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同为盛唐三大诗人。

李白字太白,崇尚道教,人称:诗仙。

王维字摩诘,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李、王二人同岁,均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

去世也只相差一年,王维死于761年,李白死于762年。

在世时,都以诗名享誉盛唐。

有共同的朋友:孟浩然、玉真公主、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等。

按理说,李白和王维,比李白和杜甫、王维和杜甫,更应该成为好基友。

但他们,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唱和诗词,甚至在其他诗人的作品里、宴会上,也不见二人同框。

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二人真实的历史资料太少,大多只是一些传说,我们也只能凭很少的线索去推测(瞎猜)。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1)

剑客-李白

一·出身不同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妥妥滴富二代。

王维来自世家大族,河东王氏,父亲王处廉,官至临汾市副市长(汾州司马),是真正的官二代。

按照当下社会,他们应该有很多资源的可以互换,在利益的促使下,结成同盟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在士农工商的古代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身为商人之后的李白,处在社会阶层的末端,尽管饱读诗书,却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王维身为士族阶级,应该是看不起这个出身商贾的李白。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2)

渭城曲-王维

二·成长经历

李白四岁时,白父举家从碎叶城,迁到了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定居。

碎叶城:唐属西域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开始发奋读书,历经十年寒窗。

十五岁时,他亦赋诗多首,经常发到个人微博,得到了一些大V的推荐。

于是,他开始在社会上从事干谒活动,不停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发给不同的名流,希望得到他们的点赞、转发。

十八岁时,隐居戴天大匡山,跟随隐士赵蕤学习王霸之道,研究帝王统治之术。

从李家对李白的培养可以看出,他们是希望李白走仕途的,并不甘于从商。

从他的学习内容看,李白不仅想从政,而且野心不小,非宰相不做。

这也可以印证他的唐室血统。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不妨猜测:

李家当年在隋末或初唐时,因政治斗争,被削去爵位,流放西域。

他们在那里,依靠老本和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做生意,成为一方巨贾。

在政治环境开明时,悄悄地举家搬到中原地区,以丰厚的物质条件,再次谋求政治上的可能。

这也可以说明,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迷的原因。

李白其父十分低调,历史鲜有记载。

李白对其身世,也是三缄其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啥一个商人之后,却如此的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两方面:血统的骄傲和对自己才华的骄傲。

自信归自信,毕竟商人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士族家庭那么严苛。

李白在读书的同时,还好任侠,是江油地盘的带头大哥,经常携剑出行。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说,曾经砍死过一个劫道的强盗。

他在隐居学道之时,除了王霸之道、帝王之术,还点了遛鸟技能、炼丹技能等一系列修仙技能。

据李白的成长经历,我们大概能总结李白的性格与抱负:

孤高自傲、狂放不羁,

一方面想成为宰相建立不世之功,

一方面想寄情山水修道成仙。

王维出身士大夫阶级,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聪慧,写得一手好诗,工于书画,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更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不用家长逼着练琴,自己摸索着就成了创作天才。

加之人长得帅,在京城这个文艺中心,早已成了王公贵族的团宠。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他和李龟年,便是在岐王李范举办的大唐文艺沙龙上认识的。

后来,两人成为知音,并留下了《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等名篇。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3)

金巧巧饰--玉真公主

三·王维与玉真公主

开元八年(720年),20岁的王维,春闱落第。

不甘心的王维,积极奔走、干谒。

开元九年,在岐王的引荐下,王维认识了他生命中第一个贵人(抱上了他生命中第一大腿)--玉真公主。

其实,早在岐王府上,玉真公主就被王维的一曲《郁轮袍》撩动心弦。

四哥李范,看穿了九妹的心思,于是假借求仕之名,将王维引荐给九妹。

虽然玉真公主大王维10岁,已经是阿姨了,但面对这个阳光帅气又多才多艺的小鲜肉,玉真公主爱得不要不要的。

她疯狂向三哥李隆基,安利王维。

果然,第二年王维状元及第,没有参加制科考试,直接任大乐丞

从这个职位,我们也能大致猜出,玉真公主是如何安利王维的。

无非就说他是当代方锦龙,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创作才能比肩周董、许高嵩。

所以才会给王维,安排一个皇家乐团总监的职位。

该职位品级不高,但好处是,可以正当理由出入王公贵族府(包括玉真公主)。

王维、玉真公主打得火热。

另一方面,王维也老大不小了。

中状元,又当官,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结婚的标配,也可以说是最晚期限。

母亲天天打电话催婚王维。

而玉真公主碍于女冠子的身份,不能结婚,准确地说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结婚,孩子还是可以有的。(这是公主的特权,并不是一般女冠子所具有的。)

