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在吴城西头驿沟筑城,抵御侵略,故名吴城。吴起将军修筑的驿城在吴城西边的驿沟口上,面积差不多一万多平米,长100多米,宽100多米,方方正正。城墙高约两丈,厚五尺多,完全用黄土和绞泥扎成,历经数千年不塌崩,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吴城遗址是怎么保护的(吴城晋商古道之填不满的吴城)(1)

吴城古镇在离石东35公里处,在太军公路的北边,东边是薛公岭、黄芦岭,北有全纺山为靠背,南边和中阳县搭界,西与田家会为邻。

“这个驿城并不是孤城,驿城东西每隔三五里就有峰火台,吴城西边的李家湾山上就有一座,马家塔山上有一座,四皓又在一座,差不多每五里一座,一直到离石,东边也一样。”峰火台是传递讯息的,只要这里有敌情,有战事,马上放火为号,直传到指挥部。

吴城遗址是怎么保护的(吴城晋商古道之填不满的吴城)(2)

驮不完的碛口

俗话说“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为什么碛口物资驮不完?

碛口是临县黄河边上的一个镇子,这里的黄河水流平缓,听老人们说,清朝乾隆年间发大水,大量泥砂冲进黄河堆成大同碛,把黄河拦腰堵塞,形成了河面如镜的黄金水道,给船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碛口成了黄河峡谷黄金水道的一颗明珠,人称:“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

从明清时候起,碛口成了连接西北各省与京津及全国各地的物资中转站,在明清至民国近300年的历史凭黄河水运一跃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西北各省的土特产品如粮食、麻油、牛羊、皮革、食盐、中药材等等在此中转运输,光麻油一项为便就“一天不驮满地流,三天不驮垛城楼”。碛口成了水旱码头。从西北各省来的货物堆积如山,各种商号、店铺、饭店、骆驼店等服务行业达300多家,所以货物永远驮不完。所以人们说“驮不完的碛口”。

那为什么说“吴城填不满”呢?

这要从明清时期的交通说起。那时基本上没有公路,更谈不上修铁路。吴城位于碛口和汾阳中间,据县志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离石县有数条驮运路,其中吴城镇是东通汾阳县城,西达碛口镇的交通枢纽,东径九里湾、下三交、翻黄芦岭,经“三十里桃花洞”直达汾阳城,是本县延续时间最长,驮运量最大的一条驮运路”。西边不仅仅通碛口,而从碛口过黄河通到陕、甘、宁、蜀等西几省,可以说这条驮运路是当时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商贾通道,鼎盛时期的吴城,每天过往的骆驼,骡马不下三千头,一天光饲料要吃48石,每石300斤,折合14000多斤,每头牲口驮四、五百斤,每天运输量达一百几十万斤。运送的物质有粮食、麻油、食盐、碱面、牛羊、布匹、烟叶、棉花、皮革、绸缎、药物、肥皂、火柴等无所不有。

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咱再说为什么“吴城填不满”。我们都知道,碛口距吴城是180里的路程,正是骡马,骆驼一天的行程。而距吴城东边25里就进入黄芦岭、向阳峡,这条山路山高道险、道路崎岖、人烟稀少、豺狼出没、盗贼横行,所以从碛口来得客户只好在吴城歇脚。

当时的吴城晚上比白天还热闹,你想像一下,一下子来了数千头牲口和随行人员,要吃、要住、要招待,三四十处骆驼店、骡马店爆满,几十家饭店,四、五十店铺,还有赌场、戏场。

那会儿白天是人山人海,那会儿的街本来就窄,大概是三丈,没有三丈也有个三四米。街上的人浩浩荡荡,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晚上灯火通明,店铺基本上都是一天一夜的忙,歇息的时间也很少,经常是叫唤。尤其是交易粮的地方,一晚上的叫唤。那时的吴城到了晚上像炸了锅,灯火辉煌、人喊马嘶,骡马店谈生意声,饼子铺里打饼子声,饭店老板的呦喝声,赌场里面的惊叫声,戏场里的锣鼓、乐器声、演员的喝声、汇聚一片,吴城成了不夜城。然而到了第二天公鸡打鸣所有人员和牲口都动身上路,结队而行,等天大亮,驼队骡马早已走得无影无踪,所以人们只见驮运队伍的到来,而不见走,所以说“吴城填不满。”

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运输队伍以骆驼为主?

