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人能看透人性吗 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自持(1)

曾纪泽像

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代理知县王鸿训的父亲王育德去世了。

曾国藩在当四川学政,主持乡试时,因考虑天下逢多事之秋,需要大量人才储备 。因而曾国藩到各地,特别留意拣选人才。王鸿训就是曾国藩在四川举人里挑选出的“明敏之才”。

王鸿训以举人身份,在曾国藩幕下从军,参与攻克太平天国“天京”(南京)这一机缘,让他有了请曾国藩为其父做墓志铭,以荣乡里的想法。

曾国藩的考虑。一则,曾国藩作为带兵打仗的人,深知身冒矢石和在书斋里坐而论道的腐儒,其功其人完全不同。因而,曾国藩对跟过他从军的人,待遇从优从厚。

二则,虽然以曾国藩的局面规模,王鸿训一小小举人,在曾国藩大营里,顶多算个书办、参谋。但以曾国藩的道德修为,事无巨细,威德不遗草泽的作风,他打算卖王鸿训这个人情。

这个可以从曾国藩写给朝廷的奏折中,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保举,抚恤,请旌中可以看出来。曾国藩深谙奖罚乃治军之要。

因而,曾国藩不仅从朝廷为王鸿训的父亲请来了“奉政大夫”这一诰封。清廷也想明白了,这种追授不花钱,不上税,对方也就求个风光,感恩戴德,更加卖命,双赢的事为何不做?

而且,曾国藩决定写这个墓志铭。但鉴于曾国藩需要应酬的事太多,王鸿训的身份又不足以令他花费精力亲自操刀。因此,曾国藩让他的儿子曾纪泽,以他的名义写一篇墓志。

虽然这种“谀墓”的文章乃是例行公事之作,但曾纪泽继承了乃父“敬事”的作风,仍然很认真地调查了王育德的生平,认真地写了这篇墓志铭。让我们得以看到晚清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坚持。

据墓志。王育德,是四川乐山井研县人,生于嘉庆三年(1798年)。爷爷、父亲那一辈都是没有功名的“白身”,当然,曾纪泽的墓志里用春秋笔法写成“皆不仕”。

但王育德本人有点读书天赋,20岁中了秀才,而且名列前茅。

但王育德的仕途有点类似蒲松龄,功名止于秀才,再也上不去。虽然秀才中的拔尖者也可以通过补廪膳生贡生的途径获得特殊进修资格。

但不走举人、进士的途径,很难进入官场。就好比我认识的一个小老弟,能力很强,领导也认可,但因为他是事业身份,不是公务员,丧失了很多晋升机会。

但因为王育德好歹有岁贡生的身份,年龄很大的时候在县里获得了一个训导的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按说,这种身份万万轮不到曾国藩写墓志的。

所以曾纪泽也如实写,因其子王鸿训贵(显贵),他死后被诰封为奉政大夫(所以才获得曾国藩写墓志的资格)。

但即使这样,也必须有德行过人之处。

曾国藩一个人能看透人性吗 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自持(2)

那么王育德有何过人之处呢?

一是好学:

曾纪泽说他劬学笃行,律身治家,言行不苟。手写经史百氏之言,积百数十卷。

二是有见识

王育德常说学人要有卓识伟度,不可以一得自喜,也不可以一不得自贬。

下面是关键。王育德说,所谓圣贤,并不是特立独行,行为怪异,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圣贤就体现在日常的伦理纲常,人际关系的应对交接,财物的予取,喜怒哀乐,平居履险时的表现。凛凛焉求衷于道而已。

壮哉!!就凭这样的认识,就值得曾国藩给他写墓志!!

三是有德行

王育德,就以此为人生指南。他的家族零零总总虽然很大,但都是贩夫走卒的平头百姓。

他这个训导(县教育局局长),正科级干部算是最大的。于是他牵头,给家族建了宗祠,修了谱牒,省的列祖列宗再当游魂野鬼。

碰巧,我们这边一个小医院院长(正科级),刚当上院长就满世界联系修家谱。可见这是一种民族遗传病。

此外,王育德有个妹妹,家贫早寡,带一个外甥。是他供养孤儿寡母,把外甥抚育成人,获得官府的旌表。家族在乡里渐渐有了声望。

曾纪泽说,王育德先生,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的承平之世,士人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被绑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地走科举之路。即使有瑰才奇行,也缺乏建功立业、脱颖而出的机会。所以呢,王育德先生虽怀德行,但没有施展之处。加之性格又耿介,所以名誉不四驰,道不泽于物。

后来,王育德先生的儿子王鸿训中举了,这就好歹在官场“上道了”(参见范进中举)。

适逢太平天国,王鸿训投入曾国藩军中。毕竟,举人如果不经军功,在官场的前途非常有限。承平之世如果不是进士出身,仕途几乎没有什么大前途。当然,举人沾光军功,官做的最大的是左宗棠,但没有进士身份是他一生的隐痛,动辄拿进士只会寻章摘句,缺乏实干精神说事,可谓欲盖弥彰。

王鸿训投军后。

王育德告诫其子,不要“希荣躐进”,意思是不要刻意钻营,吃相难看。告诫儿子“荣名非所期,德业当自进”,大意是富贵功名不是人力所能苛求的,人所能做的只要专注精进德业就够了,得失自待天定,不必挂意这个。

王育德育有三子,一女。有孙十二人。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十五日去世,终年67岁。

令人感慨的是,王育德是不见于史册的,只是曾纪泽的文集里有所提及。

世间有千千万万,同王育德一样,一生穷经皓首,德行无亏,苦苦挣扎,但不甚得志的人。甚至有更多的人还不如他,湮没荒草,如同没来过人间。

但王育德一生秉持操守,有所坚持,最终于自己有所交代,无愧祖先,有荣于乡里。

墓碑上终于刻上协办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曾国藩署名的墓志铭。

总而言之,寸心无愧,可以坦然面对天地鬼神,列祖列宗了。中国人,一生所求,无外乎求个心安,所谓心外无物是焉。

王育德也可谓求仁得仁,与有荣焉,此生圆满了。

注:墓志铭,一般有生平介绍,和附后的诔诗。本文主要是墓志的生平解读。应读者要求,把诔诗(盖棺论断的浓缩)附上,有一些生僻字,不做解释了,大家慢慢消化:

“峨眉嵒龉,岷江槃纾,君生其间,抱镏怀瑜。末流诡遇,百圜一觚,躬守方軨,又毖其帑。虽不用世,其泽孔幠,阐幽钻石,我辞不诬。”

看了以后,是不是对老祖宗的雅致,有文化肃然起敬。对自己的“眼前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卧槽一声真好看。”暗生愧意呢?

@禾麦文化

#曾国藩##国学##文化##修身##人性#

曾国藩一个人能看透人性吗 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自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