来要命,特别是所谓“蛔虫穿胆”。古人有了粗浅认识,以为是直接吃了虫子进去。其实在潜意识中,有害的虫子和蛇是一回事,意象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杜宣属于“迟发性创伤应急障碍”。

二是杜宣的应对处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就可能与他心中的权威或者说父亲的形象有关了。由于当时文化的影响与灌输,在古时,拒绝“上意”是有悖于“人道”的,礼仪上下属、孝子是必须是戴上“人格面具”,连稍微变通下也不可以。这个处理模式上的缺乏弹性,是百千年来养成的。当然这个余味至今尚存,不久前某大银行,新下属拒绝饮酒就被上级打了耳光。你不知道,上级是否会因为“失了面子”,而“自恋性暴怒”,这往往是某些上司自己的既往创伤都没有处理好。

三是如何进一步深入治疗。如果杜宣“遂解”后已经悟到了,当然不需要强求治疗,否则就是伤害。如果杜宣求助,是可以进行精神分析与认知疗法的整合治疗,应该有比较好的效果。

这个故事除了蛇,还有一个弓的意象可以说下。如果用荣格的意象分析,弓意味着张力、冲突。还可以延伸一下,既可为(射箭)攻击,也可为(中箭)受伤。杜宣内心的张力很大,存在巨大没有解决的冲突,一旦到了似曾相识的境地,便会爆发。

而对一个人来说,杯中盛水(酒)都可以延伸理解是一种镜映,通俗的说法也就是映出一个人的想法。往自体心理学派的语境来讲,是镜映。由于幼时镜映不足,幼儿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自体受损,安全感不足,应对能力无法支持解决现实问题。

回到杯子的问题上来,对以前的普通百姓或者说贫民来说,是不成为问题的,没有什么专门的杯子一说,常常是饭碗也就是酒碗、茶碗。对有身份的人来讲,是一种象征。唐朝李白有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杯子的材质可以取自天然,如石头,讲究的就是玉石,挖空了作杯。当然最方便的就是葫芦了,铁拐李用的即是,可想而知他是屌丝级的神仙。人工的,逐渐出现了陶碗、瓷碗。马背上的民族用的是皮囊。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冶炼金属的出现,如青铜的,皇家贵族都有讲究的酒器。《红楼梦》中妙玉便收藏了许多名杯(官窑),当时便已价值不菲。

从文化意义上讲,清末“辫子遗老”、北大教授辜鸿铭的一段公案,即以“一壶四杯”比喻中国式的“一夫多妻”,在当时被捧为“妙论”,时代背景变了,时下肯定是“谬论”了,不被喷死才怪。

当下在江南小城宜兴,每一个讲究的喝茶人,都有自己的一只杯子,毕竟是口唇相依,心手相托。

扯远了,回到意象上吧。写到此处,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女士。包括我那一代人在内,她的作品感染过很多人。有一天,有一位马先生把撒哈拉沙漠实地寻访的情况和他认为的“真相”发表出来,引起了一阵轰动。对一些故事,一些意象,我们该是如何看过来?我的观点是,个人自由,各有所取。所谓真相也许在,也许只是个人的印象,一切都可以存在。最高价值是“真、善、美”,知行合一致良知。换个角度,那就是智慧。

所以杯弓蛇影故事的“还原”,也许不在于实景,在于心理意象。

如果读书人还有一点奢求,那就是说的、写的,让人觉得有趣有思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