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德经29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29章告诉我们的道理(鱼说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29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訾:量。

解析: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那么丑陋已经泛滥了。正是有了这种对比,美才能显现出来。同样的道理,当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那么正是因为不善的普遍,才让善显得那么突出。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盈:充满。

解析:正是因为有,才能显出没有,正是因为没有,才能显出有。所以有是被无衬托出来的,无也是被有衬托出来的。因此有无是相生的。同样的道理,困难和容易也是互相成就的,没有困难,就无法体现出容易的舒适,没有容易,也就无法体现出困难的艰苦。

长和短也是一样,本来是没有长和短的,只是有了对比,才有了长和短的形容。高下在一起才能是一个完整圆满的事物,只有高或者只有下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

音和声也是一个整体,缺少了谁都是有缺憾的,都无法和谐自然。当然,先和后也是无法分割的,离开了先就不会有后,离开了后也就不可能存在先,先和后如影随形,无法单独存在。

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就好像两捆稻草互相依靠,离开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站立。正是这样的道理才能让世间万物永恒的存在。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析:“是以”的大意在古文中是“所以,因此”的意思,也就是总结一下前文的观点。但是,下文是“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个总结,和上文中叙述的“矛盾对立又统一”列举论证的内涵大意无法衔接。

所以可能在最初的文章中,并不是这样成文的。应该是由于当时保存文章的竹简在迁移、搬运、翻阅的过程中散开而重新组装在一起的,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造成了这种文句不通的结果。

在《道德经》全经中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不仅句与句之间出现割裂,显而易见地,章与章之间也无法很好的连贯。比如说,第一章是说关于道的,第二章、第三章都是说圣人怎样怎样,而第四章又变成了说道。

虽然,圣人是有道的人,但是就文章而言,却难以做到文意通顺。

(按照我的理解,道德经可以大致分成,说道十三章,说德十五章,说圣人二十二章,说修道八章,说治国二十三章。我在评论区给出,各说分别是哪些章节,有用处的话,可以去查看一下哦。)

至于原文是怎样,恐怕只有老子自己知道了。而《德道经》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饱满且富有哲理,给为人处世、修心养性、治国安邦还有对世界的理解都以极大的启示,所以就算存在句意难通、章意难连的情况,它依然对我们每个人有很大的帮助。

正因如此,《道德经》才会在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万经之王。

回归正题。这句话的难点在于“无为”和“不言”上,弄明白了这两个词,就明白了句意。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后面经中还有句话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通行本)。有人看到这就糊涂了,无为怎么又无不为了呢?

无为,就是不要去横加干涉万物的发展。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质,如果你一句话,就要他们按照你的意思来,那他们就会失掉他们独有的个性和特质,就会失去生机、萎靡不振。

而当你无为、不加干涉、任凭发展时,那么万物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生长起来,生机无限。

就单凭这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就已经打脸了现代应试教育。但是都有苦衷,这种无为精神其实是去中心化,类似于区域链的意思。但是这种精神所造就的团体,凝聚力差,抗打击、灾害能力差,而且需要广阔富饶的环境作为支撑。现在这个世界,其实和老子那个世界一样,纷争不断,战火不停,不适合这种更为养人生道的方法。而孔子就恰恰相反,他是讲中心化的,这样在一个不安定的社会里,也才能更好的保护个人。好了好了扯远了。在之后的讲解中,会再说的。

难道无为就是啥也不做,放任发展么?只有这一句话当然好像是这样。但是别忘记,还有下一句话,这两句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一句“不言之教”,如果真是无为的话,那还教什么呢?对吧。

不言,就是不要说话。其实很简单啊(笑)。就是我们平常口中的“别光赖赖,你倒是做呀”。光说不做,你说的再对,别人听着也烦。或者别人还会顶你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言之教”,就是不说虚话,实打实干。看着是不是和上面一句矛盾。一边要无为,一边要亲为。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无为”是不要横加干涉发展,而如果顺应帮助发展的话,那就可以做了。

也就是下一句“不言之教”中的“教”字。我们也都知道,怎样让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也喜欢读书,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孩子一定会喜欢上读书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不言之教”。

就像现在人们体会过的,“说教”只会惹人烦,“身体力行”才会让人喜欢,也更能影响身边的人。

这一整句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圣人”二字。圣人是有道的人。也就是说,这样做的人,必须是圣人。因为圣人有道,所以圣人体察万物,能看清万物的本质运行规律。

所以才能“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只有懂得万物的个性和特质,你才能顺应他帮助他去发展,从而让他在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如果不是圣人,不是有道的人。不懂得世间万物的个性规律,只学了个表面,而无法实际上帮助他人。甚至,不懂而自以为懂,更是可能会有害于他人。

当然,怎么才能有道,怎么才能当圣人呢?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讲了这个事情。以后会讲的。(其实第一章中,也讲了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讲的上一章内容。)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弗:不。

志:意。这里就是本意、本愿。个人意志。

解析:这句话更好的总结了上面所解释的意思。

由于圣人不压抑他们的个性,万物都离开了原始的状态,不再萎靡低沉,都开始发展起来。

这里又说了“为”,更好的证明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为而弗志”。去帮助他们发展,并且不阻碍他们的本来意志。因为圣人,有道的人是能知道万物的个性和特质的。

当万物发展了起来,世界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繁复多彩了。这是无比硕大的功劳。但是圣人,有道的人,即使成就了这种功劳,也不会把自己置身于成功的喜悦和荣誉之中的。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夫惟:正因为。就是因为。

解析:就是因为圣人不认为那是自己的功德,而是认为那是万物自己的劳苦换得,所以万物都喜欢他,都不会离开他。

多说两句:我知道肯定有不少经常看《道德经》的人来说出我的问题。通行本翻译就是: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德永远也不会失去。

还有翻译是:正由于不居功,圣人也就不会有所失去,不会有失去的烦恼。

这两种翻译都合句意,但是我还是喜欢我自己的翻译。我觉得这样才能符合一个圣人的态度,不居功不是为了居功。

或者也许不居功而居功了,并不是圣人的本意,但这里我觉得既然写成文章给别人看,肯定不是要写这层意思。也不会是为了不烦恼而不居功。

应该是圣人明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他将自己有余的部分补给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种天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这是自然而然,顺应规律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功劳。

就像力气大的人,帮助力气小的人拎一桶水。这能叫功劳么?不叫。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许小力气的人会补衣,大力气的人不会,所以小力气可以帮大力气的人补衣。这就是自然和谐。谈不上什么功劳。

至于前文为什么提到“成功而弗居”。那是为了让我们好理解,因为在我们众人眼中,这就是大功劳。

就像第一章所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样。为了去介绍这个东西,只能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有限的字词去讲。但“非恒名也”,也就不是它原原本本的含义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