女冠子:女冠子即女道士。说起唐朝女道士,比较有名的如鱼玄机、李冶等。因唐朝女权思想走强,一部分女孩不愿意嫁人,宁愿单身,过更为自由更多选择的爱情生活。“女道士”就是比较体面的身份掩饰。“女道士”可以自由地接待男客,宛如沙龙的女主人。还有一些女孩是借“女道士”的身份躲婚,躲一年半载的,再重新配人(如杨太真)。

最终,在家人的催促下,王维结婚了。

玉真公主醋意大发。

在一次排练狮子舞的过程中,王维手下的伶人误用皇家专属的黄色,被检举揭发,王维负连带责任,被贬为济宁市粮站站长济州司仓参军)。

玉真公主还在气头上,并没有为王维说话。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4)

人淡如菊--孟浩然

四·李白、王维与孟浩然

这一贬就是四年。

王维在这个微小闲散的官职上,寂寂无聊,迟迟没有转调的消息,看不到任何希望。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维辞官而去,在洛阳附近的淇上隐居了2年。

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回到长安,遇见了落第的孟浩然。

相同的作诗风格,二人很快成了忘年交(孟浩然比王维大12岁)。

这次孟浩然来长安之前,就见过李白。

当时的李白刚作了大唐第一赘婿,与前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安家于安陆(湖北孝感)。

赘婿,在古代是一个微贱的身份。

李白碍于出身,又想谋求仕途,所以这个前宰相家的赘婿,是他最好的选择。

婚后,李白在家附近游历,于江夏(湖北武汉),遇见了诗名更盛的孟浩然。

李白以一个粉丝、晚辈的姿态,拜访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从文学的角度,这首诗写得非常好。

但仅是初次见面的孟浩然就不这样想了。

夫子,天下,中圣,高山,清芬,这些词是不是恭维的过火了?

爱字,是不是情感强烈了一点?这才初次见面呀,且古人羞于说这个字。

可李白就是这样的性格: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第一次干谒韩朝宗(时任京兆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一次约会汪伦(一介布衣)

李白把他文学上的夸张,用在了夸人上。

如果是夸李隆基,杨贵妃,玉真公主等,就算夸到天上也不为过。

但是他夸韩朝宗: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这让接到书信的韩朝宗很是为难,因为李白的说得话语,只有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或皇帝李隆基能承受得起。

所以,韩看完也就一笑了之,并不会理会李白。

就算理会,也肯定会引起李林甫的猜忌。

李白奔走、干谒多年,几乎没有人理他。

一方面是他的出身,一方面也是他在官场上的情商不够,经常说出、做出一些逾矩话语或行为。

李白一生,其实都混得是文艺圈,并没有真正进入政治圈。

这也是他和王维没有交集的一个原因。

弃轩冕、不事君。要知道,就在李白见完孟浩然不久 ,孟就启程去长安再次应试了。

这那是夸孟浩然,显然与孟浩然内心真实想法是相反的。

李白的眼力见不够,一夸起,就不知道东南西北,见了好词都往上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们再次会面于江夏,李白为孟浩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但是孟浩然从来没有回复过李白。

说回此次,王、孟的初次会面。

两人在京城,大约厮混了一年。

有一天他们说起了李白。

孟浩然:小摩呀,这次我来京城前,见过一个诗人李白,不知你听过没有?

王维略带讥讽地笑了一下道:听过。

孟浩然:你觉得他写诗怎么样?

