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历史长河的见证者,铭刻着红色记忆,它们是时代精神的书写者,纪录着峥嵘岁月。它们已破损,已苍老,已不再容光焕发,但它们铭刻着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和光荣的历史印记,正无声地向人们讲述那一段段光辉历史。

铁人王进喜事迹简介(一盏点亮心灵的油灯)(1)

这是一盏油灯,一盏在旧社会点亮心灵的油灯,带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我们在回忆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信念。让我们抚今追昔,穿越时光隧道,踏访铁人的光辉足迹。

1963年5月3日,王进喜在纪念“五四”大会上,满怀深情地对青年朋友们说:

我这样的人,给大家作报告,很高兴。

我小时也想学文化,也想有知识,可是家里很穷,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出去要饭。他双目失明,我牵着棍子走,挨门乞讨,哪里还有机会去念书……

解放以后,党让大家学习,培养我们做个工人。当了井队长,一心想把工作干好,不行的,就学习。现在能看书报,写便条了……

你看,这不是党培养的吗?想起来,没啥别的可说,把工作搞好就对了……

我经常想,只要大家一个想法,一条心,像一个人一样,使上一股劲,一定能把咱们这大油田建设好……

他深知是党使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又是党给他补上了学文化这一课。

王进喜出生于旧社会,小时候也想上学,但家里穷,唯一的照明用具也是劣质的煤油灯。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这暗淡的灯光一样,昏暗、没有希望。

王进喜5岁那年,由于地主迫害,父亲双目失明,一病不起,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和年幼的王进喜身上。油灯微弱的光线再也无法照亮王进喜一家人的生活。

幼肩担重担,6岁他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0岁给地主家放牛,13岁到煤窑下矿背煤,15岁进入玉门油矿当童工,干的是最重的活,当时住窑洞、铺干草、盖羊皮,还经常挨打受骂。

有一次,一位师傅夜间和他一起喂马、喂骆驼。添完草料,师徒俩坐在油灯下的草捆上唠嗑。师傅说,干活不给钱,工头打骂,腿砸伤不给治,咱要把这记在心里,先好好干活。师傅指指那些骆驼对他说,骆驼不怕干渴是因为肚子里存下了水,行走沙漠驮得起重载,是身上有劲。我们也要像骆驼一样浑身攒足了劲,总有一天都能用得上。

夜深人静,师傅的话如油灯的火苗一样照亮了他的心田。从此王进喜牢记师傅的话,用心工作,1950年春天,通过操作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当了主人的王进喜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如今,这盏油灯早已锈迹斑斑。然而它却见证了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一家贫穷的生活,也见证了王进喜能肩挑重担,为改变生存条件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旧中国的穷困煎熬、牛马生活和西北大漠的砥砺,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性格,成为他后半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岁月带走的是硝烟和战火,留下的是中华儿女不屈的精神和斗志。时代更迭,不变的是精神,不变的是传承。如今油灯已走出我们的生活,清洁能源照亮千家万户,玉门已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的发祥地和光热发电行业的领跑者。在新征程中,我们将继续发扬爱党爱国、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牢记使命,接续奋斗,谱写玉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