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武术爱好者而言,开肩可以连接“躯干与肢节”之间的劲力,能够使身体的劲力顺达指尖,在练习的方式上,很多朋友一开始就追求“松”但容易练成“松懈”,就如同用开水泡面条,时间恰到好处,可以使面条非常有筋道,而如果泡过头了,就会变得软软的,没有口感了!

我们训练大筋的过程,就如同煮面条,需要选择好“火候”,练习时,对肌肉的松紧度的把控,关节的拉伸程度,大筋的崩起状态等等细节,都会有所要求,练得好,可以出现崩弹劲力,身体会越来越活,越来越有弹性。练不好,把身体给练懈了,浑身软绵绵的,不但没有劲力,而且原本应有的支撑力也变差了,得不偿失。

开肩到什么程度算开了(如何界定开肩是否到位了)(1)

大筋练习的过程,就如同调琴弦,松一分不行,紧一分也不行,要不多不少,松紧适宜。把注意力放在梢节撑拔上,同时要有适当的“松紧”的调整,使大筋拉起,但不拉紧,保留运动的空间,崩得太紧,关节会显得僵滞,太松又起不到好的效果。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词来形容,就是紧发条,要特别注重“拉紧”的过程,感觉大筋的变化,并且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中间一断劲,那感觉就没有了,得重新来过。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数量的累积,“由量变到质变”慢慢的,大筋开始变得有弹力,能够与骨节一起,形成崩弹的劲力。

这个训练,就是一个改造身体的过程,由开始的僵、紧,慢慢变得有弹性,类似“弹簧”一般。由于关节腔的打开,在练习时能够发出“嘭嘭”的声响,拳谱中称之为“筋骨齐鸣”,达到这种效果以后,会感受到出手变得快捷,就好像在关节间安置了一个“弹簧”似的,不但有弹力,且动作呈“半自动化”的状态,在出手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上下翻飞,连续不断”,令对手应接不暇。这种练法是比较传统和原始的,练习的人群已经不多,但对身体的改变程度也是最大的,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当我们将肩关节大筋开发好以后,身体躯干与手臂的劲力就开始衔接了,把手臂变成了脊柱的延伸,此时胯脊一抖,劲力就可以传递到手臂梢节,形成劲力。我们不要理解为如同“抖绳”一般的节节传递,绳子的本质比较松柔,而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是一种“弹簧劲”就是每个关节不但松活,还要能够具备“弹抖”,所以是节节崩弹,整个身体会充满弹性。

通过训练,我们可以把躯干与四肢的劲力串成一体,就好比树干和树枝,做到“一枝动,百枝摇”,到了那个程度,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手脚可以同步打击,连续不断,也就是拳谱中说的“五弓合一”的状态。

很多朋友害怕练的时候有,过段时间不练又退回去了,筋骨的开发,如果有了,是不容易退的,这种训练是改变人体结构,打开以后,就习惯了这种用力方式,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大筋在人体组织结构中,是不容易退化的,称之为“老牛筋”。

以前的老拳师即使年龄大了,依然可以发很好的劲力,皆依赖于大筋的崩弹,肌肉衰退了,但大筋的活力还在,可以让身体依然保持很好的劲力和弹性。即使偶尔动一下,出手速度绝对不在话下。

我们可能觉得这样的功夫已经失传了,但它切切实实还存在。由于武术套路推广的力度比较大,功力提升和改变身体结构这样的“单盘”已经不为大家所重视,对于功夫的本质,知道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但对于功夫的痴热者,这就是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