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作者:李恩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怀念我的母亲散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怀念我的母亲散文(长篇纪实散文我的母亲)

怀念我的母亲散文

我的母亲

(作者:李恩峰)

母亲不是男人却胜似男人!

母亲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

母亲不是神明却胜似神明!

-------儿子对母亲的再高评价都不为过,我对自己的母亲是这样评价的。

(一)

母亲是一位办事雷厉风行、干蹦硬脆、说话粗音大嗓、不会柔声细语的女人。一般女人特有的温柔、细腻、贤惠似乎与母亲不大沾边,取而代之的倒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成分较多。母亲不但说话办事一副男人样子,就是长相也是十足的女身男人相——身高一米七五,比我父亲高出一头多,比一般的男人也高出不少;膀阔腰圆,肤黑腿长。两只大脚,穿鞋要穿43号的,咋一看就像踏着一双小船。走路带风,浑身是劲。我真不知道母亲生在裹脚的旧社会,她的脚怎就没裹却长成这样一副大脚,猜测老母亲在小时侯是多么地叛逆!我也能想象出外祖母在我母亲小时候肯定没少为她而生气。

(二)

母亲和父亲一辈子打了不少嘴仗,但从未发生过肢体摩擦。父亲处处让着母亲,语言上占不了上风就干脆躲一边去。我估计父亲之所

这样做是没法儿,论嚷不是对手,论打更是差别悬殊,干脆!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两口子打仗躲起来不丢人。

母亲之所以造就这样的性格和体魄是与她小时候家庭氛围分不开的。母亲1932年11月2日出生于海兴县后尤庄,一个偏僻落后贫穷仅仅有四五十户人的小村子。外祖父是一标准的的庄家汉子,身高1.9米的大高个子,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母亲的体魄就是遗传了外祖父的基因,长得人高马大,五大三粗。 外祖母倒是娇小体瘦,温柔贤惠。遗憾的是外祖母一生生了2个儿子都夭折了,只留下两个女儿,一个我妈一个是姨,我妈为大,姨母嫁到南留舍,距离我家有10里地,姨夫是个老实忠厚略读诗书粗懂文墨的庄家人。

外祖父因为没有儿子,他就把母亲当儿子使唤,地里的耕耩犁耙,播割收种样样都让母亲跟着干,而家里的里拾外扫,饭菜缝补 大多让姨母干。外祖父天天烟不离手,母亲从小就跟着学抽烟,一直抽到70多岁得了几次肺炎,医生连劝带恐吓她才戒的。由此看,姥爷在母亲小的时候是多么的依顺娇惯母亲,也可看出母亲小时候是多么地叛逆另类。母亲比姨母大五岁,经常为姥爷的不公平而大发雷霆,甩手罢工,也经常把气刹在姨母身上,和她大干一场,出出心中不快。

( 三)

母亲十六岁就嫁给了父亲,外祖母和我祖母是亲姐们。母亲跟我父亲这段婚配算是亲上做亲,近亲结婚。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讲究优生优育,拒绝近亲做亲。可在八十年前,人们没这个科学意识,姑表亲做亲,姨表亲做亲比比皆是,枚不胜举。

母亲比父亲小2岁,按现在来说一个16岁,一个18岁,这不就是两个不懂事处处还依赖父母的半大孩子嘛!俩人结婚不就是过家家闹着玩吗?!可在那个社会,这么小年纪就可以嫁为人妻,成为人夫了。这还不算小呢,我村还有一位13岁就出嫁,10岁就娶妻的呢,丈夫就是我的族哥李恩成,这在过去确实不新鲜。

