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10点,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下,演员们赶赴近80公里外的临港南汇新城镇宜浩佳园生活广场,拉开“沪剧名家下农村、五个新城送温暖”系列首场演出大幕。

下午2点,上海沪剧院演出在洪豆豆、施佳杰、韩朝群《芦荡火种·智斗》中开始,生活广场早早坐满人,连四周的凉亭和健身设施区也有观众站着看,“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上海沪剧院的经典戏,都是名角,必须珍惜机会。”《庵堂相会·拷红》《红灯记·父女会》《昨夜情·为你打开一扇窗》《大雷雨·人盼成双月盼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唱段让大家直呼过瘾。

20日户外演出,上海沪剧院“有备而来”,舞台两侧立两块字幕屏、四个大音箱,确保观众能欣赏到高质量表演。茅善玉还与戏迷们来了一段互动表演《罗汉钱·燕燕做媒》,其中最小的戏迷李依然只有11岁。演员团团长钱思剑表示,把戏送到群众中去,是在为沪剧积累观众资源。看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大家都很高兴。

茅善玉率队赴南汇新城(茅善玉率队在临港南汇新城开唱)(1)

“我们小时候跟着丁是娥老师送戏到郊区,可没有现在那么便利的条件。”茅善玉回忆,当时演员们从浦西到浦东演出,需要坐轮渡或者绕路,“哪有现在那么多大桥和隧道,更别说浦东宽阔的高速公路。南汇变化太大了,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当时沪剧院演员们要带上行李,做好过夜准备,有时候还要自备热水瓶、煤油炉,自力更生做饭,舞台也相当简单。钱思剑笑言,今天演员化妆间大得就像过去的室内舞台。

“室外演出,挂着两盏大灯,演员们演着、演着,能看到越来越多小虫围绕着灯飞,一不小心就撞到演员脸上、嘴里。”茅善玉记得,有次演沪剧《董梅卿》,轮到她上场,灯灭了,管技术的师傅赶紧去查线路,等了一会儿,灯亮了,再上场,灯又灭了,观众们笑成一片,干脆跳过这段,直接往下唱。露天舞台地板,由木条临时拼成,调皮的孩子躲在舞台底下,偷偷抓演员的脚。

艰苦的条件让茅善玉难忘,观众的热情也让她津津乐道,“我们演到哪儿,观众跟到哪儿,在奉贤演出,我们遇到过从南汇赶来的观众,带着馒头、包子,自己搬凳子等开场,有时候连过道台阶上也坐着人。每个戏,大家都能跟着哼唱。演出结束,观众们围住车,舍不得演员走。”

茅善玉率队赴南汇新城(茅善玉率队在临港南汇新城开唱)(2)

“现在演出条件极大改善,但戏曲面临更激烈的注意力竞争,年轻一代喜欢看电影、上网、打游戏,看戏的时光不自觉在减少,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们重新拉回剧场。”茅善玉强调,沪剧只有多演、多推出新剧目,才能有关注,“沪剧和观众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他们就没有沪剧。沪剧老艺术家们曾经带着沪剧回娘家,后来我们有了沪剧艺术节,每届艺术节也都会深入基层。年轻观众很激动地对我说,全家都喜欢沪剧,要和我合影,把照片给她的外婆看,她还早早买好了明年我们在保利城市剧院的演出票。”

此次沪剧院送戏到“五个新城”,从11月20日延续到2022年2月21日,演出场次达36场,阵容规模都创历年之最。演出地点有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保利大剧院等大剧场,也有奉贤会议中心、青浦文化馆、南汇群星剧场等城镇文化中心。茅善玉笑言,“沪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带给观众乡音、乡情,一解乡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