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飘了,今天我终于决定要对我的偶像下手了!

我的偶像一直是罗伯特•迪尔茨(致敬),他的《语言的魔力》让我深感仰慕。

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

再读三读这本书的感觉还是两个字:“难懂”

但书确实是好书,只能硬着头皮看呐!

语言还能有多大的技巧?在几年前我是对这些奇技淫巧是一屑不顾的,那时我讲究“以理(德)服人”。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1)

以德服人

就像很多人一旦听说原来“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别的,就知道了“领导”这个词高级呐,那咱就多挖掘动机,多激励,多赋能。看细节就拉低咖位了,那不是搞“管理”了嘛。但在实际的管理场景中,相当一部分情况下“行为管理”远比“赋能领导”有效得多。

语言的作用同样也被低估了。其实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以语言为思考媒介的思想必定要为语言的局限所制约。

有句成语是“言为心声”,语言不仅仅表述我们的确定想法,有时甚至为我们的潜意识发声。

罗伯特•迪尔茨本人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Neru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大师。NLP考察了语言对心理活动程序的影响,以及神经系统的其他功能。NLP也关注我们的心理活动程序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塑造语言及语言模式,又是如何反映在语言和语言模式中的。

NLP认为,写下和说出的话语只是“表层结构”,它们由心理和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而来。其结果是,言语既反映心理体验,也塑造心理体验。这使得语言成为思想和其他意识或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有力工具。

“谈论”某事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我们的观点,实际上也在创造或改变我们的观点。这意味着语言在改变和治愈的过程中,担任着深入而特殊的角色。

所以,我们如果能调“言”,我们就可以调“心”。

什么是“框架”

在《语言的魔力》这本书中,对“框架”这个概念非常重视,书里面共总结了十四种回应术,其本质都是破“框”。

那什么是“框架”?

“框架”指那些在互动中为思想和行为提供全面指导的关注点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框架与特定事件或体验中所认知的情境(context)有关。框架像它的字面含义那样,建立了环绕互动关系的边界和约束。由于框架会“标记”体验、指引注意力,它会极大地影响对具体体验与事件的解释和回应方式。

所谓更换框架着力于帮人们改变感知问题的框架,从而重新解释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换框的字面意思,是围绕一些想像或体验更换新的或不同的框架。在心理学上,对某事物“换框”意味着,将其置于与之前感知的有所不同的背景框架或情境下,从而改变其意义。

对于特定的经验或事件来说,因为心理框架会决定我们“看见”什么、感知到什么,所以它影响我们体验或解释某种情境的方式。我们从一个具体例子来看,注意你对该情境的体验和理解是怎么被扩展?怎么接受了新的观点。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2)

这幅图没有太多的含义。它只是一只蝉。当框架扩展出现第二幅图,我们忽然看到不同的情景:有一只螳螂正准备吃那只蝉。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3)

螳螂捕蝉

但蝉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处境,但我们换了一个“较大的框架”可以很容易看到。现在再来换框: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现在我们有了不同的视角,也看到新的含义。我们看到不止蝉有危险,中间的螳螂也同样将被背后的黄雀吃掉。中间的螳螂为了生存在全神贯注去捕蝉,但很明显,它自己也快小命不保了。

从这里所展现的情景可以看到,对看待情景的视角换框,带来新的意识水平,这是心理换框的过程和目标的绝好比喻,中国文化早就给了这么一个鲜活的例子。

但人们常常看不到全貌。换框让我们主动看到“更大的画面”,选择更好的策略,给出更好的应对。

如果你还没有感触,再来做这么一道题,这个练习你可能并不陌生,它们能帮助你反省那些已经成型的框,即想当然认为是事实的情形。(鸣谢《商业模式新生代 个人篇: 一张画布重塑你的职业生涯》,下述两个例子出自此书)

例子1:取一张白纸,在上面按正方形排列画出九个点,如下图所示: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5)

然后按以下要求连接这九个点(答案在文末),提醒:这个练习的答案必须跳出正方形范围才能找到。

-最多只能画四条直线;

-所有直线必须一笔画完;

-直线可以以任何角度呈现;

-完成后,每个点都要有一条直线连接。

如果还想再战,那就继续挑战这题:

例子2:在下图中,如果只允许添加一笔,怎样才能使等式成立?(答案在文末)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6)

《语言的魔力》讲了哪些破“框”法?

假设你现在已经同意心理上的“框”确实非常重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用语言的方式来破框呢?语言一方面能表达心理体验,另一方面塑造心理体验,是怎么一个神奇操作呢?这个魔力就在于罗伯特•迪尔茨给出了足足十四种方法。

当然这十四种方法都是基于以下三个旧“框”换新“框”。以前的旧“框”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限制性信念,它们从问题、失败、不可能的角度来架构我们的经验。当这样的信念成为我们建构世界观的主要框架时,它们会使得我们的生活和行动没有希望、无能为力和没有价值。

而十四种回应术模式的目标是要帮人们换“框”:

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具体如何,待下回分解。


答案区: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7)

连线题答案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8)

等式成立题

延伸阅读:《语言的魔力》 罗伯特•迪尔茨

语言的突破珍藏版(语言的魔力1破框)(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