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区别 什么是第三人效果(1)

理论的提出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他指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自我强化”是产生“第三人效果”的心理学原因。其中包括:对自己盲目乐观,认为自己受负面事件的影响概率较低;虚幻的优越感:习惯用正面方式评价自己;自我服务式归因:即在好事面前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在坏事面前容易推诿责任的倾向。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性质大致分为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在评估负面信息时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低可信度与说服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人们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影响较大;不同年龄、学历、预存立场、自我关联程度以及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区别 什么是第三人效果(2)

意义“第三人称效果”在疫情传播中的体现

在疫情扩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新冠肺炎会对别人影响较大从而忽视自我防护,产生“第三人效果”。同时,不同类型人群产生第三人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对于经常接触疫情信息的人来说,极易产生对疫情的负面情绪,相反对于不经常接触疫情信息的人来说,态度较为乐观,认为对他人的影响更大;年龄大的人群对于疫情重视程度不高,第三人效果较为明显。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应该更加重视“第三人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更强,速度更快,空间更为自由,媒体应当加强更加及时准确的报道,减少出现不准确信息导致的“第三人效果”再次出现。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区别 什么是第三人效果(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