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是被人类很早就服了的动物不过早期的骑兵既没有马鞍,也没有马镫,全靠自己的双腿紧紧夹住马腹催马奔驰,在马上也无法使用身体力量来进行劈砍、刺杀等格斗动作,主要是依靠射箭来杀伤敌人。只有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才善于这种高难度的骑射,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军队要到较晚的时期才开始组建骑兵。

战国时期一般讲到国家军事实力时往往“车骑”并提,足可见当时的骑兵已和车兵并列为重要的技术兵种。《战策》提到苏秦游说秦王,说秦国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范蠡也说“秦卒之勇,车骑之多”,所向无敌。与“车骑对称的“奋击”、“秦卒”应该就是步兵,看来这就是当时军队的三大兵种了。《史记》记载苏秦的话,说是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武士二十万,奋击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南方的楚国则步兵比重大,“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总的来说各国的骑兵只占全部军力的5%都不到。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1)

当时华夏族的服装都是宽着长袍骑在马上要做射箭动作很困难。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赵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痛感骑兵的重要性,国王赵武灵王毅然推行“胡服骑射”,将骑兵的服装改为与游牧民族相同的窄袖短衣,终于建立起可以与游牧民族作战的骑兵。后来任用李牧为统帅,训练士兵骑射,并精选战车1300乘,骑兵1.3万人,“百金之士”5万,弓箭手10万,组成主力部队与匈奴作战,接连打败或降伏匈奴的附属国如东胡、林胡等,使得匈奴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赵国这支特编的部队步骑比例还是没超过10:1.

战国时期的骑兵仍然还没有马镫,难以进行马上格斗,在野战中一般不在正面进行突击,主要用于包抄、迁回、追击。如李牧以骑兵两翼包抄战术击败匈奴大军。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1.5万骑兵截断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骑兵的编制还不大,并不独立执行战役任务。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2)

秦汉时期骑兵已有很多的独立建制部队,比如楚汉相争时,两军有很多称为“骑将”的军官。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项羽最后失败,带领800名骑兵突围。刘邦命令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猛追,一直追过准河。项羽只剩下28个骑兵,被数千名汉军骑兵包围。项羽知道无法逃脱,对手下的骑兵说:“我起兵八年来,打了七十多仗,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所以称霸天下。今天被围困在此,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反正今天我带你们决一死战,一定要打赢它几个回合,突围、斩将、刈旗,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他把剩余的骑兵分为四队,说我为诸位取对方一员将军”,要骑兵四面突击,约好在一个山头会合,他自己大吼一声,乘乱一直冲到汉军人丛中,果然将汉军的一个军官砍于马下。与骑兵会合后,汉军又包围上来,项羽又与骑兵一起突击,杀死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上百骑兵。突出重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再次会合时,28骑只丧失2骑。骑兵们都衷心敬佩项羽。项羽认为是天要亡他,而且丧失了过去带过江的8000子弟兵,无面目复见江东父老,于是把战马送给梢公,要骑兵全都下马步战,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最后项羽受伤自刎而亡。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3)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4)

西汉为与匈奴作战,逐步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征兵时专门有“骑士”的兵役,朝廷任命专门的“车骑将军”,以后又设立“骠骑将军”、“骁骑将军”等名号,朝廷直属的北军中也有“屯骑校尉”和“越骑校尉”、“胡骑校尉”。汉武帝时期发动多次进攻匈奴的战争,出动的骑兵动辄数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军队中骑兵的比重加大,在边境地区已经超过了步兵。东汉保留了西汉时的制度,但军队中骑兵的比重明显下降。几次边境战争中,由内附的南匈奴或羌族部落骑兵起到重要作用,汉族骑兵出动数量不多。如73年窦固等出击西域,89年窦宪等出击北匈奴,汉族骑兵都不到“万骑规模。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往往“步骑”并提,在作战时仍然采用混编,骑兵起辅助作用。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5)

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有一支较精锐的骑兵。比如在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亲自率5000骑兵突袭袁绍军后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性胜利。又如211年曹军进攻关中,以步兵诱敌,而以“虎骑”为主力夹击,大败马超、韩遂。这种“虎骑”很可能就是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说明汉族军队骑兵开始有重装与轻装区别,而且这种重装骑兵已具有野战强攻突击能力。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6)

十六国混战时期(304~439)是重装骑兵全面登上军事舞台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内迁,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骑兵用马大量增加;马镫等更为完善的乘马具的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也能够为骑兵提供更完善的防护甲。因此重装骑兵已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决定性力量。军队中骑兵的比重也大大增加,如312年汉族军阀王濬组织五万军队进攻盘踞襄国的军阀石勒,石勒先败后胜,在最后的追击战中缴获“铠马”5000匹。可见在王戎军队中重装骑兵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一以上。28年石勒进攻洛阳,出动的军队中步兵六万,骑二万七千”,骑兵达到全军近三分之一。383年前秦待坚以百万大军进攻东晋,据说步兵有60万,骑兵有27万。可见步骑之比为2:1似乎是当时的惯例。而后来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7)

唐太宗是一位轻骑兵(指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人披的甲是两档铠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他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东征西讨,很多战役都是他亲自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唐代也是古代汉族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按照《通典》所载唐初大将李靖的说法,唐代军队的标准编成是骑兵要占到战斗部队的30%,而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差不多也占到30%。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8)

唐代中叶起中原汉族皇朝逐渐丧失对于主要马匹产区的控制,军队编成中的骑兵比重也随之逐渐降低。到北宋建立时,军队编成中尽管有相当比重的“马军”,但却大部分是没有马匹的步兵。北宋皇朝千方百计促进马匹的养育,而在农业地区难以放牧大批马群,马匹生产长期萎缩,“马军”也就只能名不副实。这种局面到南宋时更为严重,骑兵补充马匹只能依靠广西等地出产的矮种马,骑兵的比重不到5%。而与两宋对峙的辽、西夏、金、元等游牧少数民族皇朝却以骑兵为主力军,屡屡打败宋军。南宋能够与之一战的部队往往装备有较多骑兵,比如著名的岳家军,以俘获的马匹编练8000骑兵,号“背嵬年”,又编练“游奕马军”,1140年颖昌大战,这两支骑兵与金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会战,获得胜利。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9)

明代在初期为与蒙古作战,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亲自多次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是全军覆没,邱福阵亡,明朝廷立即动员组建30万骑兵,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可见当时有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但1449年“土木之变”后,朝廷直接掌握的京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战马的供应更加困难,从此明军逐步倒退到两宋时期的那种状况,骑兵在军队编成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10)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11)

清代八旗兵的主体是骑兵,而绿营兵则基本是以步兵为主。入关前八旗兵的骑、步比为1:1,入关后仍然基本保持这一比例。而从制度上来看,朝廷规定绿营兵部队一般原则是“马三步七”,但实际上各地均不相同。比如江西、安徽军都是“马一步九”;陕西、甘肃驻军则为“马六步四”。由于清代“马兵”是指级别最高、薪俸最多的士兵,因此“马兵”并不一定是备有马匹的骑兵,连水师的土兵也有相当比例的“马兵。

古代骑兵使用兵器(古代兵种骑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