父亲是出嗣,过继爷爷叫李长顺,亲爷爷叫李和贤,亲爷爷和过继爷爷是堂叔伯兄弟。母亲一进李家门就处在亲公婆,过继公婆双层关系的夹缝之中,老社会礼数规矩又多,母亲这种大大咧咧,拉拉糊糊的脾气肯定和两边公婆关系处的不十分融洽,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据母亲说,曾跟过继奶奶闹过一次不小的矛盾,俩人打到亲爷爷那里,亲爷爷不紧不慢的说:“如一家子和不上来,那就让小二家回来吧,别过继了,回来我接着”。说到亲爷爷,我得补充两句,据母亲说她和亲爷爷非常投脾气,亲爷爷在背后常说他这个二儿媳心直口快,办事爽利,有勇无谋是三国猛张飞式的人物。仔细一考虑爷爷这个比喻还真够恰当的,一个是母亲确实姓张,二是性格脾气也确实和张飞有些形似。父亲哥三个,大伯李玉鹏,三伯李玉秀,我父李玉廷,父亲在家行二,所以爷爷叫我母亲为小二家。

( 四)

一场不大不小的矛盾过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一家人过日子其实哪有锅勺不碰锅沿的。世上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只要双方都忍忍让让,相互包容一下,哪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啊!尤其是母亲才十六七岁的年纪,又是男人的一些性格脾气,再加上还是过继公婆,一家子的关系更需要相互谅解和包容了,不赖!自此以后,母亲和过继公婆再没发生过大的矛盾,母亲和父亲也就承揽了“过继”这一支派。

父亲在19岁那年弃耕投戎,去了济南当兵,一去就是10年。这10年当中,母亲在家受的苦受的累不难想象啊,地里活自己得顶着充当一个男劳力去干,家里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活自己也得能拿得起来放的下,说白了就得里里外外一把手,粗活细活都得干。母亲曾说,一个女人再有本事能有多大气力啊,可不干能行吗?当时俺家半亩自留地的玉米稞子都是靠母亲连抗带推正正鼓捣了一天才弄家来的,当时累的腿疼腰酸倒炕不起。就是这样,该去生产队挣工分还得去,一天也不落。人大概受累受罪到一定程度也会麻木,那时的人们就是一门心思,只要活着就得干累死才了算!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大爸爸他老人家,在我家最难的时候是我的大爸爸他老人家尽心尽力真诚实意的帮忙,才使我母亲在我父亲出门在外的情况下度过一次次难关,克服一次次苦难。他老人家虽是大爸爸,(管父亲的大哥叫大爸爸,这是回民的叫法)但视我们为亲子女,默默地为我们洒下不计其数的汗水和心血,在他老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侄男侄女。他老的可贵品质至今影响着我,使我甘愿在四个兄弟姐妹当中认头吃亏,敬长抬小,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仔细看看我们周围,亲兄弟之间,亲兄妹之间臭的老死不相往来,视亲人如仇人的家庭比比皆是,越亲近人关系越差,这样的人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兄弟合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啊,很多人看不到这些,只想到你沾我一根草,我少要一根葱那些斤斤计较的鸡毛蒜皮小事,各人心里都有小九九,都怕吃亏,沾便宜没够,这样没个和气,更没家族大团结大和睦。

(五)

母亲在27岁才生的我大哥哥,也就是说母亲结婚10多年才生育的。第三年又有的我二哥,有二哥的第7年生的我,我后边第三年生的我妹妹。母亲一生三儿一女。母亲有了我们以后虽更是艰苦劳累,但母亲的精神状态越发的好了起来,因为有我们和她相依为伴,那是一件虽苦犹乐的事情。其实,在以后的过程当中,我家日子在村上还能说的过去,因为我父亲当时已经转业当了工人,一月能挣30来块钱了,这30块钱填补到日子上在当时是相当的宽裕阔超的,我家当时趁一辆大铁架子车子,一台收音机,一台上海牌缝纫机,(至今还能用呢),粮食不够吃了,父亲能寄家钱来去籴粮食吃,这条件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了。当时评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不是看他家有多少钱,住的怎样,而只看他家一年到头是否够吃的,能接济上来秋的就是富裕户。当时全村绝大部分人家不够吃,有好几户人家天天去外村讨饭吃(也就是乞丐)。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之下,母亲的施材济贫,乐善好施,帮贫帮困的豪爽慈善性格开始陆续表现出来。

(六)

