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共识”是,明清两朝将近六百年,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但历史事实,是怎样的呢?
对历史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年代悠久的国家,历史往往头绪众多、内容复杂,很难一步到位地透彻理解。随着理论和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多层次性会逐渐展开。对历史的研究、分析和理解,没有尽头。
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近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越来越深入的几个层次。这里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层:闭关锁国就是封闭保守这个第一层认识,已被写入教科书,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共识”。
按照这种理解,明清两朝将近六百年,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离。而且,这正是西方人大航海、在全世界开拓进取的几百年。中国大封闭,西方大开放,如此一来,中国就从原来的领先变成了落后。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要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挨打负很大责任。
看上去,这个理解符合历史事实,大量证据信手拈来:明清两朝都颁布过禁海令,甚至严格到“片帆不得入海”。清朝的海外贸易长期局限在广州一地,被“十三行”垄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就是“五口通商”,也就是洋人用大炮强迫中国放弃了“闭关锁国”。
而且,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以后,中国人表现出对西洋人的高度无知,比如认为洋人膝盖不能打弯、离开了中国的茶叶大黄,洋人就活不成等等可笑的想法。这足以表明,此前中国对外是多么封闭,以及这种封闭的后果是多么恶劣。
闭关锁国这个话题对现实政治还有“影射”作用。很多人提到这个话题时,是话里有话、夹枪带棒的。这里的讨论不涉现实,只谈历史。历史已经足够有趣,无须画蛇添足。
这个关于“闭关锁国”的第一层认识,漏洞很多。
首先,从“闭关锁国”的本意来说,意味着中国和外界很少有人员、物资、信息的往来——甚至完全切断。这显然不符合事实。请看以下历史:
第一,从美洲流入的白银
欧洲人发现美洲以后,他们从美洲掠夺走大量黄金白银。其中白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最终都流入中国。中国的货币体制因此成为银本位。秦汉唐宋时,中国货币以铜钱为主——那时候都没有“元宝”这个词。到了明朝,白银越来越多,形成了大额交易用白银、小额交易用铜钱的银本位货币制。
中国自己的白银储量很少,根本不够用。货币转为银本位,主要靠的就是从美洲流入的巨额白银。
第二,从日本流入的白银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不算丰富,但偏偏白银矿藏不少。通过中国和日本的贸易,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也是支撑中国银本位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人对此很恼火,但他们无力阻止。有一个说法,甲午战后,日本人之所以提出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这其实是此前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他们打算一把都抢回去。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和“东洋”的国际贸易,一直不少,并且,和东西贸易一样,中国是顺差,大量输出货物,输入白银。
第三,来自西伯利亚的毛皮
在《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能看到当时权贵人物大量使用名贵的毛皮。“紫貂昭君套”“灰鼠披风”“大貂鼠风领”“银鼠短袄”“银鼠皮裙”“里外发烧大褂子”等等。明清时期,上层社会很讲究穿毛皮。这些毛皮,一部分来自东北,还有相当部分则是来自俄国,是通过恰克图-库伦-张家口这个贸易路线进来的。
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有,而且海陆两方面都有。大名鼎鼎的晋商,就是服务于中俄陆上贸易路线而发达起来的。
第四,销往西方的瓷器、茶叶、丝绸
中国从外部输入多少白银,就等于中国向外部出售多少货物。这些货物,以瓷器、茶叶、丝绸为大宗。
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鼎鼎大名,但其实当时的销售总额并不很大,只能算是零星、小型贸易。陆地长途运输,靠骆驼队,只能贩运丝绸、珠宝等体积小、重量轻、货值高的商品。当外销商品中出现茶叶和陶瓷等货物时,就说明,贸易的规模已经很大,是大型贸易了。
伴随着大量瓷器、茶叶销往欧洲(以及沿途的中东地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随着扩展出去。现在很多人谈论的“软实力”,那时候中国对外输出了不少。比如,英国人喝茶的习惯,就是从中国引入的。
中国瓷器上大量的日常生活内容——娘子小生渔樵胖娃娃等等,让欧洲人大开眼界。他们这才知道,原来艺术也可以用来表现日常生活。要知道,那时候欧洲的绘画雕塑等等,几乎全是宗教题材,不是圣母,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看到居然有人把世俗生活画得活灵活现,欧洲人的精神大受震撼,类似于今日西方流行文化对塔利班原教旨的冲击。
18世纪的外销瓷器“撑伞美人”
中国的园林,欧洲人也热衷于效仿,出现了“中国风”。不信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德国波茨坦的“中国宫”,建于1763年
英国伦敦的丘园宝塔,建于1762年
英国某家银行的壁画
看,中国对外不仅输出了商品货物,还输出了文化。
第五,东南亚的华人
至少从明末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向东南亚移民,数以万计。到了清朝,随着大陆人口压力的增大,东南沿海省份向外移民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在东南亚的华人,甚至还建立过国家和政权,比如广东梅州人罗芳伯建立的兰芳共和国、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戴燕王国、福建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的王国等等。
单纯从人口输出的规模看,中国大陆向东南亚的人口输出,并不比英国人向北美移民的规模小——可能更大。
综上所述,在很多人以为的“闭关锁国”时期,中国人对海外却有大量的商品货物、人口、技术和文化的输出,同时也有白银、毛皮等物资的大量输入。如此繁忙、热闹的中外交流,怎么会被称为“闭关锁国”呢?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看来,理解和认识停留在“闭关锁国就是封闭保守”这个层次,是不行了。必须根据事实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这样思考下去,就进入了更深一层。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