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本是苦命人,自幼随父入道门;

酷爱琴瑟学有成,不羁观规出雷尊;

人贫眼瞎流锡城,二泉卖艺为生存;

日出奇曲惊现世,名垂青史千古存。

——李岚清

人的出身无法选择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世界级经典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他的作品不仅享誉世界,更在众多百姓生活中广为流传,不得不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错误的结合注定了悲剧:

阿炳的母亲秦嫂出生普通人家,后嫁与秦家几年后便守寡,为了生计在无锡城雷尊殿帮佣,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有“铁手琵琶”之称。随着长时间接触,两人心生爱慕同居,次年生下阿炳。由于违反道家清规,又未明媒正娶,顾阿炳由同族婶母抚养。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道士属于出家人,是不允许有红尘情缘的,为了保全道观清誉,只能牺牲阿炳的母亲,秦嫂被逼迫而死。秦嫂的命运也是如此不幸,甘愿为道士生下孩子也许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爱情”吧!这个苦命的秦嫂或许在儿子四年的时光里都不曾看过儿子几眼,却不知道儿子被送道观之时就是她被逼迫致死之日。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桥段不得不让我想起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众多贝勒逼迫致死的场景,一个绝望的女人虽然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儿子,却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儿子。不同的是多尔衮母亲的死是因为政治,而阿炳母亲的死是因为道观清誉。无论她们的身份是否被世人诟病,母爱却是一致的。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突知真相,如雷轰顶。

据相关资料显示,阿炳长相极好,著有“小天师”之名。自入道观后和父亲以师徒相称,阿炳音乐的天分与他的父亲密不可分。

那么有一些不同声音的出现,比如说阿炳染上大烟瘾,出入风月场所染病等等,多方查找资料基本可以证实这些不良嗜好是在阿炳25岁后,也正是因为阿炳的父亲在他25岁的时候去世,临终前说出阿炳的身世。随后阿炳正式成为当家道士。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4)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走向堕落的根源:

我认为有两点:

1.接受不了自己的身世。母亲被逼迫致死,自己是个私生子,而他从小在道观长大,一定深知父母的结合在一起那个时代不允许的,而自己却是错误的产物,有着极强的自卑感,加之自己知道身世之时竟是父亲临终之日。而这个父亲居然是自己叫了几十年的“师傅”,一时间遭受双重打击,普通人是接受不了的。

2.阿炳从记事起身份只是个徒弟,不用操心道观里一切事宜,虽和现代的“富二代”有所差别,可在25岁之前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接管整个雷尊殿,成为雷尊殿的新当家。

加之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开始结交狐朋狗友,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5)


阿炳失明原因众说纷纭,而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能做的只是“无限接近事实”,而谁也无法真正做到还原真相。

阿炳双目失明后,他的堂弟主管观内一切事务,从收入上动了手脚,每天收入的香火钱阿炳只得到四分之一。后来庙的另一半也被阿炳卖给堂弟。

自此,阿炳开始了上街卖艺的流浪生活。他从不争多嫌少,琴的弦是接的,还有打结的。他穿着缀满补丁的大褂穿梭于大街小巷间。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6)


这里不得不说到他生命中另一个女人:董崔娣。

崔娣原姓董,是族里给阿炳从乡下找来的,她又干又瘦,崔娣没什么文化,也不识字,一直穿着从乡下带来的满是补丁的过膝褂子,陪伴阿炳走过近20个初夏秋冬。不拉琴时将手搭在崔娣肩头缓缓而行,拉琴时便用手扶在阿炳肩头。

录音的那天,阿炳听到录音后兴奋的叫崔娣“你听,这里的声音”。他把自己认为奇怪的声音来源第一时间分享这个陪他吃尽苦头的女人。因为崔娣是在阿炳最落魄的时候出现的,依旧搀扶阿炳步履蹒跚走街串巷,流浪卖艺。无疑,这个女人是伟大的。就在阿炳去世的29天后,崔娣也随他而去……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7)

旷世奇作:

从来都是站着表演的阿炳在1950年9月25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阿炳支撑病体演出,而这次演出是阿炳一生中唯一一次坐下来的演出。会间掌声雷动,结束后阿炳脱帽点头示意。

《二泉映月》弦间凄凉,令人意味深长,这音乐里有激烈的悲愤、命运的抗争、和坎坷的控诉。

二泉映月阿炳谁写的(浅析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和他的悲惨命运)(8)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日本著名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的泪流满面,双膝跪地

《朝日新闻》特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这位流浪的盲眼艺人去世后三个月,世界级经典音乐响彻国际。

他凄惨的命运只是那时代的一个缩影,犹如许多独坐墙角边的老人哼着自己独创的属于自己的悲歌,这悲歌里道尽了无尽的沧桑,诉说着悲惨的命运。正如《纪实》中最后一句话话是那个时代的人所期盼的“夜尽之后,天明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炳

参考影视资料:《纪实》

「引用日期2020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