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每日一诗唐·李白玉阶怨鉴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每日一诗唐·李白玉阶怨鉴赏(读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每日一诗唐·李白玉阶怨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指现在的安徽宣城一带,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山—敬亭山,被人们称为诗山,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楼—谢朓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这里为什么这么有名,与历史上两个著名的诗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另一个是唐朝的诗人李白。

公元495年,谢朓来到这里任太守。虽然来这里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却成为谢朓短暂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山清水秀的宣城给了谢朓无限的灵感,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使谢朓无论在诗的数量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峰。谢朓发展了山水诗,一扫玄言余习,将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结合起来,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佳句,对南北朝以后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连南北朝梁武帝更是夸赞他“三日不读谢朓的诗,便觉口臭”,给出了超高评价。

谢朓在宣城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还留下了一座楼,也成了江南四大名楼。谢朓担任宣城太史时,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上修建一楼,名为高斋。到了唐朝,为了纪念谢朓,在高斋遗址上修楼,取名北楼,也叫北望楼,又叫谢朓楼。在唐僖宗乾符元年,明嘉靖、清康熙、清光绪年间当地的长官对此楼都进行了重建重修,使之得以保存,叠障楼、高斋楼、古北楼都是它曾经的名字。不幸的是1937年日军侵华时将此楼炸为一片废墟。1997年当地政府在其遗址上重建了此楼,1998年峻工,自此这座历史文化名楼又重现人间。在这里,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山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

时隔258年之后,它迎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李白。自744年被赐金放还,李白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游历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李白在外漂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一颗心漂泊了这么久,急需要一个温暖的港湾,这时就出现了。李白的族弟正在宣州做长史,听说李白在皖南一带游历,对李白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李白一来到宣城这个地方,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李白虽然官场失意,但并不影响他的热度,他受到了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得到了当地名流的无限追崇,一帮人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在谢朓楼上开怀畅饮,生活自在惬意。这里有一个自己崇拜的偶像谢朓,还有一帮热情的朋友相陪,更有优美的山水让自己沉浸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暂时抚平了李白那颗受伤的心灵,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如果不是族叔李云的到来,李白就让自己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了。李云,当时的散文大家,文采出众,文章写得隽永洒脱,任职校书郎,后升至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李白视为同道中人,人生知己。

正好李云去京城任校书郎时路过宣州,李白作为东道主热情款待了他。两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时局的变化,他虽然远离朝廷,但心系国家,这些都无不牵动着他那根敏感而又不愿触碰的神经。近年来,唐玄宗耽于享乐,日渐昏庸,独宠杨贵妃,不问朝政,把朝中大权给了宠信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小人不断得志,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备受冷落甚至被迫害。李林甫下台了,这边杨国忠又继续祸乱朝廷,兴风作浪,那边安禄山也对朝廷虎视眈眈,朝廷不再是国家人才的聚集地,而成了个人弄权的舞台。李白对朝廷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这时李白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抓不住,只有迅速地坠落。

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今天的日子却满是烦忧。这次我们看到一个与平时不同的李白,情绪极其低落,心情特别烦躁,内心十分痛苦。无须再用景物作铺垫,更不必用景物当背景,直抒胸臆,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豪爽与洒脱了。是啊,我们替李白想一想,此时他已经53岁了,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接近暮年了,试问有几个人能像贺知章那样的幸运,64岁才开启多彩人生呢,难怪他自己都说“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了。李白一句牢骚话,却成了千古名句。昨天的时光已过去,过去的人和事都不在了,今天的时光虽然还在,却没有一个人和一件事是顺心顺意的。这种感情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

你以为李白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吗,就这点气度吗?那你就想错了。他虽然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忧愁和烦恼,却有着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境界,难怪贺知章称他是“谪仙人”呢!在诗的第二层,李白话锋一转,来了个一十百八十度大转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他以开阔的视野告诉我们,在秋季寥阔的天空,一群大雁正乘着长风往南飞去。我们从那壮观的景色中,更看到诗人宽广的心胸,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看不到这种风景的。长风送秋雁,李白送李云,点明了诗的主题—送别,面对着这样寥阔的景色,不由地激起两人一块酣饮高楼的兴致。在这谢朓楼上,谢朓楼以诗而得名,两人的文章又如何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云也是文采出众的人,文章写得隽永洒脱。东汉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后唐朝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这里蓬莱文章指的是李云的文章,李白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里,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诗歌刚健遒劲,掀起了一个诗歌高潮。称赞完朋友的文章,李白也毫不谦虚,自比小谢清新秀发。大谢小谢都是山水派诗人,大谢谢灵运是山水派的开创者,小谢谢朓在前面也说过了。两人都有着出众的才华,应该有更为远大的理想。“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应该怀着豪情壮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一扫而光,心头一切烦忧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诗人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跟这个世界完全相反的世界,好比海洋中间的一个小岛。虽然身体始终被羁束在黑暗污浊的现实中,但诗人让精神与身体暂时进行了分离,我们看到了诗人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中遨游驰骋。

但诗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抽刀断水和借酒销愁的做法虽然有一时的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精神与身体并不能长久的分离开来。诗人从幻想回到现实,谢朓楼前是终年长流不息的宛溪水,人生的经历与自然界的景物都相互关联,就如这眼前的不尽流水与诗人无穷的烦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用意志斩断烦忧却尤如用刀截断流水一样徒劳,酒能解决问题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虽然没有解决李白的烦恼,而这两句话却经常被我们用来引用。

人生的苦恼果然是一道无解题。最后诗人经过自己思想上的变化找到了摆脱苦闷的办法,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感叹,当然实属无奈之举。人生有几件事能合乎自己的心意呢,很少吧。再桀骜不驯的人,人生也会教你屈服的,李白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散发”是披散头发,解冠隐居;“弄扁舟”是指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复仇后,辞官退隐。既然无法拥有不如选择放下。李白所处的时代和他代表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对于昨日的不舍,今日的烦忧,选择放下,选择过那种无拘无束,泛游五湖,逍遥自在的生活。

读李白的这首诗可谓是一波三折,有点像过山车,忽上忽下,一会在地上,一会半空中,变化多端,不可思议。其实我们都有李白这样的精神苦闷,身陷现实的牢笼,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寻求着各种各样办法,让自己那根不安的神经安静下来,使精神得到解脱,这不是逃避,而是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去应对现实中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