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韩信,是秦汉交接之际始终绕不过去的俩人,究竟他俩的军事能力谁更高,更是众说纷纭,没个结果。想来也是,打仗这东西又不是做算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除胜负外,很难比较高低,毕竟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都赢了。

破釜沉舟在前,背水一战在后,但究竟哪个更厉害?甚至有人认为,项羽“破釜沉舟”的时候,韩信也在楚军。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那么背水一战是不是学的破釜沉舟?其实不然,两场战争只是表面相似罢了。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1)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相似点大约就是同样深陷“死地”,但两者真的是死地吗?明知进入死地,士兵难道不会逃跑?当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敢于赴死的人,但不能拿个例当惯例,明知必死,是慷慨前往,还是裹足不前?

先看项羽的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还是那句话,明知死地,又有几人敢慷慨前往?

假如项羽对麾下士兵说:“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有些士兵会热血,恨不得拼杀一番,但肯定也会有人产生疑虑:这是让我们送死啊。因为这时候还没有进入“死地”,产生疑虑的士兵还有活路选择——逃跑。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2)

我这样说,不是说陷入死地无用,而是不能让士兵提前知道。士兵提前知道要进入死地,必然会产生动摇,哪怕不一定会逃跑,士气上也会受到一定打击。

我们从韩信的话也能看出一二。“背水一战”胜利后,诸将问韩信怎么赢的,韩信回答:“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有活路,局势稍有不顺就会逃跑,更别说让士兵主动赴死了。

项羽也许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但应该不会主动告诉士兵,他所作的“破釜沉舟”,或许用抛却辎重,快速行军来解释更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项羽后续的战术上找到辅证。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3)

解释项羽战术前,先看看项羽真的是奔赴死地吗?也不尽然!不说被包围的赵国大军,还有一些反秦诸侯也在附近,只是碍于秦军威势,不敢进攻罢了。这些人哪怕不动,对王离章邯就是威胁,秦军又怎么可能不分兵防备?

项羽抛却辎重,只拿三天粮食,好打王离、章邯一个措手不及。项羽可不是个莽夫!在渡河前,他早已派遣前锋军队试探渡河,看秦军是否有着严密防守,等前锋安全渡河后,项羽的主力才全力渡河,也就有后续的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4)

​项羽的急行军有没有用?当然有。他直扑王离、章邯的弱点——甬道(运送粮食用的)。王离、章邯二人互成犄角,又借助甬道连成一线,项羽无论打谁,都可能被二人合围消灭,只有先将俩人大军切割,才能逐一击败。王离、章邯连接的地方就是甬道。

整个补给线(甬道)都是需要秦军防守的,而项羽只需要攻破一点就行,王离得分兵把守,项羽却可以集中主力攻击一点,再加上急行军,打秦军个措手不及,于是“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至于章邯为何不救援,一个可能被英布牵制,另一个可能是王离败得太快,章邯来不及,也许两者皆有。总之项羽破了甬道,前来支援的反秦诸侯一拥而上,灭秦军、虏王离,章邯只能后撤,保留实力。项羽一方完胜。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5)

再说说韩信。“背水一战”也不是进入死地,或者说不是完全的死地,韩信在河上建个临时军营,依靠营寨防守,和列阵抵抗可是两个概念。被赵军围困,韩信军陷入死地,可营寨的存在又给韩信士兵生的希望,有“生”才会“死战”!

“死地”防守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韩信的目的也不仅仅死地反击,他将士兵带入死地,无非是吸引赵军罢了。他早早埋伏2000骑兵,一旦赵军全部出营,这些骑兵迅速占据赵军大营,插上汉军旗帜,以营造一种赵营已被汉军攻占的假象。

古代战争旗帜才是胜负的关键。打个比方,一方正占据优势,结果帅旗突然掉了,占据优势的一方怕是会立即崩溃。帅旗没了大概只有两种解释:主帅被杀或主帅跑了,无论哪种情况,普通士兵只会溃逃。

破釜沉舟还是背水一战跟项羽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6)

​韩信最后胜利,“背水一战”只是一方的原因,他的虚虚实实、正奇结合的打法才是关键。韩信和众将士陷入死地,这是“正”,2000骑兵为“奇”,先打击赵军士气,一举击败赵军。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看似以死换生,两者却有着本质区别,或者说只是大战术中的组成部分,关键不关键先不说,最起码没了其他组成部分,仅靠“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他俩谁也赢不了。

项羽急行军,将王离、章邯二人分割,最后消灭王离,韩信虚虚实实,一正一奇将赵军引入圈套,两人不愧是秦末有名的军事家!至于哪一位更厉害,恐怕真不好说,不知诸位看官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