在这条晋商古道上,白天是驴骡驮运和马车运输队,夜晚是骆驼队。驼队其实是以骆驼为主,导致在吴城还专门出现了做训骆驼生意的商户。为什么以骆驼运输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山西人的聪明才智。因为骆驼好养活,一方面是喝水少,另一方面是吃不讲究,对于牛马吃剩下的草料,骆驼都吃。

吴城这条晋商古道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骆驼和骡马么?没有马车这些么?

都有的。在这条晋商古道上,白天是驴骡驮运和马车运输队,夜晚是骆驼队。再加上客商行人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那时候的所谓马车十分简陋也容易损坏,因为它的车轮既没有滚动的珠子,更没有轮胎。而是完全用木料制做的。用一截大约五六寸粗细的坚硬木头做滑轮,中间凿个圆孔,那是插车轴的孔。周围斜插着许多四方的木桩,再用弯木做一个圆形的轮子,凿开卯榫,跟滑轮连接在一起,车轮的外缘靠地的部分用铆钉钉上铁皮,车轴的轴头和车轮的孔中倒上麻油等润滑物,套上去,轴头上插入销子,滚动起来,发出吱吱的响声。这种轮子的马车,由于没有弹性,不仅人坐上去颠簸,牲畜拉着也吃力。但毕竟比驼在身上省了许多力。

但更艰难的是不仅没有现代的柏油路,只有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土路和沙砾路。

老爷庙修在吴城西头,修建的规格高,气势宏伟,故有“山西第一庙”之称,也有“吕梁第一庙”之称的传说。由于关羽的诚信与商业中的诚信相通,所以把它和财神一样供奉,关帝庙中,关老爷塑在正殿中,两边有周仓,关平神像。当时聘请了北京的建筑专家,也是筑庙专家,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筑庙优点,选择了吴城西头与吴起将军的驿城相邻。一位是世界驰名的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一位是中华文化历史推崇的忠义勇武的关老爷。老爷庙门前面两丈多远有一座8丈多高的“东台”,人称吴城的龙头。老爷庙占地15亩多。气势宏伟。造型独特,雕塑逼真、细致、精美。大庙坐北向南。

整个建筑坐北向南,中间有中轴线。从北向南分为正殿、戏院、空心戏台、下有走廊,大门、山门外有大照壁。正殿为二层楼,楼上中间是玉皇庙,有玉皇大帝塑像,两边有龙王庙,观音庙,十八罗汉,三官殿。楼下是正殿也是大庙的中心所在,中间是忠厚威武的关老爷塑像,他身穿绿战袍,满面红光,三络长须顺风飘扬,双目炯炯有神,若有所思。左边周仓,双手拿大刀,怒目圆睁。右边关平英俊潇洒,骁勇过人。两边插着高大的旗杆,前面是戏院,可容纳上万人,看戏时男女分开用红绸子隔开。戏院两边窑洞,可以休息,再前面是空心戏台,比一般的戏台大一倍,戏台的四个角里埋有大缸,戏台发出去的声音有铜音,声音洪亮,戏台下边是走廊,两边各有两匹大红马(千里赤兔马)那两匹马是关老爷骑得,自修起庙宇后,这两匹马活了,有人在水草湾见马在那喝水,这就叫传说了,是迷信的一种说法,称赞两匹赤兔马做的就跟活的一样。再前面是高大威武的大门,大门外边是大照壁,大照壁是香炉状,上塑有二龙戏珠,长一丈有余,高2丈多。戏庙的四面有围墙。老爷庙建于约在一九二九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溃败的阎锡山的匪军,他们到了吴城老爷庙,找来村长要柴火,没材烧,他们上山砍,木柴是湿的,湿的烧不着,而且从山上运下来,一晚上只运了两捆柴火。他们就把庙顶部的横梁和柱子烧了,后来逐渐被人们拆除了,至今只有一片废墟,真可惜。

老爷庙的前面,高七八丈是吴城的最高建筑,据说里边是土筑,外边是砖筑,还有台阶,可爬到顶上,远眺吴城和周围的风貌。有个传说:台底下有海眼,平时没水,如果台底下流出大水,就是不祥之兆。37年出了一次大水,日寇侵入我国。六一年左右发了一次水,结果我国发生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这都是人们的传说而已。

