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1)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2)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3)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4)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5)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6)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7)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8)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9)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10)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11)

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电影(茅盾文学奖与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12)

由东方卫视、南瓜视业联合出品的百岁山《斯文江南》,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四大江南水乡古镇之一的乌镇播出第四期,节目邀请俞灏明演读茅盾先生的经典作品,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茅盾先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嘉兴桐乡人。坐落在乌镇观前街17号的茅盾先生故居,自1896年7月4日至1909年离乡求学,茅盾先生在这里诞生并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十三个春秋。乌镇不仅是茅盾先生的故乡,也是他求学之路的起点。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

我们跟随俞灏明的脚步来到乌镇,看他演读《子夜》再现黎明前的黑暗;解析《风景谈》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聆听《乡村杂景》之声感悟水乡古镇的文脉传承.......。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在病榻上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先生,致信中国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当时,他已病重多日,身体极度虚弱,只好口述让他儿子代笔写了这封给作协的信,并用巍巍颤抖的手在落款处签了“茅盾”两个字,他还特意叮嘱儿子将信先放好,等将来再送。据对茅盾先生为人处世的分析,极有可能一是在生前不愿接受过多的荣誉;二是想等第二年鲁迅文学奖的设立。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捐献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目前已举办了十届

茅盾文学奖至今仍是中国最重大、最受关注的文学奖,推动了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繁荣。茅盾先生一生也是不断关爱和提携后辈,节目主持人曹可凡介绍了当年茅盾先生对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的评论和帮助,茹志鹃也从先生两千余字的评论上站了起来,勇气百倍。“站起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身边的儿女。”茹志鹃的孩子王安忆长大后也凭借自己创作的《长恨歌》赢得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的作品和为人就像灯塔一样,照亮着读者和文艺工作者前行的路。胡耀邦同志曾高度评价茅盾先生:“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著名作家张光年(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词作者)也赞赏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在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已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第一届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芹)。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小说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引起极大反响。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都立项拍最终出现了两个堪称经典的电影版本。北影首先在四川简阳开机,故事叙述以四姑娘秀云为中心。八一厂在内江拍摄,改为以许茂为中心,因为同时开拍同名电影,所以两厂都铆足了劲,精选了精兵强将担任主创人员,可谓众星璀璨。八一厂阵容:导演李俊 主演贾六(饰许茂)、斯琴高娃 (饰三姑娘)、王馥荔 (饰四姑娘)、周宏(饰七姑娘)、赵娜(饰九姑娘)、冯恩鹤(饰金东水)。北影厂阵容:导演王炎 主演李纬(饰许茂)、张金玲(饰三姑娘)、李秀明(饰四姑娘)、刘晓庆(饰七姑娘)、李凤绪(饰九姑娘)、杨在葆(饰金东水)。

第一届获奖作品《芙蓉镇》(作者:古华)。小说描写了1963年--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变革,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芙蓉镇》搬上了银幕,由谢晋执导;刘晓庆(饰胡玉音)、姜文(饰秦书田)、徐松子(饰李国香)主演,影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1987年,刘晓庆因成功饰演女主角胡玉音而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三届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小说以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用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来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1993年,由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同名影片(又名《月落玉长河》)。影片由霍达和张翠兰编剧、谢铁骊导演;王诗槐(饰韩子奇)、史兰芽(饰韩新月)、盖丽丽(饰梁冰玉)、薛淑杰(饰梁君碧)主演。

第四届获奖作品《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小说讲述了传说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同根家族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下,素有“仁义”之名的白鹿村内纷争不断,古老的土地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由华夏电影公司拍摄同名电影,原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影片由王全安执导,张丰毅 (饰白嘉轩)、吴刚(饰鹿子霖)、郭涛(饰鹿兆鹏)、段奕宏(饰黑娃)、张雨绮(饰田小娥)等主演。该片筹备9年、拍摄3年,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主要表达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该片获得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2018年6月15日获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

第七届获奖作品《暗算》(作者:麦家)。小说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并有七个叙述者,作为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每部分的若干章节故事串联起来。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变幻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常人固有思维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这个神秘职业的新解读。2009年,陈国富、高群书两位导演就携手将《风声》搬上了电影银幕。2012年,周迅、梁朝伟也联手拍了一部电影《暗算》—《听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