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五十多年了,当年农村很多老物件现在都成了文物,六七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看见它们倍感亲切,满满的都是回忆和乡愁。今天给大家分享七十年代农村用过的8种老物件,看看你认识几种?使用过几种?

一、七十年代的“饸烙床”(压饸烙机)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1)

上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农村使用的压制饸烙的机器。主要压白面饸烙和红薯面饸烙。这种木头做的饸烙机,比较简单。一个木架,木架横板靠近头部凿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孔,孔的底部安装一个凿有很多小孔的铁片,横架的上面安装一个木杵,木杵直径大小和下面的圆孔和方孔相配套,和汽车引擎的活塞和缸筒一样。

使用的时候,将和好的面放进圆形或方形孔内,然后一个或几个人压杆,饸烙面就会从下面的铁片小孔内被压出来。

不同的是,压白面饸烙,是和好的生面,要把饸烙机放在炉子的开水锅上面,要把饸烙面压进滚开的水里煮熟才能吃。而压红薯面饸烙,要先把红薯面蒸熟,然后放进饸烙机面孔种压,压出来放入调料就可以吃,也可以储藏起来,等吃的时候,再放锅里炒热再吃。我老家农村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有这种木制饸烙机。

二、做鞋的鞋样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2)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穿鞋都是自己做,做衣服做鞋是过去劳动妇女一项很重的家务活。全家的鞋都要妇女来做,所以,那时候,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就开始学习做衣服做鞋。布鞋的部件有两个,一个是鞋底,一个是鞋帮。无论是鞋底还是鞋帮,先用纸剪个鞋样,然后把麦子的根叶放在锅里煮烂,再捞出来摊到一块板子上,抹平抹薄,晒干后,就可以用来照着纸鞋底、鞋帮的样本剪鞋样,我们当地农村叫“个别”。鞋样剪好后,就可以用布来纳鞋底做鞋帮了,鞋底和鞋帮做好后,把两个组装起来就是一双成品鞋。

三、纳鞋底的用的锥子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3)

上图是六七十年代家庭妇女纳鞋底使用的锥子。我们知道,农村人做的布鞋俗称“千层底”,意思就是为了结实耐穿,鞋底要用很多层布,因为厚,所以,仅靠手的力量不能把针穿透鞋底。需要锥子这样的工具。纳鞋底的时候,先用锥子把针眼部位扎透,然后再用针纳鞋底,这样就比较轻松。现在农村人也买鞋子穿,穿布鞋做布鞋的家庭不多了,所以,这种锥子也很少使用了,我只见过在中高考监考人员封卷子的时候使用。

四、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鞋拔子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4)

有人可能把上图可看成了木勺子,其实这是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鞋拔子。鞋拔子是干嘛用的呢?就是穿新鞋的时候需要使用。因为,刚做的新鞋一般都很难穿上,就把这个鞋拔子插进鞋后跟往外撑一下才能穿上。鞋拔子的样式有很多,除了木制的,还有金属制品,一般都是富裕人家才买得起。

有人说,为什么不把布鞋做大一点?不行,如果新鞋比较大,很容易穿上,那很快就会被撑大,就会太松,走一步鞋就会掉。新鞋很近,但穿一段时间就会合脚。

五、制作土坯的木框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5)

如果只看上图这个木框,很多人肯定认不出这是什么东西,干嘛用的。其实,它就是过去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人盖房子或者垒墙打土坯用的模子。它是一个长方形木框,一头是固定的,另一头是一个挡板,嵌在两边的木槽里,挡板后面还有一个木头,是卡在方框的这一头两根竖板上,用来固定方框的。

打土坯时,先把方框放好,插好挡板,再固定好方框,然后在方框内撒上柴灰或者白灰,填好湿润的土,用石头杵夯实,再将木框取掉,土坯就制好了,用手端起来摞好,晒干就能用。打土坯是一种力气活,也是一种技术活,技术不好的能打好,却端不起来。

六、打土坯的石头杵子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6)

上图就是过去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打土坯用的石头杵子。凿一个重量在30斤左右的方形或圆形砂石,一面凿个洞,再做一个丁字形木头手把,固定在石头上面的孔内,打土坯时,手抓把柄,上下砸土,直到把模子里的土夯,把表面夯平夯实为止。打好一个土坯大约需要上下来回砸二三十下,是一项重体力活,那时候,一个土坯一分钱,有专门的四处打土坯为生的农民。

七、垒墙的土坯

80年农村常见的14种老物件(农村七十年代的7种老物件)(7)

上图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土坯墙。将打好晒干的土坯一层层垒起来,中间只用泥巴粘合。盖房子的土坯墙表面还要用泥巴抹平,抹光,然后再用白灰刷过;垒猪圈或其它围墙不需要在表面抹泥巴,上图就是。土坯房只要有立木框架,也可以百年不塌。

各位朋友,以上六七十年代使用过的七种老物件,你认识几种?使用过几种?见过认识5种以上的应该是老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