李#琪大哥家是村上有名的苦难户,他女儿多且都是大的,男儿小,每年挣得工分少,分的粮食少,且是每年生产队里的缺粮大户,一家七口人挤在两间破土坯房内,每天吃上顿就得计划着下顿,孩子们全饿的皮包骨,实在没法#琪大嫂就偷偷的去外村乞讨。母亲知道后二话没说,到家把自己土窑里的萝卜全扒出来,足有2框头子,用小推车给他家送去,激动的#琪嫂子不知说啥才好。这还不算完,没当俺家做个差样儿有富裕的吃物母亲就打发我给她家送去。

大概两家缘分太深吧,恩琪大哥和我父亲相隔一个来月相继去世的,恩琪嫂子和我母亲又是相隔一个来月相继去世的,这可能就是幂幂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之缘吧。

(七)

一碗饭,一碟菜,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可在那个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这些东西是多么的珍贵!母亲就是这么大方,说的再好听点就是这么善良。有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送了东家送西家,而且光给那种特别困难的人家,日子好的人家她一般不给。有很多人为此说我母亲不但不过日子还不会来事!。

父亲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当国企工人,每年回家总是捎些当地产的点心,蛋糕,红糖之类的食物,而每次捎回的这些食物,我们都稀罕的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舍不得吃。妈妈对待这些稀有食物一般分成三份,一小份给我们留点;再一小份给自己的近门近支送去;绝大部分是给村上那些困难户穷困户鳏寡孤独户送去。我和妹妹当时为母亲的举动持很大意见,一致劝她多给我们留些,而每每这时就得挨上母亲的数落嗔怒:“吃点尝尝就得了,怎么?多吃点长块肉耷拉着啊,没出息玩艺!”。母亲对我们从来不会和风细雨地劝说,往往是以敲打代说教,以棍棒代惩罚。丑爷是我的一个远门族爷,一辈子只俩闺女,膝下无子,病床几年主靠老伴伺候,日子困难之及那就别说了,母亲隔三差五的就去看看老人家。一次丑奶奶来到我家,对我母亲不好意思的说:“二嫂子,你丑爷的病越来越厉害了,有件事想跟你商量商量。”我母亲向来见不得别人抽抽搭搭的说话,一个劲的催问有啥事,赶紧说。原来,丑爷在一次吃了我母亲给他送的邯郸点心后觉得好吃无比,想在有生之年再多吃块。母亲听后二话没说就答应给我父亲拍电报,让他赶紧给家寄些点心来。当时没有手机和电话,通信非常落后,母亲想到靠写信得四五天才能到,干脆去高寨邮局拍电报,因为丑爷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一定让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满足这一心愿。后来,当然如愿以偿了,父亲接到电报,随即就买了五包点心放在胶皮袋里寄了回来。直到丑爷咽气之际那五包点心老人家还没舍得吃完。现在说这些,小孩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你不信问问55岁以上的人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有多少人见识过好的点心,蛋糕啊!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点心和蛋糕可是稀缺珍物!父亲给丑爷寄点心的那个方形胶皮盒在我家放了多少年,那是我母亲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有力见证。

(八)

仔细考虑一下,单凭我知道的,在我村母亲帮助过接济过的人家不下三十来户,而我村全村仅有七八十户。如果你仅仅考虑我母亲平时给别人点吃的喝的施舍点食物那就小看我母亲了,我母亲令我感叹令我称道的是她老人家还做了很多大事!那就是她一生管了无数次媒,光我村就成功5对。母亲管媒我发觉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男方说媳妇确实困难,家庭条件也不富裕,在村上属于偏下户,孩子长相也不出众,但有一条母亲掌握的特别好,那就是孩子老实厚道,能吃苦耐劳。至于那种比较富裕宽阔官宦之家,或者家庭条件好但孩子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人家她老是不愿管的,用她的话说:我帮的是那种确实需要帮的人家。

李#祥跟我家不是近门,更不沾亲带故,只是一村住着,平时一点往来都没有。老头平时除巴拉好那几亩地外就是养了一群绵羊,日子不算富裕也能苦巴苦结,凑合着过的去。前些年好不容易在宁夏领来一个媳妇,媳妇和自己凑合过了十多年,撇下俩女一儿独自跑了回去。

