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资源再生

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关键词)(2)

资源再生是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新的产业:一是用废弃物资生产再生资源的产业;二是利用废旧设备,生产零部件或设备的再制造产业。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工业化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出现资源严重短缺,主要矿产面临全面枯竭的现象;同时,有大量废弃物资和废旧设备闲置,它们是有价值的资源。资源紧缺与富余同时并存,这是非常矛盾的。

现在世界各地废弃物围城,废弃金属堆积如山。这是普遍现象。据报道,地球上已堆积的废旧物资以万亿吨计,每年新增100多亿吨,发达国家的废弃金属蓄积量超过数千亿吨,其中大部分处于报废和闲置状态。例如,有一百年历史的世界钢都,美国匹兹堡的钢铁业已经永久停产,它造就了一个数百平方公里的“钢铁坟墓”;世界最大的飞机坟墓,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是占地1055公顷绰号“骨院”的飞机坟墓。这里放置已退役的飞机超过4000架,几乎囊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所有飞机机型。此外,同等规模的美国舰船坟墓,停泊退役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独立”号等8艘航母,每艘含有约5.9万吨金属;还有规模更大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汽车坟墓、轮胎坟墓以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脑等家用电器的坟墓。

实际上,钢铁坟墓和所有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它们完成使用期成为报废设备,是重要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等资源。例如,电子产品富含锂、钛、黄金、钢、银、锦、钻、钯等稀贵金属,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公斤银、172克铜;1吨废旧个人电脑,可提炼出300克黄金、1公斤银、150克铜和2公斤稀有金属。它是比天然矿石品位高得多的富矿。因而,现代城市成为可间收金属的仓库,称为“城市矿山”。

日本被认为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工业化大量利用世界矿产,现在大部分积蓄在产品或废弃物中,成为“城市矿山”富矿区。据统计,日本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800吨,点现有总储量42000吨的16%,超过世界黄金储量最多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达6000吨,占全世界总储量的23%,储量排名第一,超过世界银储量最多的波兰;稀有金属钢是制造液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目前面临资源枯竭,日本钢藏量1700吨,约占全球天然储量的38%,位居世界首位。铅560万吨,储量排名第一。锂、钯的储量分别为15万吨、2500吨,储量排名为第六、第三位。它可能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

从哲学意义上说,依据“物质不灭原理”,人们开采出来和已被利用的矿产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产品的形式,或主要以废弃物的形式堆积在地球表面。也就是说,世界上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已经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它的不可再生的性质,通过资源再生,已经具有可再生的性质。

再制造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又一个重要产业。所有机电产品,它们作为整体完成使用周期后,有许多零部件是完好的,经过检修可以再利用。例如,德国刀具的钢材好寿命高,在废弃设备的刀具的刀刃上刷镀纳米陶瓷,生产再制造的刀具,它的精度和硬度远超德国的产品,价格仅为德国的1/10。又如,我国航母辽宁舰是利用废旧舰体再制造的,它省去铁矿开采、冶炼、铸造舰体等重污染、高能耗的加工程序,同时还为国产航母提供了样板。与从采矿开始建造比较,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和能耗,而且还节约了时间,又为我国生产航母积累经验、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

我国再制造,拆解废旧设备,运用的现代高科技,如计算技术激光探伤、三D打印、纳米陶瓷等,再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发展再制造产业,将废旧产品真接还原成新产品:省去了开采、冶炼、翻砂铸造等污染和能耗最集中的环节,使产业链缩短了80%,是多快好省的。据报道,美国每年交易新车1200万辆;交易二手车、翻新(再制造)车为4200万辆,是新车的3.5倍。专家估计,未来的维修行业,80%以上的零部件将来自规模化、专业化的再制造企业,将降低成本50%,市场规模可达50万亿美元。我国设备探伤、修复、辑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先进水平,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和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以此看来,我们需要反思40多年来资源保护的对策和战略。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发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首次提出资源短缺的问题,向世人警示一场深重的资源危机,宣告“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宣言》说:“地球生产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的能力必须得到保持,而且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加以恢复或改善。”“在使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时,必须防范将来把它们耗尽的危险,并且必须确保整个人类能够分享从这样的使用中获得的好处。”1992年,第二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发表《里约热内卢人类环境宣言》,基子资源危机等问题提出世界经济一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40年来,人们对资源保护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所认识,在科学技术、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作出很大投;但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甚至没有缓解,而且是越来越严重了,资源“耗尽的危险”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这里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文明的范围内,用工业文明的模式,无论怎样的高新技术,无论怎样节约,只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率,或者减少资源全面枯竭时间的到来,但是并不能根本解决资源危机。我们面临资源全面短缺问题,它起因于工业文明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这是一种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实现社会物质生产转型。

实践表明,资源再生有利于节能和环保。有文献报告说:“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尤其耗费能源。例如,铝的循环利用最多能将能源消耗减少95%;塑料的循环利用可以将能源消耗减少70%;钢铁、纸张和玻璃分别可以减少60%、40%和30%的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还可以减少引起烟雾、酸雨和河道污染的废弃物排放。”

资源再生和再制造,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向,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对策的转变:从“资源一产品一废物”转向“资源一产品一剩余物一产品…”;或者从“矿产一产品一废物”转向“矿产一产品一资源再生(再制造)一产品……”,从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方式,转向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方式。

设想一下,我国现在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国,进口商品超过5000亿美元,运送这些商品的集装箱,10个中有6个是空着回来的。如果它们装上美国废旧钢铁,我们的首钢、宝钢和全部钢铁厂,用的是美国“钢铁坟墓”里的资源,而不是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或者,我们全部汽车用再制造技术生产,而不是由现有汽车制造厂生产。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蓝天和更好的效益。为什么不欢迎和试一试,或者逐步和坚持实现这种战略转变?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余谋昌 编辑 吕子乔)

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关键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