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老粉都知道,米粒是个“社交恐怖分子”。他下楼跟小伙伴玩的时候,特别善于打听各种八卦,时不时还能充当个调解员什么的。
那天他又回家念叨了,说邻居家的女孩沐沐,整天阴晴不定的。刚还玩得好好的,突然间她妈妈一句话就能让她陷入抑郁,整个人低气压,无法再开心起来。
用米粒的话说就是:
“她一旦进入那种状态,就是谁说什么都没用,哄也哄不好,逗她也不笑了。”
原来,沐沐家是个二胎家庭,她是家中的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每次妈妈因为她和弟弟的矛盾批评她,她整个人就会陷入那样一个阴郁的状态。
这种情况其实真的挺常见的,二胎家庭中的姐姐,承受了太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孩子们根本想象不到的东西。
这让米粒妈想到一部多年前的纪录片:《姐姐》,它是导演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节目编导的时候拍摄的。
这部片只有20分钟,但是从头一分钟开始,你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窒息,直到现在,这部片在豆瓣的评分依然有9.2之高。
纪录片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拍摄了一个龙凤胎家庭的日常生活片段,但是姐姐在家庭中的无助真的是太真实了。
在重男轻女的偏见和冷漠下,小女孩遭遇的简直就是来自至亲之人的PUA。
姐姐的身份是原罪吗?
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四口之家,女孩蕊蕊和男孩峰峰是一对龙凤胎。
整个片中妈妈的话里充满着:“你是姐姐……”,好像所有一切应该懂事、无条件忍让的理由,只是因为蕊蕊是姐姐。
其实,这两个孩子是同时出生的,都是6岁。因为父母觉得女孩可以照顾男孩,所以人为地把蕊蕊定成了姐姐。
父母给峰峰报了国际象棋班,要求姐姐给弟弟当陪练。
峰峰不按规矩走棋,蕊蕊一次次指出来,但弟弟就是乱走。蕊蕊赌气不想再和弟弟玩了。
峰峰一看这情况,立马跑走去找妈妈评理。妈妈过来之后直接就是一句:
“你是姐姐,陪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爸爸不在家,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蕊蕊你懂点事儿行吧?”
劈头盖脸一顿指责之后,妈妈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鄙视的目光。这是米粒妈最受不了的,整个片中充斥着妈妈诡异的眼神,那里面满含着偏见。
弟弟见玩不了象棋,就起身要去房间里拿积木。虽然自己也有,但他却非要玩姐姐的。
蕊蕊一把抢过来不让他玩,因为弟弟每次玩过积木都不收拾,反而要蕊蕊去收拾整理。
妈妈反复说教了一顿蕊蕊,蕊蕊委屈地抱怨道:
“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
妈妈竟然冷哼了一声,回应了这样一个轻蔑的眼神。
这个我真的是看不下去,难道作为一个正常的母亲,不应该立刻反驳说:“妈妈是爱你的”吗?
数落完姐姐,妈妈立刻一脸宠溺地抱着弟弟开始有说有笑。姐姐落寞的坐在一边,好像被孤立在了一个孤岛上一样。
她也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啊!她原本也应该拥有最正常的宠爱,但她童年的世界里却充满了委屈和孤立。
当没有人站在你这边
家里平时都是妈妈在,爸爸是警察,因为工作原因难得在家。
对于蕊蕊来说,这个家里妈妈是一边倒的偏向弟弟,但爸爸有时候还是跟自己一条战线的。所以这个周末爸爸回来了,蕊蕊特别开心。
等待做饭的过程中,妈妈一直搂着弟弟坐在电视前看球赛。蕊蕊想看动画片《狮子王》,跟弟弟商量换一下台,弟弟扭头问妈妈:
“妈妈,你想看球赛还是《狮子王》?”
妈妈显然没有主持公道的意思,回答:
“那你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都看球赛。”
站在门边的蕊蕊满眼落寞,她走上前,挡在了电视机和弟弟的中间。弟弟生气地指着姐姐大喊道:
“给我杀了!把她杀了!”
面对儿子的惊人之语,妈妈好像没听见一样,没有制止,只是不耐烦地说:
“你们两个再打我就不管了。”
妈妈起身喊爸爸过来主持公道,但爸爸来了只是简单批评了弟弟两句,和蕊蕊商量:
“先看评球,然后再看少儿节目。”
蕊蕊得不到想要的公平,就躺在地上打滚,以作抗议。妈妈指着蕊蕊:
“你看这是故意的吧,我是管不了你了。”
爸爸拉起女儿,又是一番训斥:
“你是姐姐,让人笑话,起来。咱们家四个人,爸爸妈妈弟弟都愿意看球赛,少数服从多数,是不是?”
又是一句“你是姐姐”,姐姐这个身份,就是被要求无条件妥协和忍让的唯一理由。
这个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从来就是偏心的孤立,蕊蕊永远是少数,因为没有人站在她这边。
一家三口都坐上了饭桌,只有姐姐还倚靠在门边,不愿意靠近。爸爸出声叫她吃饭,蕊蕊说:“你们总是训我。”
她尝试将这一天里发生的事都告诉爸爸,说自己不想陪弟弟下棋,但妈妈非要她陪着下,自己不开心。晚上也看不到想看的电视节目。
但爸爸的反应让她失望:
“你不是姐姐嘛,你这么自私还行啊,什么事光管你个人。你弟弟现在学国际象棋,得两个人下,为这个批评你应该。几天不见面一点进步都没有,这还行啊?”
