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闫 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江大河2励志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江大河2励志话(从艰辛与梦想中读懂国之大者)

大江大河2励志话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闫 伟

在故事与精神层面都与首部一脉相承的《大江大河2》,无论对于人物命运的书写还是改革叙事的铺陈,都实现了一种更为纵深化的开掘。《大江大河》系列剧的高级之处在于格局,其把改革艰难性的现实逻辑合理转化成了戏剧创造逻辑,让社会发展变革与人物命运际遇实现了长天一色的融合感。剧作徐徐展开了一段地地道道的中国式改革故事,根深蒂固的体制藩篱、守旧思想、人情世故,和现代性以及改革精神之间的深度博弈,被外化成了生动的戏剧看点。在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下,角色命运的无力感与人格的坚韧性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让作品兼具史诗品格和人文光芒。

对国之大者,当心中有数。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江大河》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接续性地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艰辛跋涉和内心梦想,串联起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改革足印,使特定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具象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客观真实中透着鲜活感动,如此的审美质感再一次展示出剧作团队在处理历史与艺术、社会与个体、宏观与微观关系中的超凡功力。

《大江大河2》在“勾心斗角”和“情感关系”方面的某些深描,一度遭到诟病,但换个角度看,其实是在淋漓尽致地展现我国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为表现改革艰难性和必要性做足铺垫。改革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剧中正是展现出以宋运辉为代表的坚定改革者,在斩断阻碍改革前路的种种“传统”和“人情”时的思想挣扎和心灵灼痛,因而才让改革成果更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生动地诠释了“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深刻道理。剧集尾声处宋运辉带梁思申的返乡寻根和心灵独白,更是为改革精神做出了民族根脉与文化自信的注脚,成为颇具深意的点睛之笔。可以说,作品用一个虚构的故事,高度浓缩了中国改革的真实历程,也从某种程度上照亮了改革进入攻坚期后向纵深推进的精神之路。

与一些同类题材剧为了追求史诗性而导致的“见事不见人”相比,《大江大河2》对于多维人性和中国式人情世故的挖掘可谓入木三分。主要人物中几乎没有纯粹的“坏人”,但也没有完美的“好人”,家庭、环境、经历、角色、立场、性格的不同而生成的差异化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有优劣却均有着源于必然性的合理化归因,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宋运辉和程开颜的婚姻经历所生发出的人生况味,小雷村在遭遇变故时揭示出的人性真实,杨巡在八面玲珑背后的浓醇亲情,东海领导班子的各自性格特质与彼此微妙关系……一鳞半爪中所触及的深层社会规约和心理结构,都让雄浑的改革故事具有了性情温度和文化思考。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分别“代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个个都难,且时常难上加难。这一方面对于改革动力进行了人格化反思,昭示出单凭所谓的草莽与精明必然难以维持改革的持久性;另一方面使人物的成长蜕变和时代的螺旋上升有了互文、互融与互动。深陷于内外困境的宋运辉,即便有老徐、小拉、水书记的开导相援,有大寻的掏心掏肺,但最终的支撑点还是自身的人生格局与坚韧性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当家庭破碎与“身败名裂”都不可坠其志时,宋运辉已然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真改革者。在浩浩荡荡的社会发展之大江大河中,正是宋运辉们让一股改革锐气所向披靡,让一股浩然正气纵横驰骋。

除了格局的高远和思想的深刻,制作的考究与表演的纯熟,也是《大江大河2》高品质的重要保障。演员王凯无疑是扮演宋运辉的最佳人选。宋运辉与靖王(《琅琊榜》)、明诚(《伪装者》)、方孟韦(《北平无战事》)在人格底色上具有某些同质性,刚正不阿,率直执拗,这恰是与王凯的气质最为贴合的,因此对于人物的演绎得心应手。其他演员即便偶有用劲儿偏大之感,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短板。全剧对于年代氛围的还原充满匠心,为故事的可信性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情节叙述方面基本自然流畅,但如果在个别段落的节奏把控、三位男主的线索互搭、不同圈层角色间的通联交集等方面做些优化,艺术效果则会更佳,但这并不影响《大江大河》系列代表着国剧创作生产的一流水准和发展方向。(闫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