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总会涌现一大批为国家为忠爱的事业而不断奉献的科学家。他们心系科技的发展,努力燃烧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冲击外国的科技封锁,组成科技报国的最美风景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致力于伟大爱国精神与伟大科研精神的传播,同时向为祖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以手绘的形式表白我们心中伟大的贡献者们。

卓越成绩 我们有目共睹

今年是2021年,建党百年,我们激情澎湃。在科学的领域,是他们用智慧筑起学术的高塔,指引后人;在中国大地上,是他们以身为则,担保了国泰民安、河清海晏!

18名来自艺术学院18-20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设计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子参与本次活动,一笔一画绘出建党百年来我国不断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定格科学闪耀真理光芒的瞬间,传承崇高科学精神。

“我们从小就在电视上看这些科学家的科普纪录片,”团队成员艺术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青年一代都铭记这些伟大科学家。这毅然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

伴随着科学家的肖像定格在画纸上,笔尖的触感似能传达敬意。“我很荣幸能参与这次活动,用笔绘画科学家的伟岸。”这不仅是团队成员激动情绪的表达,更暗含所有青年人对老一辈科学家所作出的卓越成绩的有目共睹:

邓稼先不顾核辐射的危害,也要原子弹和氢弹的实验成功,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袁隆平一生浸在稻田里,发明的杂交水稻使全中国人民吃饱肚子,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农神”。

钟南山在疫情爆发时已经84岁,但仍不惧年龄的界限,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

科学精神永垂不朽(笔尖上的科学精神)(1)

深挖历史 重塑现实意义

在绘画的过程中,团队同学们争取在作品的艺术性与写实性上达到平衡,完成兼顾科学精神和科学家自身独特品性的创作作品。

当团队同学深入了解到:邓先生他来的时候,中国没有核工业,当他走的时候,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核能大国——20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岳家琪不禁感叹:“无双国士,邓稼先当之无愧。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绘制时,便特意以核弹为点缀,并选择刻画邓先生仔细钻研的模样。

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里看到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的记录,从中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两千年前的古法,为屠呦呦送来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我们将本草置于画面的上半部分,看上去就像是突兀长出来的,但它确实就是灵光一现。“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这些浩瀚的古籍蕴藏着还未发掘的现代技术,能指引研究方向。能想到中国古籍,也需要通识知识的积累。这点醒我们大学生通识课的意义。”20级广播电视学考专业江嘉琳说。

钱学森有句名言,“我虽然姓钱,但我并不爱钱。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在科研成就之外,钱老的为人民服务的觉悟也让人折服。所以人物特写更注重其严肃端庄的气韵的刻画。18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李一冉说:“在为国的层面,这样的品性是崇高的;在更贴近学生志愿者的层面,我们艺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需要学习这种先进事例,这是历久弥新不会褪色的精神。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投身建党百年科学家宣传工作,用画笔传达笔尖上的科学精神。”

在绘制钟南山院士的画像时,不免联想到并参考了《钟南山战疫60天全记录》。他是院士,也是战士。他让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去了。“我们难以想象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抗疫最前线奋战了60多天。”我们只画了白大褂、听诊器这样看似普通的装备,但医者,一袭白衣,就无端自有战者之风。将仁者之心寄于细腻的笔触,希望能以此慰藉疫情中疲惫的心灵。

CCTV中国电视报曾发微博称,袁老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水稻,自然是画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我们不是吝啬得只画一株水稻,而是想突出那独特的“一”。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随着我们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更加坚信:我们可以用鲜活的事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建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科学精神永垂不朽(笔尖上的科学精神)(2)

科学精神永垂不朽(笔尖上的科学精神)(3)

科学精神永垂不朽(笔尖上的科学精神)(4)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科学精神永垂不朽(笔尖上的科学精神)(5)

编 辑 | 马溶(云南大学)

校 对 | 新媒体小组

统 筹 | 胡同洲

审 定 | 杨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