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

跨越时空、文化界限的图画书《七只瞎老鼠》,从细微之处见大智慧,七只老鼠遭遇了什么呢?他们是真的“瞎”吗?他们各自看到了什么?翻开书,陪孩子一起来欣赏这本趣味横生的图画书吧!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

本文我将从绘本创作者与创作特点、儿童教育观、绘本讲解技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绘本创作者与创作特点

每一个好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一定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创作者个人的背景、经历、思想最终赋予作品鲜活的灵魂,每每翻阅,总会感动不已。

1、绘本创作者

作者杨志成是一位美籍华人,20岁赴美留学,所修专业是建筑学而后转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因喜欢画小动物因缘巧合成为了儿童插画师。

图画书最高荣誉奖项的凯迪克大奖,作者杨志成拿过三次,其中《七只瞎老鼠》在1993年取得凯迪克银奖的好成绩。

有媒体这么评价他:

“杨志成以现代绘画技巧,结合西方建筑美学对空间的架构观点,将中国绘画写意而非写实的意境成功带出,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建筑、设计出身的他比一般的图画家更具空间架构搭建的知识,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细品出差别。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2)

2、创作特点

(1)绘本的背景与历史渊源

《七只瞎老鼠》改编于“盲人摸象”,最早来源于印度佛教故事《大般涅盘经》中: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很久以前,有一位信奉释迦牟尼佛教的印度国王,因为很多臣民都被妖教所迷惑,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方法:找来了一群盲人,并把大象安排在盲人身边,要求盲人说出所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结果摸到大象牙齿的说大象像萝卜,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像石头,摸到鼻子的说像一根棍杖,摸到脚的说像木桶,摸到脊背的说像一个床,摸到腹部的说像一口大缸,摸到尾巴的说像一根粗绳索。这群盲人谁也不让谁,都说自己的是对的,在台下看戏的臣民顿时懂了,纷纷大笑起来。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3)

把一群盲人用七只可爱的老鼠来代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原本作者是想用猴子作为主角的,因为猴子比较灵活,最终敲定的动物是老鼠,因为老鼠与大象可以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有反差才会有惊喜。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4)

老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也通“黍”(黄米),在《山海经》中提到有一种动物拯救了人类,那就是老鼠。在远古时代,老鼠在秋天的时候都会储存食物,挑选的是饱满的野谷,春天人们打猎烧山,老鼠四处逃跑就顾不上食物了,这些食物的种子便丢在土里,在阳光、水分、土壤肥沃的状态下越长越多,人们由此开始了农耕,农业由此诞生,所以老鼠是功臣。老鼠非常具有探索精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各种童话、神话故事的主角,在《七只瞎老鼠》这本绘本中也不例外。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5)

用“七只”便于计数以及展开叙述,星期一到星期日分别有一只老鼠出来“看”个究竟。“七”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大多数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容量只有七个单位,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所组成的,人有七窍,童话故事里有七个小矮人等等,“七”引申出来的寓意也是很美好的,杨志成老师借此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瞻望。

(2)插图色彩的大胆运用,尽显奇思妙想

绘本突出一个字“瞎”,为了与“瞎”相对应,作者采用了黑色的背景,除了环衬用了杂乱无章的浅黄色表达老鼠的惊慌失措,其余的每一张插图都是以黑色为背景,七只瞎老鼠所看到的世界是黑暗一片,而七只老鼠却是以彩虹色出现:红、绿、黄、紫、橙、蓝,还有白色,白色可以反射出其他的几种颜色。这是一处强烈的对比,黑色的背景与彩色的老鼠,每一只老鼠都带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作者把老鼠放于左边单独成页,而大象放于右边单独成页,两者跨越式的对话,更是加强了全书的趣味性。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6)

(3)主人公表情、神态、动作精细的刻画,凸显人物性格与内心活动

封面、封底,在浅黄色的背景衬托下,七只老鼠皆被画成黑色,特别像水墨画,栩栩如生,每一笔每一划都像跳动的音符,小老鼠们活灵活现的形象宛若在跟前。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7)

封面:老鼠四处逃窜,其中有一只老鼠只看到了一只尾巴,而且方向还是跟其余六只老鼠南辕北辙的,这只老鼠会是哪一只呢?