他还继续加码说,弟弟比她错误少是事实,她太任性了,比如现在就不吃饭。
蕊蕊实在是太委屈了,没有台阶,也没有人理解自己。
最后,还是爸爸的一句夸奖让蕊蕊坐上了餐桌:
“蕊蕊也有优点,舞蹈学得很好,画画也很认真。就是脾气得改。” 爸爸接着说:“去练舞蹈,妈妈都说你练得可好了。”
蕊蕊一听更委屈了,控诉妈妈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一句:“她没对我说过一次!她动不动就和弟弟说悄悄话。”
弟弟察言观色,把椅子搬到妈妈旁边,说不愿意挨着姐姐。
妈妈继续附和,把姐姐对自己的不满归结于现在的小孩性格太独了。6岁的蕊蕊不懂得反驳,只能大喊:
“就是你。”
坐在一旁的伸手打了蕊蕊,指责她说:“谁让你说妈妈的?”蕊蕊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米粒妈可以看到,蕊蕊得到的爱确实是太少了,以至于爸爸的一句夸奖,对她来说就像救命稻草一样,听到之后,她就立刻抓紧了攀援上去。
而从始至终,妈妈对蕊蕊脸上都是一种轻蔑嘲讽的表情,我真的不知道,同时自己的骨血,为什么可以生出这样的表情。
而面对这样的冲突,爸爸不关心蕊蕊的内心想法,只是催促她和妈妈认错。
这时候的妈妈,已经抱着弟弟进屋看电视了。母子俩亲密无间,有说有笑,对于蕊蕊来说就像一种示威。
蕊蕊无奈地说:
“道歉没用,妈妈不喜欢我。”
爸爸的一再强迫下,蕊蕊终于无助地流着眼泪,迎着妈妈嘲讽的目光和弟弟挑衅的表情走过去说:
“妈妈刚才我发脾气,我错了。”
这才得到了妈妈一个拥抱:
“以后改了就好了啊!”
重男轻女的伤害
片中的妈妈,看蕊蕊的眼神中可以说根本找不到爱,但对弟弟的那种宠溺,都快要从眼里溢出来了。
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使然。
在两个孩子,或者多个孩子的家庭里,“姐弟”组合,好像姐姐就是那个天经地义,要处处牺牲的人,“因为她是姐姐。”
父母期待姐姐的角色是弟弟的陪衬,她理应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成就家中的男孩,甚至无论她是姐姐还是妹妹,因为现实中,妹妹托举哥哥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米粒妈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新闻。
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由于长期疑遭受家里的索取,心理压力很大。
2020年十月,在钱塘江遇到涨潮意外去世。事后公司对家属补偿了6万元,但三天后其父母突然索赔41万,原因还是为了给儿子买房攒首付。
很多网友说,洛洛简直就是“现实版樊胜美”,但其实,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那失衡结构中的弟弟,就一定是幸运的吗?其实不是,弟弟和姐姐,往往都会成为这种“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
米粒妈的家族中,有两家是这样的家庭。一个是我二伯家,一个是我五叔家。
二伯家的儿子就是妈妈堕掉N个女孩后终于“喜得”的“贵子”,他从小在众星捧月的的家庭中长大,全家对他不说半个“不”字。
谁要是稍微对这个“贵子”有说“不”的迹象,二伯第一个站出来跟他没完。
结果他初中都没念完,一直“家里蹲”到现在也没有工作。给他找的工作都没干超过一个月,一直靠啃老过活。
而且在啃老的情况下还买了个车,整天开着车游手好闲,到处招摇。
最要命的是,他娶不到媳妇。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学历,也没有走出他们村的生活能力,而他们这个村,全!是!男!孩!
另外一个现实版的例子就是我五叔家了。他家也有个宝贝男孩,也是没有能力学习和生存。
但为了生活,总归要做点什么吧。于是辗转多时,在一家工地工作了。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不遵守工地的规定,把腿给弄断了。
超越规则之上的溺爱,使他终身没能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他漠视规则,等同于漠视自己的生命。
相反,从小被轻贱和忽视的女孩,很小就在压迫和磨难中学会了生存。她们都有极强的判断力、变通的能力,而且这种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她们在社会上迅速立足,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但原生家庭刻在这些女孩内心深处的痛,是需要她们终身去自我治愈的,她们独自舔伤的能力特别强,因为她们的伤格外深。
因为长期的心理暗示,她们真的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不配被爱、被关注。
这会在她们日后的择偶上,很难放下对对方的戒心;亦或是因为太过缺爱,放弃判断而盲目地投入到另一个坑里。
父母的爱,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底色。
无论是因为缺爱而发展成讨好型人格还是偏激型人格,都将是悲剧命运的开始。
如果恰好生于这样的家庭,请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许在爱与被爱的路上,这些女孩们会走一些弯路,但让自己最终冲破原生家庭伤痛的,一定还是坚强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如果作为母亲,你把她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请一定用平等的爱来滋养她们。
因为女性的天职不是妥协、牺牲,成就他人,她们有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被尊重,被看见。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