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关系到我们的成长(家风与社会进步)(1)

时下,家风成为人们谈论的热话,的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决定着孩子心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关系、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十分重要。我们从重家风入手,从而达到扬国风是明智之举。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家风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就是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人们,做人要善良厚道。古往今来可以从那些鲜活的往事吸取人生的教训。最经典的说教就是要人行善者,后人多有福报,先人作恶者,后人多无善报,甚至断子绝孙。此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是迷信也没有妖言惑众、欺世卫道的意思。我感觉所谓因果,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能量转化。是量变到质变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你便迎来余庆;恶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你便招致余殃。其实自古人们假借神的力量达到约束人的行为能力是善意的鞭策和约束也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不然唐三藏万里取经就成了无效劳动了。呵。。。

佛教里有这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虽是宗教思想启示,但细细想来,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佛教的劝恶从善,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其积极意义。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对其中不可取的东西自己去弃恶扬弃,其中有善意亦有真意。这样的文字绝不是毒草不然佛教怎么会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就算是偶尔有其瑕疵,它也没有麻醉与毒害人的主观恶意。你播下什么种子就注定收获什么果实,这就是因果。

小时候听老人常给我讲鬼故事和自古恶人的结局。比如民间四大损指“踹寡妇门,打瘸子,骂哑巴等。总之这些都是损阴德的事。都会招致报应。从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个人的规律,当违背了这一规律,人就有灾难。《聊斋》,《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这样的小说,虽然说的是妖事鬼情,其谈论因果都是为了教化世风,感化人行,借鬼喻人,遵循的还是佛家之理。孙犁评价《阅微草堂笔记》说,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书,作者用他亲身见闻的一些生活琐事,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因果问题。他并不是唯心宿命,其道理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因果报应并不完全是报应,因果就是自然规律。至于《聊斋》,那也不是荒唐言心酸泪。如王士桢所说“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蒲松龄先生说的并不是鬼话。这样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人们所热议自有真意 。只是作者”厌作人间语“而已。

家风关系到我们的成长(家风与社会进步)(2)

小时候老人就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软硬兼施能曲能伸,更要坚韧自强奋发努力,这里的自强一则是韧性刚强,一则是有理想抱负。男人无志,家道不兴。一个男人定要有责任有担当,否则,在家庭中没地位。你啃老或吃软饭,别人能尊重你么?农村人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所谓旺夫相,实则是慈眉顺眼的贤娴之态,不是女汉子,更不是河东狮吼。用老人的话说,悍妇不仅克夫,而且贱己。家和万事兴。因为不和睦的家庭整日缠绕在吵闹别扭中哪里还有心思理家,事业怎么会兴。对一个国家而言,强盛祥和很重要,对一个家庭而言,和睦和谐更是关键。比如在家庭里,长者处事公道,晚辈心服口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有了困难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其实,这些都事关家风。

所以有好家风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数。然而,虎父无犬子。他们的后人也往往是一时俊彦,如曾国藩之孙曾纪泽、孙曾广钧,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张之洞之子张权,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侄李经羲,谭继询之子谭嗣同,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等等。梁启超五个儿子三个院士,一个上西典军校,一个上南开大学。我以为,他们的儿子没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这与他们的家风家教密切相关。《曾国藩家书》便是明证。

国风决定家庭的存在,家风决定家庭的兴衰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试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风、好家道,自然就会有文明和谐正通人和的好社会。

家风关系到我们的成长(家风与社会进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