王维:过于轻浮而真诚不足,豪放有余而雅致不足,自由散漫而韵味不足。

孟浩然会心一笑,没有再搭话。

王维回到京城闲居期间,深居简出,完全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孟浩然的到来,才使他活跃了起来,领着他游遍京城,重要的是引荐孟浩然认识各种达官贵人。

毕竟,这次孟浩然来是谋求仕途的。

自从上次玉真公主拉黑王维后,官场上的旧友见了王维,只谈论音乐、书画、诗文,对于政治闭口不谈。

所以,此次王维的引荐,对孟浩然并没有多大帮助。

这年冬(729年),心灰意冷的孟浩然离开京城,要回襄阳去。

临别前,他们二人相互赠诗。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他们都对仕途,表现出了消极情绪。

孟浩然更失望,王维衷心相劝。

近一年的交往,二人感情非常深厚,也全部写进了诗里。

这年冬,孟浩然回到襄阳,写了这首诗: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笔者认为,孟浩然在王维家里见到唐玄宗的传说不实,故没有采用。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5)

大唐林徽因--玉真公主

五·李白与玉真公主

开元十八年(730年)夏,30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

他先是干谒宰相张说,结识了其子张垍。

张垍,太常寺卿,娶宁亲公主为妻,是为驸马,玉真公主是其妻的姑母。

亲戚的缘故,张垍可以经常见到玉真公主。

于是,李白在终南山玉真别馆住下,希望通过张垍的引荐,结识玉真公主。

再看王维这边。

王虽然劝孟,归乡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灭。

通过去年一年帮助孟浩然求仕的经历,使他明白了,要想在京城这地界谋求个一官半职,不搭上玉真公主这条线是不行的。

于是,他拟与玉真公主重修旧好。

玉真公主也接受了他,但是当王维去了才知道,这时公主身边有了另外一位当红人士,卫尉张卿

卫尉张卿:卫尉寺卿张某,具体名字不可考,此人后来成为玉真公主的丈夫(隐形的),并育有儿女。

自然,公主就没有像第一次那么在意王维。

这时,正好遇到李白投赠诗文。

玉真公主让张卿和王维点评如何。

王维一顿批判,张卿倒是没说什么。

鉴于此,玉真公主也就没有理会李白。

李白干谒失败。

这也使李白认清了张卿的重要性。

这年,暮秋之际,阴雨连绵,李白在玉真别馆百无聊赖。

在他离开的时候,想着给张卿写诗试试,说不定通过他能攀上玉真公主这条线。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张卿并没有及时回复李白。

李白离开终南山后,在长安周围游历,又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潦倒的李白,逐渐自暴自弃,暴露了他往日任侠的本性,与长安的市井之徒交往。

就在这时,李白终于收到了张卿的回信。

张卿:白兄别急呀,以后有机会我一定推荐你。

这姗姗来迟的回信,算是对李白的一点点安慰。

但是干等着也不是办法,731年夏,李白离开了长安。

这一次的交锋,王维虽然间接地挤掉了李白。

但是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王维与张卿,整日在玉真公主面前争风吃醋,从而冷落了妻子。

妻子郁郁寡欢,心病成疾,还没有及时诊治就撒手人寰。

这一切,王维的母亲都看在眼里,她替儿媳不值。

母亲把王维叫到祠堂,狠狠地批了一番。

王维幡然醒悟,从此与玉真公主划清界限。

出于对妻子的愧疚,王维发誓终身不娶。

料理完妻子的后事,精神上苦闷的王维,开始师从大荐福寺的道光禅师学习顿教。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6)

饮中八仙

六·李、王分属不同的圈子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在洛阳为玄宗献上《明堂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李白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在这两篇赋中,李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景象,明确表示自己“大道匡君”的政治理想,并在文章结尾处大谈道教玄理,以迎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心理。

虽然玄宗并未回复李白,但这两篇赋也为李白赚得了一些名声。

他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第二次进击长安。

刚一来到长安,李白就找到了上次答应引荐自己的卫御张卿

张卿也没有食言。

于是,李白赋诗一首,请求张转赠玉真公主。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接见,席上,公主和张卿对李白的诗才赞不绝口。

李白又去了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就这样,李白的声名愈来愈大,一步步地接近上层统治阶级。