封底: 作者构图非常巧妙,六只老鼠就像站在台阶上排成一排,对面有一只老鼠俨然像领导一般,给这六只小老鼠开会、做指挥,他们在商量一件大事。领导模样的老鼠又是哪一只呢?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8)

作者不仅巧于构图,更懂设悬念、埋伏笔,一个好的问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透过形象反衬内心。

②小而长的彩色尾巴点亮黑暗之光,尾巴是书中很出彩的一笔,先见尾巴后见老鼠,拥有弧度美的彩色尾巴是七只瞎老鼠的象征,他们是与众不同的。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9)

读绘本也是在读“美”,读一种“平衡”,每一天都有一只老鼠出去考察,其余在观望的老鼠都会有序地叠高高,他们自然下垂的尾巴构成了三角形,三角形也代表一种平衡、稳固的状态。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0)

六只老鼠叠高高、很认真地望向远方,等待外出探索的老鼠带来好消息,他们的内心状态是期待的。星期一,红老鼠回来了,他说:“是一根大柱子。”可是谁也不相信他的话。此时作者描绘了一只红老鼠正绘声绘色地给小伙伴们汇报消息,小老鼠们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就像日常孩子们的对话一般,让孩子很有代入感。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1)

③六只老鼠惊人相似的态度,除了白老鼠,其他老鼠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所见即真相

红老鼠、绿老鼠、黄老鼠、紫老鼠、橙老鼠、蓝老鼠依次出去做调查,他们看到的分别是:红色的柱子、绿色的蛇、黄色的长矛、紫色的峭壁、橙色的扇子、蓝色的绳子,所见到的物体颜色正是老鼠自身的颜色,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作者把老鼠们的固执己见借助他物巧妙传达了出来。

而白老鼠呢,他是最后一个去池塘边做调查的,作者特意让白老鼠的尾巴往上呈45度角扬起,有种独树一帜的意味。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2)

白老鼠的调查方法很特别:他从怪东西的这一边跑到了那一边,又从怪东西的上边跑到了下边。他一边跑一边在思索,把六只老鼠的调查结果都做了统计分析,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合在一起的话,这个怪东西就是——一头大象。

真理掌握在善于思考、多维度实践的白老鼠身上,其他老鼠们也纷纷效仿白老鼠的方法,他们最终也相信了这个怪东西就是大象。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3)

《七只瞎老鼠》粗看就是七只瞎老鼠与一头大象的故事,实则蕴含着哲学、出世入世的大智慧,以及儿童教育观方面的启示。下面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儿童教育观在《七只瞎老鼠》中的体现。

二、儿童教育观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儿童的秘密》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教育观”,细致地描绘了儿童生理与心理的特征,儿童与家长、教师的关系,以及家长教师们的职责,其中提出的很多新见解推动了儿童教育的发展。

1、“瞎老鼠”思维——正是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体现

瑞典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三山实验来论证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实验是这么做的:准备一个假山模型,模型包括三座大小、颜色、高低都不同的假山,让儿童从模型的四个不同角度来观察三座山,再让儿童坐在模型面前,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这时便让儿童从四张图片中选出玩具娃娃所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儿童没法按玩具娃娃所在的视角去观察假山,他只能够以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假山的形状。所以儿童的思维中“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突出,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大人的水平。

瞎老鼠们在不经过认真考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他们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思维模式其实跟儿童认知思维是类似的,而且还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所以很多时候跟儿童讲道理讲不通,唯有让儿童亲自去证实,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才能得出新知。

父母的亲身示范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正如白老鼠通过自身的认真考察,向其他六只老鼠证明了“怪东西就是一头大象”这个事实。在教育上,父母与老师要摒弃拔苗助长的思想,而应当在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儿童采取接纳理解的态度,同时顺势引导,以身作则,适当给予儿童助力。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4)

2、《七只瞎老鼠》的语言——契合儿童的语言敏感期

(1)《七只瞎老鼠》中虽然文字的字数并不多,但包含了丰富的语言形式,比如量词、序数词、形容词、动词、人称代词等等,还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①量词:“一根”柱子、“一条”蛇、“一根”绳子、“一把”扇子、“一支”矛、“一座”峭壁、“一头”大象。

②序数词:第一个、第二个、第三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只。

③形容词:“红”老鼠,其实就是“红色的”老鼠,“红”是形容词,作为定语来修饰名词老鼠。其他颜色的老鼠依次类推。

书中有两处用到了比喻与排比句的修辞手法:

比如:“硬得像柱子,软得像条蛇,宽得像峭壁,尖得像支矛,薄得像扇子,粗得像绳子。”句式统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大象的特点。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5)

