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武将粗鄙(曹亚瑟肉食者不鄙)(1)

我不是个酒肉之徒,对酒肉没有狂热喜好,但也不会戒绝不吃,只是随性而已。

我尊重食素者,但希望是发自真心,而非装的。近来流行仁波切,朋友圈里充满佛教徒,弄得不信佛都不好意思在圈里混。好像食素才是唯一高雅的生活方式,即使私下偷偷吃肉也要装作满肚草料。

当然那是人家的事,吃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与我无碍。我只是想说,别装。

古代食肉者多为豪族、高官,小老百姓欲吃而不得,故而食肉与否成为划分阶层的标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那帮脑满肠肥的家伙活该被鄙薄。李渔如此解释其“鄙”何在:“食肉之人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

狄青武将粗鄙(曹亚瑟肉食者不鄙)(2)

究其实,肉食者华堂豪宅、家财万贯,革命起来难免左支右绌、顾忌太多。“平时危冠尽肉食,一旦仓猝方见人。”所以老人家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无产者身上无肥膘、肚中无油水,无所依傍,亦无所损失,冲杀起来自然没有负担。但他冲杀的目的大都还是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的,“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如梁山泊的众好汉们然。若说革命是为了吃素,那是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承认的。这点无需讳言。和平年代,也不妨多吃点红绕肉,“补补脑子嘛”。

现在的孩子,往往无肉不欢,这是本性的流露。本来人类是杂食动物,既食肉类,也食蔬果。压抑本性,原是件很痛苦的事。肉类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人们生长发育少不了的。不吃,难免营养不足,反正我知道和尚和居士是以豆制品来补充肉类不足的。

狄青武将粗鄙(曹亚瑟肉食者不鄙)(3)

像苏东坡那么高雅、达观之人,在放逐黄州之时发明了“东坡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吃与不吃,先放下不争论,饱了肚子再说。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而不搞食物上的形而上学。

东坡笔下还有个酒肉和尚,遇到大将军王彦超,奉上蒸猪头解馋,还当场作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荐,软熟真堪玉筯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将军一高兴,授予其“紫衣大师”称号。这和尚虽生冷不忌,但不失率真本性,坦荡荡爱吃就吃,比装模作样可爱多了。

反正我是不管白肉、红肉,只要一时兴起,就下厨操作,尤其红绕肉、回锅肉堪称拿手。回锅肉,郫县豆瓣是关键;红烧肉,炒糖色则是口感和卖相的双重考验。

不过,食肉并不是以排斥果蔬为前提的,二者可并行不悖。但按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食肉量远远不够。我年轻时常说中国人要多吃肉,尤其是牛肉,用以改善人种。你看欧洲球员在足球场上九十分钟跑动没有停歇,中国球员后半场往往体力不支,跟彼此膳食结构不同大有关系。总得先得吃个精神饱满才行。

话扯远了。无非是想告诉年轻人们,大块吃肉,此其时也,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别管什么鄙与不鄙。鄙乎哉?不鄙也。

,