这位号称:四明狂客的贺监(任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好酒,又有“清谈风流”之誉,与李白性情臭味相投。

他俩经常纠集一批京城的风流名士,去盛唐酒楼喝酒烤肉,喝到尽兴处,没了酒钱,贺知章竟解下腰间的金龟换酒,继续喝,一直喝到天亮。

这批人,就是后来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八仙里,有官员大臣,有皇亲国戚,有书画名家,有文学之士,还有好酒的平民。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他们出身不一,在一起只谈风月,不谈政治。

纯粹的文艺圈。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年,虽然没有像第一次那么潦倒,但他的政治理想仍未达成。

离开时,他写下了《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说王维这边。

733年,王维丁忧期满。

734年,已经闲居8年的王维,再次寻求仕途的可能。

玉真公主这条路是不能走了。

于是,他专门跑到洛阳,毛遂自荐,献诗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

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始兴公,即始兴伯张九龄。

说到底,这是一首干谒诗,但写得不卑不亢。

身为下属,王维写诗给上司,既表达了愿意有一番作为的求进之意,又表明自己不愿为了追求富贵而阿谀巴结王侯(指玉真公主、岐王李范等)。

写得既谦卑,又刚直。

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便推荐其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王维随唐玄宗回到了长安。

此时,李白也在长安,诗名正盛。

但王维已经很久不混文艺圈了。

他和王昌龄等,围绕在张九龄身边,相同的政治主张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文艺圈里没有王维,政治圈里没有李白,他们属于不同的圈层。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

张九龄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李林甫登台。

当李林甫正在清算张九龄的政治盟友时,王维却写下了《寄荆州张丞相》: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这样的话语。

这年秋天,在京城待了不到一年的王维,就被赶到了边塞。

出发前,他写下了《使至塞上》这首诗,表达被放逐的苦闷。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7)

张九龄

七·李白、王维再次交锋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下,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

当时的李白还在山东济宁的家中,接到诏书时,李白欣喜若狂。

正如李白所说,这一次他真的乘风而起。

出发前,他写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高兴得太早了,他以为从此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盛世繁华表象之下的大唐朝廷,昏庸腐朽,潜藏的社会危机已无可挽救。

沉迷声色犬马的君王,只喜欢阿谀奉承的奸臣,不可能在政治上对李白委以重任。

再者,李白对自己也认识不清。

他是玉真公主、贺知章推荐的。

他们只是肯定李白的文采,并没有对其政治才能做出评价。

推荐给玄宗的目的,也是当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

恃才傲物的李白,并不甘心做个应诏填词的侍从之臣。

在写下《清平调·三首》《清平乐·禁庭春昼》等词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伶人,而不像官员。

其后的《宫中行乐词》中,他隐约地表达对朝政的讽刺,加上他平时目中无人的行径,招来了权贵们的打击。

李白愈发地散漫、放纵。

举杯消愁愁更愁。为消解愁闷,他继续和贺知章等,狂歌痛饮,混迹于长安城的大小酒吧。

此时的王维,也在长安,刚升任左补阙。

注:补阙和拾遗一样,都是皇帝身边的谏官,区别是补阙比拾遗高一级。

平时放假,他就一个人去山里隐居,出来玩也是和裴迪、王昌龄一起。

但李白的一切,王维都看在眼中。

对于他的遭遇,王维是同情的,他的诗文,王维是赞赏的,但是对于他过分的行为,王维是看不惯的。

尽管如此,王维也没有在玄宗面前主动提起过李白。

越来越多的人,在玄宗跟前说李白的不是,特别是宠臣、权宦们。

玄宗为此,十分头大。

有一天,玄宗想问问王维的意见:

小王,你和李白都是咱们大唐的顶流诗人,你们私底下熟吗?

王维恭敬地答到:回陛下,臣对李翰林略有耳闻,不熟。

玄宗:哦,真的不熟吗。那你对李白此人如何看?

