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戏曲大省,在多种戏曲艺术形式中,河南坠子也是河南人最为熟悉的一种戏曲。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坠子因或诙谐或铿锵,边说边唱,乡土气息浓厚,深受百姓喜爱。 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与豫剧、曲剧一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选河南坠子唱段(河南坠子以唱为主)(1)

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俗称“河南坠子书”,也有叫“简板书”或“响板书”,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曲艺形式。上世纪初期,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由其清新活性的曲调,吸引了说唱三弦书、山东大鼓等艺人的加入,增加了不少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女说书人也开始出现,并迅速走出河南,流传到山东、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成为在国内较为流行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此时期知名的河南坠子演员有张三妮、尹凤宝、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赵言祥、张治坤、李凤鸣、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等。

精选河南坠子唱段(河南坠子以唱为主)(2)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坠子的创作和表演更加自觉,坠子演员们积极编演了一批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名作。姚俊英的《十女夸夫》、王树德的《黄道翻身桥》、刘宗琴的《李逵夺鱼》、赵铮的《摘棉花》和《双枪老太婆》、宋爱华的《双赶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精选河南坠子唱段(河南坠子以唱为主)(3)

与其他戏曲艺术形式一样,进入上世纪后期,河南坠子也遇到了艺人锐减的局面。 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与豫剧、曲剧一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爱华、刘宗琴也入选传承人名单。河南坠子,与其他民族曲艺形式一样,是民族的根,不能丢,也丢不得。向那些至今仍坚持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致敬!同时,更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包括河南坠子等传统曲艺的扶持力度,众志成城,让包括河南坠子在内的传统曲艺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

精选河南坠子唱段(河南坠子以唱为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