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心”,并提出了很多理解。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战国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心是一种知觉思维能力;北宋二程认为心是天命、义理和人性在人身上的反应,“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河南程氏遗书》)南宋朱熹从认识功能来理解“心”,认为心即是知觉,“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于事者也。”(《朱子语类》)

将“心”抬高到至高地位的是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他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就是宇宙实体本身。王阳明对于“心”的理解继承了陆九渊,他赋予了“心”至高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心本体与心之本体两个层面去认识他的哲学语境中的“心”,心本体指的是心的本质的、规定性的意义,心之本体指的是心的描述性意义,本节只介绍心本体,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作为灵明知觉的心——从功能属性上认识“心”

古人认为人的思维器官是心,在现在来看这当然是个误解,如果他们知道了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心学”这个名称有可能就会变成“脑学”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称了。但这个误解不妨碍我们的讨论。既然心作为思维的器官,于是也可以指代思维。在哲学讨论中,“心”这个词,本身指的就不是一个实体器官,而是这个思维,就是灵明知觉:

王阳明心学中的十二种修养,王阳明心学之二(1)

我们看到,朱熹的“人心”是在心体以内的,道心人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王阳明的“人心”是在心体之外的,它蒙蔽了心体,而使心体不明,心体被蒙蔽而不明,即成为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