王维:李翰林,文采瑰丽,构思雄奇,精妙词句,信手拈来;然,平时作风飞扬跋扈,狂放不羁,恐不被宫中人士所容。

玄宗:你说得对呀,近来批判他的人太多了。可他毕竟在宫里快两年了,写过很多富丽的歌词,供奉翰林又是一个虚职,并无实际品级。这样冒然逐出朝廷,应该不妥吧?

王维:陛下可说他,喜好自由,难以适应宫中规矩,赐他千金,放他归去,便可。

玄宗:嗯......甚好,甚好。

744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

在离别的前夜,他写下了《古朗月行》: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对大唐王朝的现状,表现出极大的失望。

李白离开长安后,王维也开始在辋川营建别墅。

此后,二人再无交集。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8)

《妖猫传》-玄宗出逃

八·安史之乱中的二人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756年),

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号召,率军沿江东下,途经九江时,派人三次上庐山,请李白入幕。

李白感其诚意,应邀入幕。

其实,永王李璘只是想借李白的名气为自己带流量,壮声势而已。

图样图森破的李白,却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建功报国的情怀。

不久,永王与肃宗的矛盾,演变成了内战,永王也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后被肃宗镇压,兵败被杀。

李白被捕入狱,难逃一死。

幸好有郭子仪、宰相张镐等为其求情,其妻宗氏积极奔走、救援,李白终免一死,被判流放夜郎,后遇赦归还。

李白的晚年是凄凉的,狼狈的。

同样是安史之乱的第二年(756年),

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进入长安。

玄宗带着爱妃、儿孙等出逃,王维没有赶上,为叛军所俘,被带到了洛阳,囚禁在菩提寺中。

此时,王维已被称为“天下文宗”,安禄山需要他装点门面,在刀剑的逼迫下,王维做了伪官。

王维先是服药,假装失声,以此想逃脱囚禁,但没有成功。

一天,裴迪来探望王维,王维趁机写下《凝碧池》,为日后平反,提供有力的证据。

《凝碧池》原名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果然如王维所料,这首诗在暗地里流传,竟传到了肃宗那里,也因此救了他一命。

两京收复后,其弟王缙,平乱有功,已为刑部侍郎

他上奏朝廷愿意削官,为哥哥赎罪。

最终,王维只是被降为太子中允

到了上元元年(760年),

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正四品),这是王维做过最高的官职,相当于部级干部。

纵观王维的仕宦生涯:从他一开始跟随张九龄的右拾遗,历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相,甚至于安史之乱的打击,但,大体上王维都是一路高升的,从正八品干到了正四品。

王维的官商比李白要高出很多。

尤其是在李林甫、杨国忠的手里,他半官半隐,安静内敛,以超强的耐力和佛家的性空,包容或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打击。

李白和王维是同一个人吗(李白王维两颗巨星的恩怨情仇)(9)

九·两颗巨星在各自的领域闪耀

李白,永不言败。

就像他临终前的那首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王维,与世无争。

恰如他在《积雨辋川庄作 》中写道: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二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一个,狂放不羁的任侠,

一个,安静内敛的隐者。

一个,虚无缥缈的道士,

一个,性空淡然的沙弥。

在政治理想上,李白要比王维坚定得多。

他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不朽功勋,然后,翩然归去,但最终都没有实现。

在现实层面上,王维要比李白实际得多。

无论是否尸位素餐,王维总需要官位来维持自己精致的生活,以至于在若大的辋川别业中,光是扫尘的童子就多达十几个。

出身的差异,使得他们常常混迹于不同的圈子,而无交集。

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原因,使得他们即使在交到同一朋友时,朋友对他们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玉真公主和王维有男女之情,他们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历,对其欣赏是全方位的,对李白仅仅欣赏其文采。

孟浩然把李白当做自己的小迷弟,却把王维引为知己。

狂客贺知章,会欣赏李白狂傲的性情;

狂夫杜甫,能理解李白佯狂背后的痛苦。

张九龄明白王维心中潜藏的抱负;

裴迪能与王维一起体味隐逸之趣。

盛唐诗坛,这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有太多的不同,致使一生都无任何交集,没有留下一首唱和的作品。

但这并不遗憾,

他们在不同的领域,

都让后人见识到了:

最美的、最壮观、最伟大的诗心、情怀和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