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07:2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马晓河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各方利益与矛盾交织凸显。如何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推进中国继续向发达的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攻坚克难,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一) 中国经济40年持续高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提高到59660元。
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2.2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从1.8%提高到15.17%,从位居世界第十上升到第二。人均国民收入从200美元达到了8826.99美元,成功地由低收入国家迈向了中上等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2016年高收入国家最低门槛值,已经是其72.2%,基本实现了初步富起来的目标。
从需求结构看,我国投资率在经历了一个较长上升阶段后出现了转折性下降,而消费率开始从下降转向趋势性上升,货物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是由低到高再转向不断降低。经济发展正在由投资带动、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消费带动转变。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发展逐渐实现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制造业结构也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27.7∶47.7∶24.6,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转变为7.9∶40.5∶51.6。从城镇化进程来看,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市民化社会结构基本形成。
从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36396元,名义增长率为105倍,实际增长14.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13432元,名义增长率为99.5倍,实际增长16.2倍。伴随人均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了,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比如,2017年全国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汽车29.7辆、移动电话240部、计算机58.7台、彩色电视机122.2台、空调96.1台、电冰箱95.3台、洗衣机91.7台。同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改善相联系,中国在扶贫减困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举世瞩目,仅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17年由7.7亿人减少到3046万人,减少了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到3.1%,这一期间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60%份额来自中国。中国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尽管中国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中产阶层比例还不高,但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这个群体既是社会稳定、创新的主体,又是投资、消费的主体,更是构建未来橄榄型社会的重要群体。
(二)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保持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呢?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很难用一种因素来解释,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诸多因素相结合才形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中国进行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制度创新可以给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尤其是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更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制度创新红利。
中国的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改革的策略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主线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的目的是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激发经济活力,让大多数社会成员从改革与发展中获得好处。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改革主要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先易后难、先进行增量改革后带动存量改革。这样使改革容易推进,并能很快取得成效。例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城乡商品和要素市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设立经济特区,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开放和发展;对地方政府实行财税包干制,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改革国有企业;城镇住房实行商品化改革;建立新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
上述一系列改革,打破了由传统体制控制的超经济均衡,使得生产要素配置由以政府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技术创新以政府为主导转为以市场为主导,商品价格、消费由计划决定也转为由市场决定。
可以讲,由体制改革引起的这些制度变迁,使得参与经济发展的各种主体能更高效地组合生产要素和更好地使用资源,这给经济加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中国坚持了对外开放 实行了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在改革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双缺口”矛盾,即国内储蓄不足、投资严重短缺。面对“双缺口”矛盾,中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在财政、税收、贷款、土地、进出口以及审批手续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商、外资,同时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类型的企业出口创汇。在外向型战略带动下,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由改革开放初期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到20亿美元扩大到2017年的1310亿美元,从1979年到201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共2103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965.7亿美元。外资的持续进入既缓解了投资短缺的矛盾,又为国内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与此同时,受鼓励引进和刺激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过去40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45亿美元。进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9.7%上升到33.6%,其中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4.6%上升到18.5%。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到201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5096.5亿美元增长到41045亿美元,增长了7.05倍。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足10%,而到了2017年这种影响达到33.6%。
因此,可以讲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没有外资和技术的进入,中国的经济就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对国际市场开放,国内经济发展才有高速增长的机会,一个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有利。
采取新的工业化战略推进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改变了长期压制消费、用高积累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与传统工业化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尊重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先让生产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优先发展,再用轻工业带动农业和重工业发展。这种发展战略安排,遵循了经济结构演变的渐进性,既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资本品的需求,明显扩大了就业空间,同时又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第二,改变了由国家集中发展工业化的方式,实行了分散式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打破了国家垄断之后,出现了几股新生工业化力量,分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城镇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三股新生力量同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展开了竞争,按照市场需求纷纷扩大市场供给,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结果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不是靠单一所有制取得的,而是所有制多元化带来的。以制造业为例,198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97%,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外商企业和港澳企业占比24.03%;到2016年国有及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下降到20.6%,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外商企业和港澳企业占比上升到79.4%。
政府采取积极干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4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还得益于政府积极干预的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增长,实质上是市场和政府双力推进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因此放弃干预政策,而是以积极方式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比如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利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当亚洲金融危机出现时,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依靠发行国债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等。当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世界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措施防止经济大滑坡,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在对经济的积极干预过程中,本意是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财政、税收、贷款、土地、审批、进出口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始终不放弃发展经济的责任,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能排除各种压力,作出实实在在的承诺,一心一意推进经济发展,这恐怕是中国经济持久快速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不断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从1978年到2017年,国内社会消费品市场需求规模由2232.9亿元扩大到435453.2亿元,名义增长194倍。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总之,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制度,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从依赖国有经济转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重工业优先发展转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从而获得了一系列发展红利。假如要对过去40年从发展模式上作一总结,中国是在政府引导下,采取了投资带动、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马晓河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推动者之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体制改革。发表论文300多篇,著作10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