这样的家庭,男孩子是不好说媳妇的,他的儿子李小龙到二十四五说媳妇还是八字没一撇,李国祥也托过人拜过友,想法给儿子物色个媳妇,可人家一听他家的情况都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没法,李国祥也只好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心里干着急一点招也没有。孩子李小龙确实是个好孩子,孩子平时少言寡语,厚道朴实,认头打工,无不良嗜好,烟酒不沾,赌博不玩。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特别守规矩。母亲见了几次这孩子,想到他的家庭既对之疼爱又对之着急,眼看奔三十了,再不抓紧说媳妇以后可就更难了。想到这,母亲主动找到李国祥说:老祥啊,我抽空回娘家问问俺门上的一个孙女出嫁了不,如没出嫁,我给小龙说说去。李国祥那当然是喜出望外,乐不自禁啊!后来的事那当然是水到渠成了,母亲去给自己的亲叔伯孙女提媒哪有不成啊!如今,李小龙已三个孩子,一儿俩女,小日子红红火火,幸幸福福,你说,李国祥一家子能不说母亲好吗,能不感激母亲的撮合之恩吗?古语说:人管媒三回,死后能进天堂。母亲光本村就管成了五起媒:李健胜,李恩岗,李玉田,李玉坤,李小龙正五对。其实,从母亲2020年4月初七无常时的种种迹象看,母亲以往的所作所为已令真主愉悦,她老人家后世吉庆,天堂的大门早已为她敞开。过去说铺路搭桥是积德积善行为,其实,按现在这个社会再也没有比拉媒牵线更难能可贵的了,你看哪个村三十来岁的小光棍不是一划拉一大片啊?,人们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庄媒。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提亲说媒是多么地看重!其实,造成现在这样光棍多的局面理由很多,但有一条就是现在就是没人拉媒牵线了。如果人人伸出友爱之手,都帮帮找找,我想光棍多的局面肯定会有改变。由此看来,母亲这是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承救撮合了多少个家庭,世上还有能给别人带来家庭,带来幸福的人伟大的吗?!

(九)

母亲虽为女人身,但她的性格魄力丝毫不逊于一个能力超群的男人,她的办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她维护家族团结家族和睦的能力那可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我家在村上属于前院人,为便于叙述,在这里需要铺垫一下我们这一院人的来龙去脉。我村李氏族爷李晟老爷(十四世祖)从1717年由大许子村迁到我村,膝下四子:李琢,李屿,李蹚,李璇(以上为十五世祖)。这也是后来的四大院,我们这一院是李屿老爷这一支,也就是前院,而前院李屿老爷这一支膝下俩子,永春老爷和阳春老爷(十六世),我们属于永春老爷这一支派的。到了我父亲这已是20世了。我们这一支派20世只有父亲哥三个,到21世时,我们叔伯兄弟共计8人:大爸爸那屋2个,三伯伯这屋2个,我哥三个,还有一个堂叔伯哥们。母亲当时在我们这个大家族8个兄弟里面可以说是个敢说,敢管,无私,威望颇高的慈溪式的一家之主!这话一点不夸张,我的父辈哥仨个全是那种老实忠厚、少言寡语、心窄胆小、有事不敢闯不敢管不敢冒险的庄稼人。有时,家族里面出现一些大事小情,就得需要一个能站出来挑头的长辈人,由他领头,后面小孩们才能跟着随着往前冲。谁家有个大灾小难的,有个领头的,大伙一起去帮助,那样众人拾柴火焰高,困难就会很容易解决。而我们这院人往往是各过各的日子,遇事各扫门前雪,各顾各的。在这一点上我觉人家东院人们做的比较好。其实,一个家族里面没个敢说敢管的人真不行!虽说各过各的日子,河水犯不着井水,但一有大事了,尤其自院人受气了,没人敢出人头地的挺身而出,那就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和战斗力,说白了,就会在村上受气,被外院人瞧不起。

而我母亲,我觉的她后来起到了领头羊敢为天下先的作用,每当她听说我这些哥们家谁受外人气了,谁家出现了什么问题闹起了什么矛盾了,她都会上头扑面主动去给人家出谋献策,帮着解决问题。有时自己除搭上劳累、精力外还要搭上钱财和功夫。