佛店位于老爷庙西,一般寺庙,规模小,里边供有释迦牟尼佛。

娘娘庙即王母娘娘庙。他协助玉皇大帝,统一领三界十方内外诸神与芸芸众生,并管辖世间的一切兴荣衰败,吉凶祸福。娘娘庙占地7.8亩,在旧街西头对面的西南边,有王母娘娘的塑像,身高和一个常人差不多,两边有金童玉女,有一座戏台,还有十几孔窑洞,有一个圆形的大门,保持比较完整,保持时间也长。五十年代人们还在那看戏,唱的是河南豫剧《小八义》连续剧,人们一夜也舍不得误,什么猴子软英,小精贵,唐铁牛,愣孔生等人物性格各有特征,形象逼真。还有《封神榜》《下河东》等。

还有财神庙,河神庙,红沙庙,魁星庙等都规模不大。

这些庙现在都不在了,先是过兵被兵拆了,后来破四旧又都把剩下的破了。

吴城遗址是怎么保护的(吴城晋商古道之填不满的吴城)(3)

十二庙月月有戏

吴城唱戏很频繁,一般情况下,一个乡镇一年只唱两次戏,如果有庙会等可能唱三、四次。而古时的吴城和其它地方不一样,因为经常有集,月月有会,所以一年要唱十三台戏,会多、戏多、人多、贸易量大。

虽然当时人们文化水平低,大部分是文盲,但是他们对戏曲了解得比较多,有的人还背下不少唱词。如:“殷纣王宠姐妲已朝事大乱,逼忠良黄飞虎杀出五关。”“牛郎组女天仙配,武汉打虎景陽岗”。说什么《夜走麦城》“关老爷胆大一世,胆小一时。”由于一年唱十三台戏,假如一台戏由一个县的剧团唱,那么一年就要来13个县的剧团,来了就有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于是观众就评论开了“这个剧团的旦角好”,“那个剧团的胡子生好”。因为吴城的观众看得戏多,见识广,不免要评头论足,对演员指指点点。有一次某县的剧团来演出,有一个演员把台词唱错了。被群众当场指出,并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向台口,并有人吹口哨,扔土块,最后被迫停止演出,团长出来倒了歉,商会会长出面才把这场闹剧平息了。从此各地的剧团来吴城特别小心,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练得烂熟如泥。吴城成了各路剧团的竞技场,各剧团都是最好演员,请来最好的乐队。

各家剧团都 有节目单,来了让商会里懂戏的人选剧目,大部分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大小八义》、《东周列国》、《西汉列国》中选得剧本,如:《白门楼》、《辕门射戟》、《桃园结义》、《走麦城》、《大报仇》、《回荆州》还有《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另外还有《薛丁山征西》、《杨家将系列》、《明公断》、《打宫门》、《走雪山》、《蛟蛸帕》、《满床笏》、《杜十娘》、《蝴蝶杯》、《十五贯》、《三滴血》、《三娘教子》、《芦花》、《洞房》、《游西湖》、《隋唐》等。

据王荣荣老人说:“吴城修起十二座庙,十二座庙月月有戏。一个月起码要唱一台戏,一年十二个月要唱够十三台。每个月有固定的时间唱。”据另一位老人说,晚上看戏买不上票,一票难求,有几个买票点还是买不上,出了几头汗总算买上票了,又是挤不进去,挤进去了还是看不上戏,因为人山人海,到不了台前,人挤起来像潮水涌动。站也站不稳。那时候没有电灯,只有用脸盆大的两个铁盒里放上四根指头粗的棉花芯麻油灯,没有扩音设备,只是演员本人的声音,由于来的演员是名剧团,演员是名演员,绰号“一声雷”的大黑,一吼对面山上都有回音,那时一年唱十三台戏,有孝义皮影,婉文腔,临县道清,山西梆子,北路梆子,陕西的秦腔眉糊等剧种。出名的演员有省城的丁广贤、毛夕旦、马脑丑、十三红、十六红,还有陕西的“一声雷”“盖陕西”等等。