(2)儿童的语言敏感期其实从0岁就开始了,当婴儿开始咿呀学语时,他就已经表现出对语言的天然喜好,只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某些语言的敏感性会有所不同。

著名教育家孙瑞雪老师指出: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3-6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首先是通过有效倾听来理解语言,再调用自己的语言库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互动。所以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关键。

家长平常需要多跟孩子交流,并且用比较规范、语速稍微放慢、把事情说清楚的语言来与孩子对话,尽量让孩子理解到家长的意思,同时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朗读绘本、名师名句、诗词歌赋,既培养他们的文学涵养,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6)

三、绘本讲解技巧

《庄子·秋水》说道: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通过竹管子的小孔来看天,比喻以偏概全、看事片面,没有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事物。绘本《七只瞎老鼠》的老鼠们只看到大象的一小部分就以为是全部,这就是以偏概全

通过《七只瞎老鼠》这个故事,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懂得里边的深层含义,思考力、观察力、想象力是该绘本的关键词。

1、让孩子“猜一猜”,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未知比已知更有趣,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让孩子动动他的小脑袋瓜,鼓励他多说、多猜。

比如红老鼠跑到了大象的脚丫子跟前,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红老鼠看到的是什么呢?长长的、圆圆的、粗粗的,你猜猜看是什么东西?”可能孩子会回答是圆桶、是柱子或者其它有趣的答案。

翻到绿老鼠出来打探的那一页,大象的鼻子俨然一副“蛇”的模样,我问锦宝那是什么,他一眼就看出是蛇,并且说很害怕,会咬老鼠。翻到大象的象牙那一页,孩子告诉我那是筷子、又像一把刀、一根叉子。当紫老鼠爬到大象头部的时候,孩子说太高了,很危险,叫老鼠快点下来。

与孩子共读绘本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是很跳跃的,他在用他已有的认知尽力地去表达。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7)

②最后可以给孩子留下一道思考题:为什么除了白老鼠,其它老鼠都没有猜到那只怪东西就是大象呢?

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要理清楚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是很难的,可以用启发式的引导来让孩子进一步的思考。白老鼠上场了,他从左边跑到右边,从上边跑到了下边,白老鼠看到了什么呢?家长们可以把其余六只老鼠的描述重新给孩子梳理一遍,用熟悉的积木给孩子做演示,上面宽宽的像峭壁,侧面软软如扇子,后面像细长的绳子、下边粗壮的像柱子、前面弯弯的像条蛇,还有前方锋利如长矛。白老鼠所看到的就是这个怪东西的全貌,最终的答案就是一头大象,而其它老鼠只看到了大象的一小部分,只站在一个点看到的是局部,看得不全面。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8)

2、玩形状游戏、关灯游戏

①《七只瞎老鼠》中涉及到了很多形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块画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并不需要画得多好看,随意画出一个轮廓,再给添上眼睛、鼻子、嘴巴、四肢,还可以给它们穿上衣服、鞋子,配上拎包、项链等等。让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形状全新的生命力,这将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19)

②另外还可以把灯关上或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拿出玩具,让孩子通过触摸玩具,让他猜猜手中的玩具是什么。比如孩子摸到车的轱辘,就能猜出是玩具汽车;摸到布偶公仔的腿,他能猜出是公仔熊等等,锻炼孩子通过触觉来感知事物的形状,与其大脑中的某些经验、概念产生链接。

3、角色扮演——在模仿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①如果人数不多,在家里边玩角色扮演,那么家长可以扮演旁白的角色,孩子扮演小老鼠。绘本中的对话比较简单,但表情却可以很丰富。此时家长尽可能地用夸张的表情来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然融入到故事中,引导孩子用手势、表情、动作来配合他的台词,红老鼠激动地挥舞着手,告诉小伙伴们:“你们猜猜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怪东西原来是一根红色的大柱子!”

②如果有七个小朋友、一个大人,刚好可以分别饰演一个角色,演成一场舞台剧,让小朋友们穿上七只老鼠专属颜色的衣服,演绎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想必会非常有趣。

七只瞎老鼠绘本故事简介(从独特的视角出发)(20)

写在最后

《七只瞎老鼠》改编自家喻户晓的“盲人摸象”,作者以全新独特的视角,编写出让孩子也能读得懂的哲学故事,以小见大,其中值得挖掘的点还有非常多,留待日后品读。

经典的图画书总是常看常新,在闲暇之余,捧起书,与孩子一起享受属于你们的亲子好时光吧!

我是#橙子育儿讲堂#,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育儿、有趣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亲子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