堂叔伯哥哥李恩奎的儿媳妇马零花跟李宝树性格不合,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每天火药味充斥着家庭,好歹有老母亲和她干丫不厌其烦的劝解,俩人磕磕绊绊地也过了10多年,身边的儿子和女儿也已出落成人,小日子也比较宽松富足。然而就在人们满以为马零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李宝树过日子的时候,她突然宣布离婚,利用家人不备跑回了宁夏。这一下子,一家子傻眼了,一点招没有了,这么远,没法去接啊,认头吧。母亲知道了此事后风风火火跑到恩奎哥家问打算怎么办,怎么办?没法!一家子愁的如霜打的茄子蔫头耷拉着耳朵,都无精打采的。母亲想了一会说:“这样吧,我,宝树,再叫上零花的干丫,咱仨去宁夏一趟,死马当活马医,是好是歹去碰碰吧!”恩奎哥一听这话惊得嘴巴张老大,要知道母亲六十来岁了,一路颠簸,1000多里地,老人的身体受的了吗?母亲一摆手道啥话别说了,明天走人。

十多天过后,去宁夏接零花一行三人回来了,人们只看到了三人,没看到零花跟回,于是猜测这趟接人会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又过了七八天,零花自己回来了。原来,母亲和零花的干丫去了以后,跟零花的全家好话说了一箩筐,讲事实,摆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说服了零花的父母和零花。在即将回来时,马零花还有点杂事需等两天才能办完,这不母亲和零花的干丫就先回来了,马零花随后才回来的。

就母亲去宁夏接自家门的孙子媳妇这件事,我过后细致的思考一下,母亲之所以舍身去一是看到宝树的两个孩子不能没有母亲,不能看孩子孤独耶障,这是母亲的善良使然;二是疼苦叔伯孙子宝树,使他晚年不能遭受家庭破裂之苦,这是母亲的爱心使然;三是母亲有作为一个大家族之长辈人的担当和责任敢于去闯敢于去冒险。后来才知道,母亲去宁夏这趟,路费,零花钱等等全是自己出的,根本没花宝树一分钱。给别人办事,自己还要搭上功夫、精力和金钱,这是一般人做不出来的。母亲真是了不起,这是多大的魄力和胸襟啊!遗憾的是,2020年初,马零花在儿大女大、孙子、孙女、外孙女都膝下环绕幸福满满的情况之下又和宝树打起了离婚,跑回了宁夏,和一个养牛的男人混在了一起,家里的人们在手机快手上经常看到她。这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是马零花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水性杨花的秉性使然。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李宝树在家从此像丢了魂的木头人,每天无精打采,一蹶不振。此时,母亲已是88岁高龄,早已是病重在床无能力为他家操心费神了,别人又有谁愿管他家的事呢。

母亲为了马零花能够和宝树团圆,自己甘愿去宁夏当说客,这只是费心、劳累,受点远途劳顿之苦,这对母亲丝毫不觉的有什么,它对母亲的人格没什么损害。要说母亲为自己的侄子侄媳妇撮合除搭上钱搭上物还要挨亲家母扯着嗓喉(叔伯亲家母)数落揶揄甚至辱骂,那才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甚至做不到的了。

大爸爸那屋的二嫂子和大爸爸闹矛盾,闹得满村风雨。她说大人对待俩儿不平均,向着大儿媳,偏着二儿媳,不公平!一赌气跑回娘家,家里扔下孩子多少天没娘管,急的大爸爸六神无主,束手无策。母亲知道以后,让叔伯二哥载着她就去了二嫂娘家,二嫂娘家是沧县强庄子村的,距离赵庄少说也有60里地,那时全是土路,高洼不平,灰尘扑面。二哥骑着大铁架子车拖着母亲这一路颠簸啊,人未到母亲就颠簸酪套了。哎,老母亲为这些侄男各女们劳神费力多不容易啊,现在写至此仔细想想他的那些侄子们侄媳妇们,唉!一言难尽啊!