吴城富豪巨商薛思恭的故事

薛思恭是临县双塔村人,他经营的方略是农庄加店铺,他经营有马家塔的公义庄、水井沟的永盛庄、上罗卜、驿沟、汾阳山上等好几处农庄,经营土地达数千亩,雇得长工有上百人,牛羊成群,肥料主要是羊粪、牛粪、炭粪。还有磨坊,把莜麦加工成莜面,然后发往汾阳、太原、河北等地,另外开隆盛成,德泰成等店铺,经营百货、日杂,后来人们发现他家光账簿几大箱子,光粮食一项一年要经营几百万斤,据说有一年贩粮食赔了,一石粮食赔了一文铜钱,就赔了一大瓮元宝,可想而知,他经营粮食有多少。薛思恭的儿子薛儒文,是一位开明人士,土改时他看见形势要大变,就主动撒财,救济穷人,他把粮食、绸缎、布匹、蚕丝分给穷人,光蚕丝就散了18驮,粮食上万斤,得到群众的谅解,土改时没挨斗,土改工作队进了村,他主动交出财富,让工作队打开照壁取走了99个元宝,还有一些银子,政府把他定为开明人士,双塔村他家有三处房,还有三交镇留给一处住宅。

薛思恭家开的铺子叫恭胜堂。吴城解放以后,恭胜堂后来公私合营到了德泰成,文化大革命后期,一打三反,四清五反。恭胜堂的员工到了德泰成当了职工。当时一打三反的主要对象是邹思文、张宝宪,还有个任国志。邹思文在德泰成坦白了恭胜堂的历史。恭胜堂让地方查下九十来斤的鸦片烟,一箱火柴箱。那大约是人家从前的商人的。公私合营之后就把这些东西分了,这个鸦片是薛思恭的东家的,给薛思恭留的,他们就不敢分了。可是鸦片到了解放之后,就成了私货了,无代价的要交给国家。

另外有人传说薛思恭是薛仁贵的后代,吴城东15公里处,即吕梁山中段有一座山岭、岭上有一座山寨叫“千家寨”,传说唐朝时候薛仁贵在此寨练兵十万,薛仁贵征东时就是利用这支军队取得征东的胜利。扩大了唐朝疆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薛仁贵就把这座山起名薛公岭。

吴城的衰落

这么繁荣的吴城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衰落掉呢?

民国十年(1921年)省政府决定由华义赈款修建太原至军渡的公路,即太军公路。当时流传一段民谣:“民年十年修路工,地点选在薛公岭,工程进度抓得紧,不要老汉要后生?太军公路的建成代替了“驮运路”吴城古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我认为,吴城衰落应该起码还有两大原因:

首先第一点:交通。正所谓“成也交通,败也交通”。曾经的吴城仰仗交通便利,招待过往商旅而兴盛。然而,有时交通太便利也不是一件好事,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早在清末民初,吴城就收匪患,山贼、土匪、南蛮子,个顶个的强悍,甚至曾有“南蛮子”渡黄河而来,不仅洗劫了吴城,连吴城周围的匪窝也没放过。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发动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各地商旅受战争影响,为躲避战乱灾祸,要么逃离,要么改行,很少再有人走这条晋商古道运输货物。日本人后来进驻吴城,吴城更是饱受祸害。日本人在此地拆了许多庙宇和商铺,也制造过九里湾惨案。不仅是日本人,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所有部队过来,所有过兵,都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影响。八路军与日本人在此打过仗,国民党兵痞们在此做过恶。过兵过得把吴城拆了。到了民国,来了个处长,在街上忘了是骑马还是步行,就滑倒了。他气愤不已,下令把街给拆了,石头都搬了。人说吴城街是一条龙的街。把这个街一拆,吴城就一年不如一年,一年比一年乱。老百姓说把一条龙的龙鳞拔了,吴城就倒霉了。当然这是老百姓的迷信思想。民国公路开了以后,这里的经济条件就逐步下降,直到现在,高速开了,更使得这里的地理位置不显得那么特殊。

而且,因为交通太便利,吴城繁盛时期人们动不动就拆了旧的换新的,在碛口那边为什么古迹保护的好呢?因为那边交通落后,也没有办法。人们就维护住。

这就引出来第二点:思想。因为交通太便利,吴城繁盛时期人们动不动就拆了旧的换新的,拆的这些东西,对吴城这里来说,也是一种损失,破坏挺大的。再加上后来的破四旧、立四新,文化大革命等等,当地人实诚,响应号召,就将仅存的文物古迹也给破坏了。也就是当时这里的人们认识不足,不知道要保护来为长远利益考虑。

然而斗转星移,随着时间推移,时代的变化,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古村落的政策正在落实,把一些地方发掘成旅游景点,碛口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和碛口齐名的兄弟镇吴城却默默无闻。好在今年吴城古镇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的将来吴城古镇将要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吴城遗址是怎么保护的(吴城晋商古道之填不满的吴城)(4)

文字内容来源:《吴城古镇》——刘泰厚

(吕梁综合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