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旅非遗(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1)

非遗进夜市,拥抱烟火气。8月19日至20日晚,“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在太原中正天街开启第二周活动。

第二周市集以“玩在非遗”主题领衔,近10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出摊”,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展销非遗产品,讲述非遗故事,内容丰富的非遗图文影像展同样如约和大家见面。路人们在闲逛夜市之余,听故事,学技艺,淘好物,畅游在山西非遗的海洋中。

“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晚报社、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中正天街协办。活动旨在借助商业街区的夜经济市场,让山西非遗以更多姿态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面对面,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带走非遗,成为非遗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广者,推动非遗与夜经济深度融合共促共进,助力山西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夜晚的中正天街热闹非凡,非遗和生活在这里连接,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碰撞。第二周市集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琉璃烧制技艺、冠云平遥牛肉加工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绛笔制作工艺、神池月饼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太原市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张氏彩泥塑艺术,区级非遗项目武文秀剪纸技艺的传承人们展示非遗技艺,推荐非遗好物,收获一众粉丝。

随着夜色渐浓,市集现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回流动,欢笑声、交流声不绝如缕。在武文秀剪纸技艺摊位前,小朋友们轮流体验起剪纸技艺,在传承人武文秀的耐心指导下,纸张折叠翻转,剪刀起落铰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眼前。“你展开作品,这个剪纸总共被折叠成了八部分,每部分就是八分之一,而且沿着这条轴线,两边的图案是对称的。”武文秀一边教授剪纸,一边给孩子们上起了数学课。殊不知,武文秀确实是名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对数学知识有生动的体验和深刻的领会,从教30多年来,有剪纸功底的武文秀一直坚持将剪纸融入到教学当中。数学、语文、科学、英语课的教学,甚至安全、德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课程,武文秀都将剪纸融入其中。

市集现场,还有许多可体验的项目同样引人驻足。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琉璃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绘制一片琉璃瓦当?用什么笔法可以让琉璃烧制出来后色彩更均匀?为什么烧制20件琉璃作品才能成功1件?市集上,相关工作人员边演示,边向现场体验的市民耐心讲解着关于琉璃技艺的种种知识点。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是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树脂涂料,其工艺被列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可以厚重,亦可轻盈。”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的传承人郭喜梅,专注漆艺研究数十年,她正在尝试把非遗传承和现代生活结合,让传统的太原漆器绽放更加迷人的现代魅力。“我选丝巾”“我选扇子”……大漆摊位前,围拢着一群跃跃欲试的市民,将大漆运用在丝、绢、棉、麻等新材料上,用大漆制作帽子、衣服、丝巾等,正是郭喜梅的大胆尝试。

泥塑是一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它从传统的佛像艺术发展到今天,在造型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太原市张氏彩塑第四代传承人张艳云出生在泥塑世家,市集上,张艳云手握各种色彩的软陶材料,手把手教授小朋友们,一朵花、一片叶子怎么制作,好奇的孩子们认真聆听,细心制作。

中秋将至,月饼飘香,神池月饼制作技艺摊位上的月饼成为路人们争相品尝、购买的非遗美食。吕氏饼业第二十六代传承人吕效忠介绍,神池月饼的制作已有600多年历史,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技艺,得益于神池品质优良的胡麻油、无污染的深层岩溶水,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神池月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品味浓郁、口感丰富、久存不变的特点。“口感确实不错,没想到在家门口能买到如此正宗的神池月饼。”市民苗女士一口气买了4盒神池月饼,“马上要过中秋了,给亲戚朋友带点儿。”

为了让大家近距离感知山西非遗的文化底蕴,市集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非遗图文影像展,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山西省境内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非遗文化盛宴,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感受着山西非遗的内涵。

“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本着“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惊喜”初衷举办。待疫情形势企稳好转,“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将继续集结更多非遗传承人,在中正天街与大家相约,非遗节目表演、非遗图文影像展也将继续和大家见面。

来源: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