母亲到了强庄子见了亲家母以后,赔笑脸,献殷勤,低眉哈腰听人家亲家母数落。要知道二嫂的母亲是多么的强势啊,扯着喇叭嗓子,唾沫星子一飞多远啊,俩手拍的啪啪响,俩脚一蹦有多高啊,几乎要把母亲吃了,好像是母亲在他家犯了多大的罪过似的,丝毫不给我母亲一点面子,更不给阐述理由的机会!可怜我那性格倔强,争强好盛,从没屈服任何人的老妈,为了成全二哥一家子竟能闷着脑袋记着人家弹啊。遇到这样不说理的亲家母有啥法啊,总不能上去跟她打仗吧。母亲曾说,要不是咱去求人家給你大爸爸家办事,我早上去把她撕烂了,老娘让谁欺负过?老娘又服过谁啊?然而,这次不行啊。为了侄子的家庭不至于破裂,母亲就是猛虎也得盘着就是蛟龙也得缩着……更可气的是最后亲家娘还提出一个条件,只要大爸爸给二嫂子再补偿100元钱,就让二嫂子跟着回来,这事就算扯平了,否则墙上挂帘子----没门!

100元在七八十年代那是一笔巨款啊,要知道我父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多块,100元就相当于我父亲三月的工资!母亲和二哥回来之后,大爸爸是没有这笔钱也不承认对俩儿子有偏向的,二哥更是直砸吧嘴,无计可施。此时一般的说事人,见主家不肯拿钱也就借坡下驴算了,办事不成不算无能,事儿到了这个成色,妈妈撒手不管了完全能说的过去。可妈不是那样的人啊!一边是他亲大伯子哥,一边是亲侄子,侄子和儿子也就是大拇指和小拇指的区别,这事不管彻底办成半吊子的事不是老母亲的风格,管就得管彻底!管就得管好!为这100元钱,母亲就东拼西凑张罗借钱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凑够了100元,第二天拿着钱把二嫂子接了回来。一家子总算团圆了。

母亲把二嫂子接来以后,病床好几天,累的!气的!憋屈的!

这是35年前妈妈刚50多岁的时候。如今大爸爸,亲家娘都早已去世,母亲现在也已经去世一年了,那100元早成了无主之债!就这100元,母亲曾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便宜没出外人。只要他们和好如初,100元不要了。

( 十一)

母亲在60岁之前是身强力壮、健康无比的。在45岁到60之间是母亲最受累最费心的时间段,父亲常年在邯郸上班,家里的大事小情父亲是一点不管,父亲只管按月把工资寄家来就行,至于儿娶女聘,婚丧嫁娶,盖房搭屋,种粮收粮父亲是统统由母亲全权去办。其实,父亲多年的在外生活已养成了家里事无巨细完全依赖母亲的习惯,俩人多年的性格习性也形成了高度的默契,总之,父母俩人虽不般配但绝对合适!

我兄弟三人,一个妹妹,每人结婚都是母亲独自操办的,哥仨每人一栋房都是母亲独自托人盖的,平日的人情随往大事小情哪一件不让母亲费神哪一件不让母亲累心?过去生产队里挣工分母亲挣的工分数没让别人落下,后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母亲带着我们耕犁锄耙,打的粮食没比别人少过。一个女人,肩旁再硬能抗多重的担子啊,身体再好能蹚多大的苦难啊。在这里我不必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了,您不难想象一下,一个家庭妇女,带着三四个孩子,大的不大,小的不小,每天又是的地里的活又是家里的活,不是一个简单的“难”字,“累”字“苦”所能概括的了的。然而,母亲从没累垮过,她从没抱怨过从没说过苦喊过累!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身行大于言传,事实大于说教。母亲很

少像别的女人那样每天絮絮叨叨,她的做法有时比男人还干脆利落,用她的话说就是办事说话别年糕,别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她曾教育我们,作为男人要有担当,对家庭要有责任心,过日子不能混,也不能处处小肚鸡肠扣扣索索,做人不能欺软怕硬,见风使舵仗势欺人,到什么时候要让我们低调做人高调行事,不要小瞧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巴结溜须那些比自己混的好的人;哥们之间亲临之间要相互帮衬认头吃亏……。多年来,我兄弟三人妯娌三人没闹过矛盾,遇事一起想办法找措施,遇难共同扛,见好同分享。正如古语:兄弟合力,其锋断金。所有这一切,我想都是我那老母亲给我们遗留下来的。

