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摄影雷远东

作为军迷心目中的超级“网红”,翼龙系列无人机的每一次亮相都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去年2月,翼龙II无人机实现首飞,真机更是亮相了在德阳举办的2017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让川内的军迷,在家门口一饱了眼福。公开信息显示,截止目前,翼龙无人机还是中国军贸无人机最大订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翼龙系列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高端技术的新名片。

1月24日,翼龙无人机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季晓光现场透露,未来五年翼龙I和翼龙II将实现产值超百亿。记者了解到,今年翼龙ID将率先实现科研试飞,这款介于翼龙I和翼龙II之间的无人机,性价比将更高。随着正在研制当中的新型和改装版无人机不断面世,翼龙无人机的大家族更加壮大了。

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2)

针对无人机这个领域,季晓光表示,将整合航空工业集团内外军民优势资源,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建立航空工业无人机系统公司,将无人机产业发展成为航空工业支柱产业和军民融合的示范工程。做强做大翼龙系列军贸无人机提升产业能级。除了军用外贸无人机外,还将面向市场及商业部用途,以核心研发资源投入开发工业级商用无人机并实现产业化。

今年将建成凯迪智慧无人机系统技术集成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以用户需求和市场驱动翼龙技术创新和发展。建立无人机研发平台。未来两年,投资12亿建立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无人机研发平台。研究所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研发转型。建立国际一流的无人机研发的核心基础能力。

此外,建立无人机产业化集群发展基地。未来两年,投资10亿在成都市建立无人机集成和交付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建立无人机保障和运营公司。

>>探访

解密一架翼龙背后的秘密

从总装到试飞最快只需要两个月

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3)

一架飞机从研发设计到总装试验,步骤繁杂,每一个程序都不能掉以轻心。

昨日,记者来到航空工业成都所“翼龙”系列无人机总装集成基地,探秘一架“成都造”无人机出生背后的故事。

诺大的厂房里原本有些空旷,但是却被一个个总装完毕的飞机填得满满的。它们都已经找到了“主人”,待时间已到,将被运到世界各个角落。

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4)

现场摆放的电脑里,随时查询到飞机的每个设计环节。年轻的面孔穿梭忙碌,他们正在为更多亟待交付的无人机做着冲刺。

“我们的无人机总装集成的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翼龙无人机现场总指挥李永光介绍,没有了传统的手绘图纸,所有环节都实现了数模化。

李永光表示,一架“翼龙”Ⅱ无人机是由百余家供应商所提供的130多个成品部件组装而成,至于零部件则更多。光铆钉安装就需要超2万颗。“这是一项非常繁琐但又要求细致的工作。”他表示,在基地工作的近100余位工程师中,大多数毕业于成都周边地区的航空和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他们每人都有专门负责的特定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具体而言,一台“翼龙”Ⅱ的组装环节需要经过10个标准段位,包括“机体零部件制造”“零部件整合”“固定点施工”“电网敷设”“导管安装”“动力安装”“成品安装”“各系统测试”“大系统联试”和最终的“试飞”。

由于智能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在基地,一架“翼龙”Ⅱ无人机的诞生从总装到最终完成试飞,最快只需要两个多月。

一架无人机背后有6个人在操作

飞行监控席和任务监控席要备份

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5)

无人机系统是由地面控制系统和无人机两部分组成。

在厂房外,一个普通集装箱那么大的封闭空间,就是翼龙无人机的地面控制室,也是吴晨阳的工作间。

1993年出生的吴晨阳是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地面实验站的实验员。他告诉记者,室内摆放的六把椅子以及相应的操作台,每一个对应一个相应的岗位。分别是飞行监控席、任务监控席。中间还有两个同样的席位与上述两个席位互为备份。不管有没有第二架飞机,都要有两个人随时补位。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及时接管控制权,保证飞机平稳飞行。

此外,还包括链路操作员,负责搭建地面站和飞机之间的地空对话通道。任务协调席,负责情报的处理和数据分析。

翼龙无人机的黑科技(翼龙ID今年科研试飞)(6)

一架无人机,理论上要有6个人进行操作。飞行员一般由有有人机飞行经验的人员来负责。“他知道飞机在空中是什么状态,即便坐在房舱里,也有切身体会。”吴晨阳告诉记者,而在飞机没有交付之前,他们的工作更像是一个多面手。可以适用多个岗位。

吴晨阳告诉记者,他曾经在飞行长航时,在舱里面呆了18个小时。由于要参与另外一个试飞工作,这个春节吴晨阳又要在国外度过了。但吴晨阳说,参与试飞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儿。“看着飞机顺利升空的那一刻,自豪感满满。”

由于在国外曾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了一个技术难点,从而保证用户的飞行任务及时执行。惊叹于这个年轻人的应急反应及技术能力,用户非常惊叹,在电话中连连称赞他是天才。谈起这件事时,90后的吴晨阳显得很腼腆,“能在第一时间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也是我的荣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