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穴位埋线和穴位贴敷

穴位埋线就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穴位贴敷就是将中药碾末调和成膏状贴敷于穴位,利用药物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和药物的本身的作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放在一起讲讲。

对于我自己来说,穴位埋线和穴位贴敷用的虽然不少,但是相对用的范围都比较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1.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实际上主治范围很广,多用于慢性疾病。我主要用在减肥和脾胃病上。减肥是常规操作,估计很多人都会,和针刺选的穴位基本类似,大多根据中医理论选择适当的穴位,但是埋线的部位以不妨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活动为标准,还要避免伤及内脏、脊髓、大血管和神经干,不应埋入关节腔内。脾胃病也是如此,主要是背俞穴和脾经胃经的穴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穴位埋线的操作规范标准是我们科制定的,穴位埋线在这里我主要还是要强调穴位埋线的安全性和和操作规范上。

首先要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和医用线。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埋线工具,主要还是各种型号的腰椎穿刺针,以及一次性成品注射埋线针。线也都是医用蛋白线,埋到穴位里可以降解后被吸收。有的医生为了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会用药物浸泡需要埋的线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操作。

穴位埋线几天能发挥作用(穴位埋线谁都可以用吗)(1)

局部消毒还是要比针刺要求更加严格,用0.5%的碘伏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消毒。也可采用2%碘酒擦拭,再用75%医用乙醇脱碘的方法。医生最好戴无菌手套。

一般情况下是不用局麻的。埋线结束后,如果埋线口不大是可以不用无菌敷料保护创口的,如果伤口较大或者出血较多,应该用无菌敷料保护1~3天。

应当注意的是,线在使用前可用适当的药液、生理盐水或75%医用乙醇浸泡一定时间,但应保证溶液的安全无毒和清洁无菌。操作过程应保持无菌操作,埋线后创面应保持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埋线后,线头不应露出体外,如果暴露体外,此次埋线失败,用镊子夹取线头,取出完整的线。局部无菌敷料保护,千万不要任由暴露在外,或者用剪刀剪掉暴露的线头,这样都会造成感染的风险加大。

首次埋线后应该进行及时随访,因为毕竟是有异体蛋白植入,有些人会出现过敏反应,我见过有个病人出现了出现了很明显的过敏:所有的埋线点都出现红肿,自己也出现了轻度的体温升高,但是这种植入是无法再取出的,只有我们口服抗过敏药来对抗。这个患者大概1周以后过敏反应才结束。后来我们对所有过敏体质和对蛋白过敏的都要求签知情同意书。明确告知并建议不要采用这种方法治疗。

还有瘢痕体质的最好也要慎用,有可能吸收不好,我曾经遇到一个外地的患者,说埋线两年来,还可以在腹部摸到埋线留下的包块,估计是局部形成了肉芽肿。

刚埋完线不要做跑步游泳等运动,因为,此时线还没有软化,可能会随着肌肉运动到其他部位。

不过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比起针刺来说,它一周或者两周治疗一次,无需经常来医院,对上班族来说比较友好。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埋线来进行减肥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穴位埋线几天能发挥作用(穴位埋线谁都可以用吗)(2)

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大家熟悉穴位贴敷可能都是从三伏贴开始的。

三伏贴效果明显,我曾经观察过连续3年贴敷的呼吸系统患者78例,84.2%的患者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这说明冬病夏治的原理是正确的,更说明穴位贴敷真的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穴位贴敷能够治疗的疾病很多,其原理和穴位埋线有些类似,都是依靠穴位的作用和药物的作用来共同治疗疾病。穴位贴敷相对来说作用温和,但是它的顺应性更好,可以长期使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也是过敏现象,不过这种过敏往往就是局部皮肤过敏,只要揭掉膏药就可以了。一般局部皮肤休息几天就可以重新使用。因此穴位贴敷如果需要长期使用的话,往往会准备几组穴位,交替使用,因为穴位贴敷的药物都是有刺激性的,不然效果就不好,但是由于各人皮肤敏感性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就容易过敏甚至起泡。当皮肤觉得刺痒时,要及时中止局部的穴位贴敷。当贴敷后局部皮肤颜色发红不褪时,选择其他穴位贴敷。只要注意观察,及时处理,一般没有大的关系,仍然是可以继续使用。

穴位埋线几天能发挥作用(穴位埋线谁都可以用吗)(3)

主治范围:(1)慢性软组织损伤:项韧带损伤、肩胛提肌损伤、头夹肌劳损、肩周炎、腰肌劳损、菱形肌损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2)关节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外伤性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3)陈年痼疾: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结肠炎、遗尿、早泄遗精、过敏性鼻炎、虚劳、痛经、心率不齐、高血压、失眠、面瘫等。

贴敷的时候,有时为了增强疗效,可以在局部贴敷处,先用灸法至皮肤微红,或用鲜姜擦拭至皮肤微红,已增强药物的透皮能力。

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一般来说,慢性疼痛、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都选择局部阿是穴。而脏腑疾病多选用背俞穴、募穴、合穴等特定穴。比如:慢性胃肠炎选择:脾俞、胃俞、中脘、神阙;慢性支气管炎选择:肺俞、膏肓、膻中;哮喘选择定喘、肺俞、天突;慢性结肠炎选择大肠俞、关元俞、肾俞;痛经选择八髎、神阙;高血压选择涌泉。

有人就会问了,穴位贴敷和我们常用的膏药有什么区别呢?那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膏药大多用于骨伤科疾病,穴位贴敷不仅用于慢性疼痛、软组织损伤、关节炎,还用于脏腑疾病。其次膏药多用于阿是穴,而穴位贴敷即使是用于骨伤科疾病时也不是单纯取阿是穴,而是会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选穴。

很多人在使用三伏贴的时候会问,这个有年龄限制吗?这种疗法其实是没什么年龄要求的。主要是所贴的药物对特定人群是否有要求。我曾经遇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在我那里治疗面瘫,三天两头不来针灸治疗,我说你这样经常不按疗程来治疗,效果有可能不好,她说她没办法,她小孩1岁左右,由于有先心病,体质差,三天两头感冒发热,一个月有半个月在医院里,她天天陪着没有时间来给自己看病。我建议可以给小孩穴位贴敷,然后她带小孩过来,我给选了穴位后,让她自己回家给孩子贴,4组穴位,每组4个穴位,交替贴敷,刚开始天天贴,后来皮肤不好就可以一周3次,症状好转改成一周1次,如此进行1个月后,体质大为改善,2个月后就基本没有感冒等症状了。观察半年没有明显的感冒,就嘱咐她可以停用了。

穴位贴敷和药物有关系,主要是一些刺激性的药物为先导,加用一些辨证的药物,大家要知道,药物外用和口服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口服能够补气的不一定外用时起到补气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研发穴位贴敷的配方时一定不要想当然,按照药典的功效就去配伍处方了,我们一定要查询经典的外用药配方,反复多次的试验调整才能出具一个好的方案。

穴位贴敷和穴位关系更大,这种贴敷后药物对穴位的温和刺激是这种疗法的主要作用,因此选择好穴位对效果至关重要。对慢性疾病,背俞穴的作用是需要再三强调的,久病则虚,补益脏腑才是治本之法,背俞穴的补益作用相对其他穴位来说更加明显。当然督脉、任脉、五输穴作用也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穴位埋线刺激量大,属于泻法居多,穴位贴敷刺激温和,属于补法居多,虽然由于选取的穴位穴性不同,可能有的泻中有补,有的补中有泻。但总体来说,前者用于实证偏多,后者用于虚证偏多。

估计这么说有好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我大多是按照这种原则来选择病种来治疗的。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