十二

我过去是坚定的马列唯物主义者,根本不信什么神灵鬼玄因果之说。但随着自己弃五奔六的年纪,尤其是自打母亲无常归真之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我不得不说有些事你还真别不信,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太多了,你比方说,我母亲无常之前,我哥仨和我妹妹家基本上平平安安,顺顺畅畅。就是有个不大顺利的事也能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然而自打我母亲去世以后的这一年里,俺哥四个每家都有个大灾小难的。老人们说,家有一老如得一宝!人们还说:家有老人无常,子女三年不走字儿。为此,我也询问了多少位老人和阿訇,这到底为什么,有什么根据?后来一位阿林很深的阿訇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的有道理。

他说一个家庭中父母无常了,那得说是这个家庭最倒霉的事了,父母在的时候尤其是那种福大命大的父母在的时候,他(她)们就是一个家庭的遮天树!避风港!,顶梁柱!挡邪神!。父母在的时候,父母就是一个家庭的保护神,家里的一些“里布里斯,妖魔鬼怪”不敢抬头不敢行风作浪,一旦父母无常了人不在了,尤其大富大贵寿高年长的父母不在了,那些里布里斯就开始抬头出来捣乱,从而给儿女们添SHUN添乱,也就往往遇事不顺!(别人可能以为这是迷信)。正所谓俗语说得那样:在时不觉重要,一旦没了方觉珍贵。所以,母亲在世时,我们这个大家庭没什么大的灾难和不顺,母亲这一无常,哥四个家家都遇了到烦心事。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一般在无常父母的这一年里,作为多斯提要多行善事,认主拜主,多拿乜贴,向真主祈求护佑。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在世时对俺们这个大家庭中起到了怎样大的作用啊!

( 十三)

汉民老少有句老话叫做活着多行善事,闭眼积个好死法。咱老回回也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活着多行善积德,死后积个好所为。其实,回汉隔教不隔理,阐述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教条人们平时多行善多积德最后得到个好的归宿。

母亲信奉伊斯兰,她的前因是按伊斯兰教规教法为人处世,多行善多积德,口中承念,心中默认俩一俩海,因烂啦胡,穆罕麦,嘟噜来苏论俩习(赞主词,认主独一)。她的后果就是已经取悦于真主,得到真主的赏识和惠赐,后世吉庆,顺利步入天堂。

有真主给母亲的的警示为证:

一:母亲无常前一个月的夜晚,在我二哥哥那边,忽然休克,叫来医生诊断,医生说病人已休克,89岁高龄了,瓜熟蒂落,别送医院了,估计活不到明天天亮,赶紧准备后事吧。而此时,我大哥哥正是明天起房的日子,建筑队和一切物品都已准备好,如明天母亲无常了,势必影响了大哥哥的起房,所以,大哥大嫂一边哭着一边数叨:妈呀,你老可别无常了,你老一直就是疼儿女的,你老让些日子,让俺把新房起来再无常吧”。说也奇怪,母亲过了一阵竟然好了,也喝水也说话,跟正常人一样了。

二:母亲无常前四五天,在大哥哥那边。那几天我觉得半边身子不自在,让医生看也说不出啥毛病来,吃药还不管用,就是每天特别特别难受不自在。赶上星期日,伙同妻子和孩子赶紧回老家看母亲。我以往每次见母亲都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母亲握手问候:老妈您好,你三儿来看你了。”以上母亲有时认不清是我,即使就是认出是我也是不冷不热的说句“来了,”然后就不吱声了。而这次我见到母亲一握手,母亲激动的说:“儿啊,你怎才来啊,你可来了,想死老丫了。”当时我没在意,等过两天母亲无常以后,我身体不好受的毛病也好了,我也领悟到母亲那句话的含义了,她可能在告诉我:儿啊,我快不行了,你赶紧来看看我吧,要不咱娘俩就见不着面了……。其实,母亲已预感到了自己的尽日快到了。

四:老回回有个说法,说老人如在斋月里无常是好所为,赶在星期五无常是好所为。母亲无常的那一天既属于斋月又是星期五,按此说法母亲的所为是相当的好啊!

