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原标题:往届生为何“返校”创业(主题)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往届生怎么创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往届生怎么创业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往届生为何“返校”创业(主题)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显现人才“强磁场”效应(副题)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通讯员 李彦辰 黄芳
曹力文是哈工大(威海)2017届毕业生,在北京打拼两年后,2019年他又重返威海,回到坐落在校园里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加入天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他大学老师参与创建的企业。曹力文挑大梁研发的无人驾驶线控平台部分投产后,已引起投资商的关注。
“这个园区的创新创业氛围非常好,虽然企业是初创,但发展势头很好,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干劲儿特别足。”曹力文说。
建校30多年来,哈工大(威海)毕业生不愿留在威海,一直是困扰着校地双方的“威海之问”。但2019年以来,留在威海的哈工大毕业生大幅增加,2020年达到创纪录的200人,更有30多位像曹力文一样在外地名企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回流,在校园里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
2019年,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两栋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威海利用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两所高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用平台承载人才、集聚人才。威海市委、市政府发起成立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其牵头引领构建“1 4 N”创新平台体系,两所高校成为平台的两大支柱。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由威海市政府、威海高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创办,园区依托哈工大一校三区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围绕山东省和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建设了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园建立“两清单一平台”服务机制,收集成果清单、企业需求清单,组织校企双进等活动,针对产业链的断链、弱链和短板,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将创新链融入产业链。
一直想拓展业务范围的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位世波,在哈工大(威海)的成果清单中找到了“新商机”——汽车双电源系统。企业与学校的孟凡刚教授团队共同成立天凡公司,新公司研发团队进驻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主要研发商用车供电与配电设备。2021年,天凡公司获得汽车双电源5000余万元的产品订单。“天凡公司是典型的研发销售在园区、生产在企业的‘哑铃式’企业。”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景卉介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创新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园区企业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吸引了大批哈工大(威海)学生在此实习。公司总经理刘红日说:“我们公司就在校园里,学生们来实习就像去教室一样方便。虽然是实习生,但我们把他们当作正式员工来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让这家企业留下了哈工大(威海)的16名毕业生。
正式运营两年多来,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成功孵化27家科技型企业,吸引了5位院士、1位杰青带团队加入,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9人,博士以上学历31人,硕士以上学历82人,吸纳应届毕业生45人,人才高地的“强磁场”效应正在显现。
责任编辑:刘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