五:我是一企业会计,结账报税报退税等表,统计局报表,还有一些商务局工信局的报表一般都在每月的6--15号这段时间完成,在母亲病危的那些日子里我自我琢磨:老母亲可别在6—15号这几天无常,如在这几天无常了,家庭和工作我将会不知忙哪头。又一寻思,老母亲向来是疼苦她的儿女的,她一定会避开这个时间段的。后来母亲无常了,选择的那个时辰令我想都想不到:5月29日,到做完七日是才6月4日,这个时间段是一月当中会计公事最少的时间段!老母亲真疼人啊!

六:在我村,从来没有亡人在清真寺传经的,因为清真寺在村后,距离家远,一般无常人家都是在自家门前空地上传经。母亲无常那天不知是谁建议把母亲行到清真寺传经,按老回回说能在清真寺传经是对亡人的最高礼遇。我的母亲是赵庄截至目前唯一享受此礼遇的人。

七:发送我母亲那天,凉风习习,白云朵朵。全村老少来给我母亲站“折那在”,亲戚朋友也格外的多,传经过后,阿訇给大伙讲“沃尔庄”,在讲的过程中,阿訇高度评价了老母亲的一生和可贵的高贵品质,据外人背后说还没听说阿訇在白事上这么高度的评价一个人的了。

八:母亲是被村上老少爷们们用手托到坟地去的,四里地的路程被乡亲们用手托着走,我一是向乡亲们道“帅哇布”二是感叹老母亲的

人品之高贵。

九:母亲的坟在我父亲无常时就一起做好了。父亲无常25年了,一般提前做好的坟经过几年的时间里面不是踏就是陷要不就是进去水等。据那天负责掏坟的王金明伯伯说,提前给母亲做的坟,经过了25年的风吹雨淋,里面全是干沙土,既没踏也没陷,里面干干爽爽,一点都没损坏,这真是奇迹啊

……

所有这一切,都是普慈特慈的真主对我母亲的惠赐和庇佑!都是我母亲平时善功和修行日积月累的回报。

三尺头顶有神明,人欺天不欺!普慈特慈的真主最公平,最公道!真主对母亲的评价最公允最公道!知感真主对我母亲的最大恩赐!

2020年公历5月29日早6时许,89岁的母亲返璞归真驾鹤西去了。走时没惊动任何儿女,自己睡着觉安安稳稳无声无息不给任何儿女添一丝惊恐就投奔真主去了。有普慈特慈大能无边真主的庇佑和搭救,母亲定能步入吉庆祥和的天堂,愿母亲在天堂里安息吉祥,阿米乃!

十四

写完了!写完了!总算写完了。断断续续,停停写写,10余天的神魂颠倒写成如此之模样。

母亲去世,对我等打击颇大。时过周年,心仍悲痛。尤至夜深,思母之切,念母之痛真是甚之又甚。母之音容,母之往事,萦绕脑际,如站身旁,历历在目,时时难以入眠。动情之处,泪撒双腮,湿透枕巾。今匆匆写就,不图好劣,以释心中之悲痛焉。

母之所事,实属不凡;母之品格,实属高贵。我之晚辈乃至后辈,将知之甚少。为不忘家母之功勋,趁吾虽已年幕尚有余力,赶紧摘重点之段,匆匆写就,使我及后人对母有所了解,有所怀念,以母为荣,以母为幸,此亦乃我辈对母之尽孝也。

文中宿命、宗教等论,正确与否,不必深究,抿笑而过,仅当文之佐料而已。

著书亦好,立传亦罢,无非纪念先辈之形式,此文辞藻不讲究,构思不精巧,立意不深远,想之处遂记之处者也。念吾笔拙心笨,草草著就,望行家里手勿笑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